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什麼是影響臺灣房價的多空指標?

2024-05-14 18:19

? 人氣

台北市市景。(柯承惠攝)

台北市市景。(柯承惠攝)

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筆者觀察多數媒體提供創造流量的標題,但對所代表的意義解釋稍嫌不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NUMBEO「房價所得比」(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事實上從 2019 年的 28.9,2020 年 23.7,2021 年 23.6,2022 年 21.8,2023 年 20.1,平心而論臺灣購房者支付能力上升!回到 12 年前 2011 年的水準。雖相較 2018 年金融海嘯的 14.4 明顯較貴,但低於 2015 當時的房價相對高點 24.97。

NUMBEO「房價所得比」定義:「相同」大小90平方米(約27坪),每坪價格用當地房價中位數計算。所得用該國家「個人所得」中位數,乘以1.5計算。

圖1
圖表來源:財經M平方

優點:該評比適合不同國家間比較,相同人均空間下,所謂的房價成本。國民所得帳戶下的個人所得通常較完整,例如自用住宅設算租金等,較能納入完整買盤消費力。

缺點:房價指固定坪數的房價,而非指真實交易下的房價。容易高估人口稠密下,交易坪數一般較小的房價所得比(臺灣與香港都會被高估);而低估人口稀少時,交易坪數一般較大的房價所得比。

臺灣內政部房價負擔能力指標(Housing Affordability Index)中的「房價所得比」(Price to Income Ratio, PIR),從 2016 年 Q4 的9.32,2017 年 Q4 的 9.16,2018 年 Q4 的 8.57,2019 年 Q4 的 8.58,2020 年 Q4 的 9.2,2021 年 Q4 的 9.46,2022 年 Q4 的 9.61,和 2023 年 Q4 的 9.97,臺灣購房者支付能力下降中!而支付負擔創下 2016-2023 年新高。

內政部「房價所得比」定義:2012Q3 起採用臺灣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統計得出住宅「總價中位數」價格。所得採用「臺灣家戶綜所稅」稅後中位數統計。

優點:家戶綜所稅稅後中位數容易讓社會大眾理解,房價中位數能呈現真實交易坪數的總價。

缺點:無法簡單跨越不同經濟體進行比較。一般相信綜所稅容易低估監管成本高的灰色收入(相較政府編制的個人所得)。

圖2
圖表來源:財經M平方

另有人說是房價負擔能力指標中的「房貸負擔率」(Loan to Income Rate, LIR),目前 2024Q1 為 42.66%,創下 16 年來新高;而預測房市泡沫的領先指標「購置住宅貸款違約率」,目前最新 2024Q3 低達 0.07%,僅高於 2023Q1 歷史最低 0.06%,是歷史次低水準。另從貨幣供給 M2 來看,市場的交易資金尚有支撐。目前多空訊號相當分歧,值得令人進一步探究!說明:2007Q3購置住宅貸款違約率為1.62%,目前違約率不到當時的20分之1。相關文章:季凡觀點:臺灣2024年房價再創新高!​

平心而論,沒有一個完美的指標,特別是在評估置產能力時。只考慮到「當期」所得預估本來就不足,而且恆常所得(Permanent Income)與股市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總體而言,貸款違約率似乎更能整體考慮所有因素。

在經濟學界有一句著名的描述:『市場上不存在合理價格,只有均衡價格。』事實上,多空力量都有各自的想法,這使市場能夠自我調節,進而促進經濟效率!本文著重於經濟科普而非預測,即便主張政府積極干預下,正確的理解訊號意義也非常重要。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