《我的思考我的光》(下)─從「人生魯蛇」到「研發的鬼」: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2015-08-19 05:40

? 人氣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從「人生魯蛇」到「研發的鬼」。(取自諾貝爾獎官網)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從「人生魯蛇」到「研發的鬼」。(取自諾貝爾獎官網)

想要讓偉大的夢想實現,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獨創性。因為人人都想得出的凡庸發想,很難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那麼,如何才能產生具有獨創性的思維?要具備獨特的風格,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根據我的經驗,要產生獨特的想法,就必須先能辨別什麼是一般常識和普遍認知,因為具有獨創性的想法往往跳脫常識,甚至不合常理,也因為如此,才是具有獨特性的想法。

比方說,日本的企業很喜歡開會,一年到頭都在開會,但是,會議中產生的想法,往往都是常識想得到的、沒有任何助益的無趣發想。何以如此?因為就算你在會議中提出了跳脫一般常識的想法,也會在大家質疑「你到底在說什麼蠢話」之下而被消滅殆盡,這也是日本人開會的一大特色。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無論是兩到三人的小型會議,還是十人以上的會議,只要是在名為會議的場合,提出任何獨特的構想,就會如同被食人魚群起攻擊,批評到連屍骨都不存,而且最後都用「以上意見留做參考,等待下次會議再檢討」這種不清不楚的結論收場。

由於許多人都了解這種潛規則,為了讓提案順利通過,往往會提出順從所有與會者的「常識」性構想。所以,在一個以會議為優先的企業或社會,若沒有通過會議的認可,無論提出多棒的想法,最終不過是垃圾而已。

也因為如此,許多構想就會被快速常識化。而這種以常識性的想法做為基礎的企業或社會,怎麼可能會創造出飛躍性的成長呢!常識性的構想或許能成就小產品或小事業,但要做出翻轉業界的大事業就不可能了。因此,任何人若總是拘泥於常識,就難有獨創性,大家也要知道在會議中被認可的想法或創意往往不具任何意義。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唯有跳脫常識的想法,才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機會,這也才是獨創性的構想、具有價值的創意。而想要提出獨創性的想法,當然就必須先打破會議上的常識性方案,了解獨創性的芽苗隱藏在看似「愚蠢的想法」中。

 要為自己的「獨特」自豪

其實,我自己在二十多年前,也與周遭人一樣,一直將力氣用於常識性的思考。我雖然想創造出有價值的獨創性產品,但卻一直將力量放在相反的事情上。

比方說,想要開發一項產品,就必須先思考要創造何種產品比較好?然而,十個人當中往往有十個人會先去調查過去的相關資料,希望從別人的研究中找到思考的路徑,或是從中找到創新的靈感。

無論何種領域,只要進行調查,確實都能找出許多可以參考的論文和資料,或是在別人的專利產品中,發現相似的技術,也因此幾乎所有人都想從中找到繼續研究的勇氣,奇妙的是,這種並非是自己獨創的構想反而令大家感到莫名安心。

我自己過去也曾以其他人的論文做為研究基礎,進行十年的辛苦研究,完成了三項研究成果,這三項產品雖然都是不遜於大公司研發出的好商品,可惜的是,都賣得不好。

其中一個原因是企業規模太小,雖然製造出與大公司同等級的產品,但受消費者信賴的程度完全不同,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產品缺乏獨創性。

試想,若僅是查看論文或資料,安於進行與其他企業類似的產品研究,當然不會有所成就。別人也可以想到或做到的事,就是欠缺獨創性的事。

與其跟著別人的步伐,大家一定要堅信做出誰都不曾想到、自己獨立思考得到的結果更值得驕傲。或許你某天突然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正在進行的構想,會被別人當成「傻子」取笑也說不一定,畢竟做別人不做、跳脫一般認知的事,在這個社會很容易被別人看不起。

然而,根據我的經驗,這才是發明具有獨創性的神奇產品的第一步。因此,千萬不要畏懼跳脫常識。

「雜音」總有一天會消失

如果要進行具有獨創性的工作,就我個人而言,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事,就是凡事都要自己一個人親力親為。

前面提到,無論召開多少次會議,寫了多少會議紀錄,終究產生不了獨創性的構想。但若是獨自一人,想思考什麼、準備什麼,甚至要嘗試製造可笑或奇怪的產品,都可以很自由,因為要做什麼事完全取決自己。腦中的想法到底是常理性推論,還是跳脫普遍認知的構想,也完全由自己判斷。也就是說,你可以不用遵循他人的想法,完完全全根據自己的思考判斷。

我一直認為,獨自一人進行全部的思考及判斷工作,是創造出獨創性產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

因為,自己一個人進行研究發明,就算沒有什麼特別的進展,還是能專注於自己的構想。如果身旁出現雜音,往往會使我們無法專注於研究。特別是只要一失敗,身邊必定會出現隨便給你意見的人,有人甚至會看似關心,但不負責任的跟你胡謅一通,告訴你這樣才對,那樣不好,或是叫你乾脆放棄,總之多半是一些多管閒事、看好戲的人。

聽到愈多雜音,我們就愈無法專心研究,更無法深入思考。所以,若要專心思考,我認為不如一個人獨立研究比較好。

很幸運的是,由於我一直沒有做出預想的成果,反而不受公司重視,公司也漸漸不再要求我做這個、做那個,大概是覺得多說無益,反正我也做不出什麼好東西,也就放棄了吧?我現在想來,被認為是「光會花錢的米蟲」,好處是漸漸不會被公司交派艱鉅的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反而能埋首自己熱衷的研究。沒有了身旁的雜音,我逐漸開始專注於自己的研究工作。雖然那時還是未能交出什麼研究成果,總是在低落的心情下埋首研究,但是,日後我還是研究出令人驚艷、意想不到的成果。所以,我認為至始至終保有別人無法複製的風格,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

─ 找到自己的風格

那麼,要如何建構出自己的風格呢?不,應該說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風格其實本來就存在你的身上,並非由他人教導而來。當然,也不是說你什麼事都不做就會發現你的風格。

風格其實是從頭到尾徹底完成一件事情或一項產品產生出來的個人特色。

以產品開發為例,就算公司不看好你,但你若是親手完成某項產品的開發,你的風格也會自然應運而生。也就是說,風格是藏在你所做過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

簡單說,要發現自己的風格,無論如何都要親手完成一件事,或者實現一個目標,因為這是發現風格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在公司的前十年裡,我親手研發了三項產品,雖然這些產品都沒有大賣,但是,我大概以每隔三、四年的速度研發出一項新產品,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出自己的做事風格。

那時,有半年的時間我沒有做出任何結果。雖然公司出錢幫我買研究所需的零件,但當時公司的規模很小,並無力為我投資巨大的設備(當時公司約有兩百名員工,如今已有一千八百名左右 )。因此,我獨自一人花了很大的工夫改造機械設備,我想我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建立自己的風格。

從我的故事裡,大家會發現像專業工匠那樣親手打造所需的器具設備對成就一件事到底多重要。

立刻找到答案是件可怕的事

大公司的研究員通常不會自己動手做這些繁瑣的工作。如果有需要,他們當然會直接向廠商購買實驗設備,公司絕對會出錢支持他們的研究。或許一般人都會認為特別動手改造設備,是浪費時間,或是若有必要,也會直接交給旗下的子公司去做。

研究最先進技術的研究員,往往也會認為不要將心思放在瑣碎的日常工作上,應該將重心放在研究室的管理上,或是理論的研究,而不是研究現場的工作細節。所以,很容易將搜尋海外文獻或資料當成是在研究室裡的首要之務,而東京大學或是京都大學這種一流國立大學出身的人,似乎又特別有這種傾向。

這類一流大學出身的人,的確擁有犀利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知識也很豐富,可以馬上察覺實驗設備上的缺失,和無法做出研究成果的原因。因而往往會在產品完成前的階段就已經深知設備缺失或問題所在,斷然放棄持續研發,認為即使再繼續那些研究,不過是浪費人力。但若是如此看待事情,你就永遠無法發現、培養出以自己獨特方式開發產品的能力。

所謂的自我風格是指你獨有的直覺。這種直覺和一般所說的直覺不同,是你用一己之力完成一項產品時,本身才能感受到的判斷力。

因此,就算你想要做再多研究,想知道再多海外研究實例,但若沒有堅持把研發做到最後,終究不會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

在你孜孜不倦、一步一腳印親手進行每個步驟的過程中,你會突然看見閃現遠處的微光,而這些微光日後就會漸漸匯聚成你的風格,之後,你再以自己強烈的風格,徹底貫徹目標時,就有可能創造巨大的成功。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的《我的思考我的光》,作者中村修二,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學博士,目前為該校教授。1993年,成功研發出被喻為「二十世紀不可能之任務」的高亮度藍光發光二極體(LED),並於1995年開發出綠光LED及白光LED。更於1999年成功將藍紫色半導體雷射商品化,為資訊及通訊科技帶來飛躍性的進步。其研發成果受到全球矚目,曾獲得仁科紀念賞、大河內紀念賞等日本國內及國際上諸多大獎肯定,並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本書已由時報出版。

中村修二書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