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元觀點:蕉嶺文獻考─《石窟一徵》與《鎮平縣志》

2024-02-12 06:30

? 人氣

1963年蕉岭(取自維基百科)

1963年蕉岭(取自維基百科)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原名鎮平,因與河南省鎮平縣同名,而於民國3年以境內邑城蕉城所在的蕉嶺作為縣名。在梅州各縣中,蕉嶺縣建縣最晚,時在明思宗崇禎6年(1633年),名鎮平縣,係析程鄉縣與平遠縣之地而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鎮平何以建縣,乃因石窟河所經的長潭峽谷,向來是躲避苛捐雜稅、橫徵暴斂人民的避難所,也是變民盤據反抗暴政的游擊根據地,歷朝歷代所謂「石窟寇變」不絕於縷。蕉嶺縣境與福建省武平縣相接,西出平遠即為江西省尋烏縣(尋鄔),所以石窟河流域治安影響輻射閩粵贛山區。閩粵贛邊區客家原鄉縣名如鎮平、平遠、武平、和平、連平、安遠、永定,實為朝廷表揚平叛軍功的印記,但也隱藏著客家先民的斑斑血淚,客家人的硬頸基因,原來就是在原鄉的天地間鍛鍊出來的。崇禎元年(1628年),閩粵贛山區爆發五總之亂,以蘇峻為首的五支反抗軍先後在此蜂起,朝廷殘酷鎮壓,戰事綿延多年。朝廷用兵平定五總之亂,甚至採取滅村屠殺的做法,如崇禎元年在蕉嶺地境石窟砦、員子山、梅子畲等地滅村,事平後,有1300畝賊田無人耕作。

崇禎6年,縣人舉人賴其肖上書朝廷,請在本地置縣,以增加對地方的照顧。兩廣總督熊文燦採納呈文,作《建城疏》,奏准設立鎮平縣,意指鎮撫而平之地。丘逢甲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作〈淡定村心太平草廬圖記〉一文,有一段文字記錄來客之言:「上自以為平,而下彌益不平」,便一語道盡高壓統治與民心向背間的悖論。

蕉嶺建縣較晚,所以縣志的出版在粵東各縣中時間最晚,崇禎10年(1637年),知縣胡會賓請縣人徐韶奏主持編纂《鎮平縣志》,全書分〈疆域〉、〈營建〉、〈版籍〉、〈官紳〉、〈山防〉、〈人物〉、〈藝文〉和〈雜流〉八卷,但未出版。版圖入清後,清聖祖康熙2年(1663年)知縣徐履吉續修縣志,康熙12年(1673年)知縣程夢簡請縣人舉人黃殿楫續修出版。其後康熙16年(1677年)知縣蔣彌高、世宗雍正5年(1725年)知縣沈廷鶴時皆有增益,但皆未定稿。清高宗乾隆45年(1780年)知縣潘承焯請浙江省餘姚縣王竹坪、縣人進士楊方岳、舉人何殿屏重新編目修訂,全書分〈疆域〉、〈賦役〉、〈典禮〉、〈職官〉、〈人物〉、〈藝文〉六卷,乾隆47年(1782年)知縣吳作哲續修王應亨主纂定稿,定名《重修鎮平縣志》,於次年付梓。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重修鎮平縣志》。(圖:作者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重修鎮平縣志》。(圖:作者提供)

康熙《鎮平縣志》八卷本與乾隆《重修鎮平縣志》六卷本,傳世無多,清穆宗同治4年(1865年)鎮平乙丑之亂,清軍分巡福建省延建邵道康國器擊破太平天國康王據守的鎮平縣城,竟展開屠城,縣內《鎮平縣志》與《重修鎮平縣志》藏本盡皆付之一炬,所幸有縣人舉人黃香鐵(釗),於清文宗咸豐3年(1853年)私修完稿的鎮平方志《石窟一徵》於清德宗光绪6年(1880年)適時問世,而填補了鎮平縣官方治史長期的空白與文本佚失的遺憾。由於《石窟一徵》在鎮平方志上的貢獻,也被人稱作「光緒版《鎮平縣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