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准看、不許複製外流!」《華爾街日報》揭秘北京的79號文件:中國要清除美國科技

2024-03-08 19:12

? 人氣

2023年9月25日,華為在北京舉行新品發布會。(美聯社)

2023年9月25日,華為在北京舉行新品發布會。(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7日揭秘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的一份文件,並稱該文件標誌著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科技行業「清除美國科技」 、甚至將美國技術擠出中國。而且這份國資委在2022年9月發布的79號文件甚至只許高官「用眼睛看」、不許複製外流,國資委官網上雖然也有一份「79號文件」,但發表時間卻是2022年4月、內容與爆料者所述大不相同,外媒所稱的「79號文件」似乎確實不曾對外曝光。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79號文件」提到金融、能源等領域的國有企業,要在2027年之前換掉IT系統的外國軟體。雖然美國科技巨頭一直在中國蓬勃發展,以電腦、操作系統及軟體協助中國工業崛起,但在中國推動自給自足之際,領導人出於國安的擔憂,自然希望切斷這種關係,並且使用中國的自助餐代替。《華爾街日報》稱,包括戴爾(Dell)、IBM和思科(Cisco Systems)的大部分設備,已逐漸被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所取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華爾街日報》稱,「79號文件」的目標是其目標是替換提供日常運營的外國軟體,從基本辦公工具到供應鏈管理都包括在內。《華爾街日報》將這個領域稱為「外國科技公司在中國盈利的最後堡壘之一」,包括微軟(Microsoft)和甲骨(Oracle)都在逐漸失去優勢,這也是中國設法實現自給自足的其中一個領域。在習近平的推動下,包括穀物到半導體中國都在力求降低對西方的依賴、努力實現自給自足。

《華爾街日報》分析「79號文件」的發佈時間(2022年9月)恰好是美國正在收緊晶片出口,國資委則透過文件要求國企每季提供報告,說明他們在電郵、人資和業務管理方面汰換外國軟體的進展。在中國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60多家都屬於國企系統,2022年中國國有部門的公共採購支出超過人民幣48兆元,「79號文件」顯然要利用這種購買力來支持中國的科技公司。不過包括國資委和國務院,都沒有回應《華爾街日報》的置評請求。

《華爾街日報》稱,就其看到的數據、文件、還有採訪對象的說法,國企確實盡力增加對國產品牌的採購,包括銀行、金融經紀公司和郵政系統無一例外。不過知情人士也承認,中國品牌有時確實不那麼好用。而這種推動「技術國產化」的行動被稱為「信創」,也就是「資訊技術應用創新」。在與美國的科技與貿易戰不斷升級的情況下,美國已切斷許多獲得美國技術的管道,因此「信創」政策變得更加緊迫。根據兩會周二發布的預算報告,中國中央政府計劃今年將科技研發支出增加10%(去年只增加了2%),至約510億美元。

除了採購、選用中國品牌的產品,供應商甚至將國產技術作為外國品牌的替代品加以兜售。像是南京一家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的攤位,就直接表明可以幫助買家從供應鏈中「消A」(delete A,消除美國科技)。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前僱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曾於2013年披露,美國當局曾入侵中國的移動電話通信、大學和民營企業。這讓習近平更加堅定決心要使用國產技術。過去10年,習近平也一再強調技術創新、以及在政府部門和製造業使用「值得信賴的國產技術」。

在中國政府帶頭「消A」之下,IBM在中國市場收入持續下降,2021年也縮減了在北京的研究業務;思科2019年則表示,採購活動中的民族主義因素使得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訂單不斷被本地供應商搶走;戴爾電腦過去5年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幾乎減少了一半(降為8%);慧與公司(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PE)2018年從中國獲得的收入佔全球總收入的14.1%,2023年此一比例已降至4%;軟體方面,過去兩年,Adobe、思傑(Citrix)母公司Cloud Software Group和Salesforce相繼撤出或縮減在中國的直接業務;在整體規模達63億美元的中國數據庫市場上,中國廠商2022年起首次佔據半壁江山—綜上所述,西方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恐怕將進一步惡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