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公司化的臺鐵應擔起更多服務願景與想像

2024-02-05 06:00

? 人氣

20240101-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舉行揭牌,右起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行政院長陳建仁、總統蔡英文、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交通部長王國材、台鐵董事長杜微。(蔡親傑攝)

20240101-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舉行揭牌,右起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行政院長陳建仁、總統蔡英文、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交通部長王國材、台鐵董事長杜微。(蔡親傑攝)

2023年面對〈臺灣鐵路管理局〉公司化成為〈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之際,許多公司化過程中的制度銜接尚在行政院及交通部討論。進入2024年,也只見到幾項策略式宣示,但仍存在許多可改善的向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顧從2002年即開始討論臺鐵改革議題,擱置到2018及2021年不幸的鐵道事故,促成臺鐵真正採取行動展開各項改革的推動,肩負了大眾對於臺鐵安全、品質、穩定、與服務的各項期待。然而,改革的重責大任或許難以一步到位,但具體目標要正確是改革方向最關鍵的因素。本文希望能從從營運安全、土地開發兼顧多元價值、營運模式翻轉與民眾參與的角度,提出對臺鐵公司化的願景想像的另一種可能形式。

一、持續從系統性角度促成安全營運

安全是所有民眾對臺鐵的期待,〈鐵道局〉及原〈臺灣鐵路管理局〉,已經針對邊坡防護、異物入侵偵測、軌道結構安全提升、行車安全改善、軌道安全提升、以及平交道安全投入了許多資源,也在持續落實中。持續的安全改革仍有待努力的面向如下:

首先,一個安全的公共服務事業,需要充足的「裕度」,才能持續的支持安全作為及維運。這個「裕度」可能是足夠臨時調度的列車、有臨時可頂替的備選駕駛長、足夠的工程及營運緩衝空間、充足的財產資源因應不同需求、採購充足的設備及零件、或是其他資源等。說到底,這些「裕度」,都需要透過縝密而全面的營運計畫、安全計畫、資本門計畫來調度財務的「裕度」,投入道這些資源之中。未來〈臺鐵公司〉 應進行更縝密的投入計畫並將其公開,使大眾能更清楚的了解。有了這接「裕度」,常年爭議的ATP問題、圍籬及隔離強度、平交道安全性、道基養護、自動化與機械化巡軌、特定擁擠月台的智慧月台閘門等問題,也才有可能進一步投入資源處理。

除了強化提供安全的營運「裕度」,接著即應建立全面的安全文化。這包含「寧願小心,不要傷心」的決策概念(better safe than sorry),以及營運同仁應落實「有疑惑就丟掉」(When it doubt, Toss it out!)的維運觀念。此處指的並非真的要將列車、零件、或設備丟掉,而是必須相信維運同仁的直覺,如果有任何「怪怪的」,就應該申報檢查或更換;因為很多時候,「怪怪的」感覺即是故障或安全漏洞的前奏。如果有這樣的「裕度」,並可透過公司現有的績效機制,同仁也才能更勇敢地提出哪裡「怪怪的」。如此,也能進一步訂出財物、營運、服務、安全、品質等關鍵績效,透過導入關鍵績效法(例如OKR方法、國際品質標準等等),讓組織能夠透過績效治理之架構,動員營運權體系投入關鍵績效之目標。使所有管理、決策、營運、維護同仁在日常運作中,都能扣合關鍵績效架構的決策與日常營運及維護。這也才能使安全文化中的「安全心智、安全設備、安全程序、安全查核」全面提升。

〈臺鐵公司〉也應透過體制與機制的革新,提升安全的「裕度」。臺鐵未來也將有帳面盈餘,這些帳面盈餘有必要進一步提撥「安全提存」,好像跟自己買保險一樣,讓財務體系中,「安全」是一個有成本、有角色的款科目。透過提存機制,供於未來各項安全、維修、緊急、或事故支出。

二、土地開發應兼顧多元功能

據報載,臺鐵保留1400筆可多元利用。又根據〈設立台鐵員工退撫基金研究〉之資料,過去臺鐵曾有國有及省有土地共5,047公頃。除了交通部核定三筆重要的「黃金地段」由鐵道局償債基金管理用於未來償還短期債務,其他車站用地、可開發土地、廢棄路基與一般廳舍等,應可做不同程度的利用。除了增加收益的BOT或者OT等移轉模式以外,開發過程更應會同交通部門要求車站用地及各市區內可開發土地,是否能有效的促進淨零綠生活、人本交通、以及軌道運輸「最後一哩路」的接駁功能,透過良好的戰區規劃或開發標準,讓這些土地除來帶來財務的效益以外,更能提升生活品質。

除了大宗高價值土地的開發以外,其他類型的土地或許也有多元的利用方式。例如,國家安全、生態保育、觀光遊憩、或長照利用。廢棄路基與軌道側畸零用地,也非一無是處;應該更主動的帶動其不同面向的附加功能的展現。

1.以國家安全的角度為例,戰備物資運補功能及端末月台地點之策略,必須要有計畫的維護及執行。

2.從生態復育的角度,臺鐵有許多非都市區之土地、空地、或鐵路間畸零地,具有潛在的生態復育價值,可作為「具實質保育功能之其他利用區域OECM(或作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復育原生種、或甚至是執行具土地碳匯的功能的專案。

3.從遊程設計的角度,這些軌道側在適當之域,甚至也有機會作「景觀鐵道觀光」之規劃,透過本土特色樹種、入口意象、文化深度的相關設計及異業合作,增進觀光吸引力。也能夠透過地區旅運總體連結的角度,進行旅客服務或觀光設施站點的結合。

4.從長照的角度,臺鐵也可以透過需求調查,媒合縣市政府及民間單位租用或使用閒置之適當土地、空間、或房舍。這些資源,可用於多元長照關懷據點之設立,搭配閒置土地之既有交通功能,也能進一步推動各閒置土地房舍之無障礙化及人本交通之結合,也讓租用之單位協助土地房舍之修繕管理。

三、〈臺灣公司〉應調和通勤的鋼性需求與服務多元化之目標

從休憩產業服務升級的視角,臺鐵過去與雄獅旅遊合作的《鳴日號》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這幾天也有報載〈臺鐵公司〉將開放旅宿業

車購入「寢台列車」,或者未來也不排除開放其踏類業者,透過購買車廂進行異業結合服務。從休閒娛樂的角度,我個人也相當期待能不能有業者合作進行KTV環島列車、旅館環島列車、電影環島列車等等;如果具有財務的可行性,不妨可以從休憩產業加值的角度,思考這樣的可能性。

然而通勤與城際服務也是臺鐵的核心剛性需求,亟需更透明的討論及再造。因此對未來的運量與服務預測及規劃,未來的營運規劃有許多不確定性或未公開之資訊。例如,未來E500之車頭可能要投入PP系列客車之拉車頭;那PP車廂陳舊的裝潢(其坐墊也是引起許多人過敏的原因),需不需要進一步透過改裝來提升服務品質?E500-PP列車可能會以什麼樣的車種等及規劃來服務?這些改革資訊亦都尚未明確公告。

隨著時代演進,減碳成效對企業既是成本、責任、也是機會。未來臺鐵會不會需要進一步投入深度減碳?在用電高峰時段,使用已經在歐洲多處商轉的氫能源短程火車或者短程儲能火車,來減少用電高峰,響應需量反應,減少台電之負擔。這些工作牽涉到與台電簽訂的契約設定。於此同時,臺鐵如何在日益增加的捷運化通勤需求、短程城際旅行、長程城際旅行、以及東部交通需求之間,達成服務規劃的最佳平衡。

四、擴大民眾參與機制作為〈臺灣公司〉董事會的幕僚角色

現在的〈臺鐵公司〉董事會,將由政府交通部門、勞工代表、專家學者擔任董事;監察人則由政府交通、法務、與主計各派任一名擔任。章程中並沒有能制度性參考公民意見的設計。

然而〈臺鐵公司〉作為公共服務事業,應可思考後續將「公民參與維運意見表達之程序」的設計家入章程中。基於董事會職權,董事會下轄的可以透過座談會、諮詢會、意見信箱、以及有系統、有層級、以及有目標的公民參與會議,聆聽民眾聲音、調整服務建議。

而公民參與會議或者諮詢會,可以常務性或任務性的召開,並設計為「幕僚」的角色。由於這個機制可能較注重的是服務、品質、與效率面向的反應,這個機制可以與安全管理委員會作為互相補充之關係而不衝突。

而所謂有系統、有層級、以及有目標的公民參與會議,及是透過擴大與消費者、民眾、及關係人的不同層級與形式的參與,來健全治理機制與意見回饋。例如說,針對營運建議、細節調整、設施改善等議題,可以用較低成本、較被動的方式蒐集相關意見。但對於班表改點、車輛車體採購與改裝、重大服務調整等,則可透過營運資料、站區服務問卷、座談會或意見表達會,進行意見之蒐集,達成不同議題間,以不同適當的方式蒐集資料,反映民眾真正的需求。在適當的情況下,也可與適當的利害關係人,進行更深度的共同操作與設計,達成最可接受的決策方案。

透過如此蒐集之意見,配合搭乘民眾需求、運能特性研究、服務需求研究等,也應落實的反應在營運計畫、安全計畫、或是採購計畫等等。未來車種調整的問題,也期待可以用這樣的操作方式,可以讓臺鐵的願景與服務,更面向大眾,並且持續精進臺鐵在安全與品質的各項措施。

五、更積極的責任與願景

這些對於服務、品質、產業加值、資產利用的討論,應該沒有標準答案,而是需要透過不同的嘗試與溝通,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法。重點是,〈臺鐵公司〉應該向大眾提出適當的營運願景,並透過公民參與來確認這樣的願景是不是適合的發展方向,能契合民眾所需的服務。

現在的〈臺鐵公司〉已經準備好了列車的兩個車頭,一個車頭是透過公司化,鬆綁營運限制與範圍,結合異業合作來增加收入。另一個車頭是由政府負擔短期債務,達成節流之效果。政府希望透過此二車頭「開源節流」帶動對於安全、資產、與員工權益之問題。

期待〈臺鐵公司〉的改制,不是只是透過資產與債權的帳冊調整,減輕臺鐵公司的負擔與歷史包袱而已。而是透過財務的革新,達成安全、品質、與服務之全面革新。讓營運計畫與策略中的定位、收入、票價、法定補貼等問題,都能正常化,提升員工權益、提升安全程度、也提升營運品質與服務。進一步的問題是,臺鐵作為公共服務事業,還能為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期待未來〈臺鐵公司〉要能珍惜新的財務結構,提供更優質的功能與服務,並落實新的責任與開創新的願景。

*作者為美國註冊地景建築師,認證樸門設計教師,認證樹藝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