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跌落神壇,警惕中韓貿易首現逆差

2024-01-23 07:20

? 人氣

韓國對跌落神壇、對中國貿易從順差變為逆差,而且可能是未來的常態。(資料照片,美聯社)

韓國對跌落神壇、對中國貿易從順差變為逆差,而且可能是未來的常態。(資料照片,美聯社)

根據韓國官方的數據,韓國對中國貿易出現31年來的首次逆差,而且未來可能成為「新常態」,韓國算是「跌落神壇」,而此結果亦值得台灣警惕注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國是從2022年自10月起對中國貿易連續出現單月逆差,雖然最後全年最終仍維持順差,但順差規模已縮減至微不足道的12億美元,而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最新的「年度進出口動向」顯示,2023年截至11月,韓國對中國貿易已出現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611億元)的逆差,因此毫無懸念去年韓國將出現31年來首次的對中貿易逆差。

雖然一國對外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或是金額高低,未必就是全然代表其產業、經濟、甚至國力的高低好壞,但大部份情況下,還是有順差為宜;一來代表國家的產業與經濟對外的競爭力,白話文講就是有能力賣出更多東西、賺取更多錢,而賺錢總不是壞事;二來更現實的是:貿易順差或逆差,直接影響就是外匯存底多寡,同時對該國貨幣幣值終會有影響。那些曾經從落後國家迎頭趕上成為新興國家甚至進入高所得、已開發國家之林的國家,不論是日本、四小龍或四小虎、中國,都曾經是「出口狂人」、被稱為「出口導向」經濟體,累積大筆外匯存底、成就國家的進步。

這裡面的例外大概就是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雷根時代的「雙赤字」時代開始,美國對外貿易幾無例外是逆差,而且逆差越來越嚴重,2022年的逆差已破9千億美元,眼看是「兆元在望」。但絲毫不損美國的經濟與產業競爭力、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繼續一路上揚。其中當然很重要的因素是美元作為全球外匯準備的原因,但至少可看出順差逆差的好壞不是那麼絕對。

但韓國對中貿易從順差變逆差,卻百分之百確實是壞事,更是警訊。中韓在1992年建交以來,只在當年韓國對中出現貿易逆差,按下去31年全部是順差,而且順差一路拉大,到2013年達628億美元的高峰,之後逐年下滑、終而在去年正式轉為逆差。2022年出現單月逆差時,猶有分析者認為是因中國實施「清零」、經濟低迷,所以對韓商品的需求降低所致,但2023年預估要出現上百億美元的逆差,顯然是其它因素。

說對韓國而言從鉅額順差到逆差絕對是壞事一件,原因是這種轉變代表的是韓國的最終消費產品在中國市場越來越不受青睞,非終端產品的投資財、中間產品,也因中國廠商技術進步、越來越能掌握而逐步「被進口替代掉」。簡單的說就是:韓國商品在中國市場越來越不吃香、被中國廠商追上甚至超越了。

如果拉長時間看會更清楚:韓國最代表性、最先進、實力也最強的企業當然就是三星,三星手機出貨量曾經連續高居全球第1名,在中國也曾經是「潮牌」、不到10年前在中國市占近19%、排名第1,而今安在哉?現在中國手機市占排名看不到三星的名字了,因為衰退到不到1%、連前10名都排不進去;韓國現代汽車在中國的銷售也是腰斬再腰斬。

而一度領風騷的韓國面板(三星、LG等),縱然仍在某些領域有技術優勢,但以市占而言也被中國廠商大幅超越,例如中國3大面板廠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在電視面板的市站合計就佔全球電視面板市佔率達60%以上。最具未來性的電動車電池,韓國廠商一度主宰市場,但今日全球前10大電池廠中國占6家,遠遠超越韓國。即使是傳統產業、如造船業,韓國曾經居全球之首,但也被中國超越。

從順差到逆差,韓國企業與產品(相對於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變弱,相當明顯,也是主要因素。另外一個因素應該也與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有關聯,導致韓國最具競爭力的科技產品的對中出口受影響。

韓國一直是台灣最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兩國發展程度相近、產業與商品出口領域重疊,韓國對中貿易轉逆差,對仍對中國貿易享有鉅額順差的台灣而言,也許可視為一次「小小的勝利」,但卻也是一個「大大的警惕」。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