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產業超倒霉!作家揭「米酵菌酸」命名由來:相關產業公會應疾呼正名

2024-03-31 14:09

? 人氣

「寶林茶室」爆出的疑似食物中毒案件持續延燒,截至目前已累計30例個案,其中2人死亡,而死者及患者體內檢出含有罕見的猛烈毒素「米酵菌酸」,目前正在追查來源。(資料照,顏麟宇攝)

「寶林茶室」爆出的疑似食物中毒案件持續延燒,截至目前已累計30例個案,其中2人死亡,而死者及患者體內檢出含有罕見的猛烈毒素「米酵菌酸」,目前正在追查來源。(資料照,顏麟宇攝)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出的疑似食物中毒案件持續延燒,截至目前已累計30例個案,其中2人死亡,而死者及患者體內檢出含有罕見的猛烈毒素「米酵菌酸」,目前正在追查來源。不少民眾聽到「米酵菌酸」誤以為與稻米有關,人心惶惶,不過農糧署澄清,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的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網路知名作家藍弋丰在臉書發文指出,由於台灣以前從來沒發生過米酵菌酸,所以沒有譯名,臨時從中國譯名拿來用,讓米製品和所有的米食產業從業者相當倒霉,呼籲相關產業公會應該出來大聲疾呼正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藍弋丰表示,部分人士懷疑「中國傳毒進來」,這次陰謀論擦到了邊,因為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倒霉的米製品和所有的米食產業從業者,被中國傳來的「有毒名詞」所害,就是現在大家認為的事件主角「米酵菌酸」這名稱。米酵菌酸原文叫「Bongkrekic Acid」,音譯為「邦克裂酸」,而這取名自當初在印尼發生大中毒事件的印尼傳統食品「椰發酵餅」tempe bongkrek,tempe的慣用音譯就是「天貝」,是一種食材發酵後黏合製作成的餅,所以也可直接稱「發酵餅」,目前天貝都是大豆製成,跟事件無關。椰發酵餅是以前窮人因為大豆成本高用便宜的椰子為原料混在裡面降低成本而產生的,bongkrek是爪哇語擠碎壓扁的意思,形容製作椰發酵餅的時候把椰渣擠扁的工序,所以用來特別指混合椰子為原料做的椰發酵餅,椰發酵餅在印尼屢屢造成大中毒事件後,已經被禁止。所以應該譯成「椰酵餅酸」,或是「擠扁酸」?這顯然都太不直覺了,不可能要大家都去知道椰酵餅的這麼冷門歷史,不過至少椰酵餅酸還比較能辨認出是跟發酵的椰子有關。

藍弋丰指出,若從罪魁禍首、分泌這個酸的那隻細菌來命名,細菌叫Burkholderia gladioli,有人翻譯作「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就是紀念發現這個菌種的美國植物學家柏克霍德博士Walter H. Burkholder,「要不就全翻柏克霍德氏,要簡稱就伯氏,伯克氏是怎樣啦...gladioli,唐菖蒲其實就是劍蘭,gladioli就是小劍的意思,叫劍蘭大家都知道,搞什麼唐菖蒲呢。」所以他認為比較好的稱呼是「劍蘭伯氏菌」,既然是劍蘭伯氏菌分泌出來的酸,當然叫「劍蘭伯氏菌酸」,一看就知道是這個菌分泌的酸,也看得出這個菌容易感染劍蘭,所以要不就叫「邦克裂酸」,要不叫「椰酵餅酸」,要不叫「劍蘭伯氏菌酸」。

為何會被命名為米酵菌酸呢?藍弋丰表示,當初中國發生中毒事件,就胡亂安了這個譯名,明明中國出事最嚴重的是酸湯子(黑龍江9人死亡事件)為玉米粉發酵製品,此外也有黑木耳(浙江1死事件),不是只有粿條、河粉,「不知中國為何要隨便安一個米酵菌酸的名字,根本中國也沒有把劍蘭伯氏菌叫做米酵菌啊,真是莫名其妙。」但因為台灣以前從來沒發生過,所以沒有譯名,臨時就從中國譯名拿來用,「用的人可能都覺得怪怪,但也不去發展好一點的譯名,就變這樣了,叫米酵菌酸,所以米製品都完蛋,相關產業公會應該出來大聲疾呼正名才對。」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 幕後》動搖國本!國防部長兒子涉召妓 蔡英文、賴清德徹夜保住邱國正

‧ 不是橘黴素!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案大翻轉 日本官方驗出「新禍首」

‧ 幕後》賴清德的未爆彈!綠營正擔心一件事「火燒民進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