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看兩岸經貿發展3大關鍵詞:以商促統、經濟介選、降低風險

2024-01-13 17:00

? 人氣

效果

「以商促統」或者說「經濟介選」的策略背後有哪些考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台灣媒體《天下》的調查,近一半的台灣選民擔心未來五年與中國開戰的可能性。然而,同一調查發現,選民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經濟發展,超過了國家安全和兩岸關係。在 40 歲以下的選民中,這種優先考慮經濟問題的傾向更為顯著。

台灣媒體NOWnews月前發佈《2023青年政策白皮書》,委託民調公司對全台20到39歲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27.6%受訪者認為「青年低薪」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較「兩岸主權」更重要。

兩岸議題外,對經濟的關心也橫亘在台灣選民——尤其是年輕選民——的心間。

但中國大陸打「經濟牌」,在多大程度上達到目的,還存在疑問。

王國臣以中國和澳洲的貿易戰舉例,北京當局於2020年相繼制裁澳洲12項農礦產品。但一年後,中國大陸自澳進口相關產品,卻逆勢成長五成。澳洲亦因此積極拓展替代市場,大幅降低對陸貿易依賴。他援引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稱,這不是孤例,中共經濟脅迫效果普遍低落,反而疏遠其與各國的經貿關係。

不過,台灣陸委會總結稱,過去幾年來,中共早已借各種理由,突然中斷台灣特定縣市盛產的農漁產品進口中國大陸,導致多數的農漁產品已無法出口中國大陸,造成台灣農漁民及貿易商的嚴重損失,中共這種舉措,與正常貿易往來完全無關。而北京經常利用先進口,再突然停止輸入農漁產品,作為向相關國家經濟施壓手段,已在國際間被視為常態性的挑釁行為。

降風險

從大陸到台灣,對於經濟問題的態度在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發生轉變。

當天,中國大陸除了「圍台軍演」,還實施了一系列針對台灣的經濟制裁措施。包括暫停對台灣出口天然砂;暫停台灣葡萄柚、檸檬、橙子等柑橘類水果進口;暫停冰鮮帶魚、凍竹莢魚等產品進口;暫停超過百家食品企業的2066項產品進口,包括保健品、茶葉、餅乾等。

這之後,軍演和「經濟脅迫」都成為大陸對台常態化舉措。

台灣開始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勵與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

然而對與極力希望與中國供應鏈保持距離的那些台灣決策者而言,「脫鉤」顯得不切實際——即便在疫情阻隔了三年後,台灣出口份額中,中國依然佔了35%之多,而台灣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佔GDP的6成至7成。

不過,剛剛出爐的2023年經濟數據顯示,雖然沒有「脫鉤」的可能,但台灣經濟版圖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總體上看,台灣2023年出口4300多億美元,同比下滑9.8%,但是其中對中國的出口1500多億美元,下滑幅度更大,達到18.1%,台灣對中國出口佔比也從最高的43.9%下滑到35.2%。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