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棓專文:烏腳病之父不該只是特定一個人!

2024-01-12 05:40

? 人氣

一九七○年,謝緯因為看診勞累,駕車撞樹辭世。
一九七七年,新營醫院在北門興建烏腳病防治中心,有些免費診所的住院患者因此前去,王醫師樂觀其成。
一九七八年,陳拱北過世。
一九八三年,孫理蓮辭世。
一九八四年,免費診所停辦,停辦前最後十六位住院患者,轉院到防治中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八四年,陳建仁已是臺大公衛系的副教授,當時已擁有世界頂尖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學位,勤於研究,成果斐然。

陳建仁的學思歷程相關演講,從來不避談自己的失敗經驗,而且一向尊師重道。

譬如他演講時就說過:「陳拱北教授經常利用寒暑假帶我們學生下鄉服務」,小朋友稱陳建仁「陳大哥」,稱陳拱北「陳老哥」。

本文開頭提到的吳新英教授,在陳建仁拿到博士學位歸國後打電話告訴他:「陳建仁、王榮德,你們兩個人到我辦公室來一下!」「烏腳病研究的經費剩下十萬元,你們每人拿五萬元去做研究,只要和烏腳病有關就可以了。」
王榮德說:「五萬元就給陳建仁一起用好了。」

結果陳建仁率團隊用十萬元做研究,發表了三篇論文,分別刊載在《Cancer Research》《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和《Arteriosclerosis》上。

《Arteriosclerosis》雜誌的社論評述陳建仁發的論文是:「屋腳的基石」。

本文的初版曾發表於個人臉書,許多朋友私訊詢問「屋腳」是否應作「烏腳」?

非也!「屋腳」一詞出自《聖經》:「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The stone the builders rejected has become the cornerstone.)

當年隨陳拱北教授拜訪北門的曾文賓教授過世時,陳建仁院士撰文追思時曾提到:「陳拱北和吳新英教授進一步發現,深井水砷含量的中位數值是○.七八ppm;淺井水砷含量的中位數值是○.○四ppm。曾文賓教授在烏腳病盛行地區,調查了三十七村里的四萬零四百二十一位居民的烏腳病及皮膚癌盛行率,發現飲用水含砷量愈高,罹患烏腳病與皮膚癌的風險也愈高。美國環保署引用曾文賓教授的研究數據,修定飲用水的砷含量標準為五○ppb。」

二○○一年,柯林頓下台前一天,簽署了飲用水的含砷量標準,將五○ppb再降到一○ppb。

布希上任後想暫緩生效,但陳建仁的研究團隊成員邱弘毅教授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發表論文指出,砷濃度若在一○~五○ppb之間,會增加膀胱癌的危險性。

布希請美國環保署重新評估後並未更動一○ppb的標準,但考量自來水廠作業需要時間,決定二○○六年起才強制執行。

烏腳病之父,究竟是誰?

臺灣的烏腳病之父究竟是誰?可能不是陳建仁,也不是陳拱北。
曾有一位年輕女記者稱呼王金河為「臺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當場雙手直搖,拒絕這個稱呼。
他說:「不能這樣講,不能這樣講,我受當(siū-tong,擔待)不起。如果一定要有這個尊稱,全世界只有一個人配得上,他就是謝緯醫師。」

其實烏腳病之父是誰,似乎不是那麼重要。

在這些故事裡,我讀到了陳建仁院士接起前輩的研究棒子,完美演繹了何謂「番薯枝葉代代傳」。

此外,美國人孫理蓮那種跨越國境對臺灣悲慘底層百姓的大愛,終究又以愛的形式回到了美國,守護著整體美國人的健康。

*作者為醫師、作家,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要有一個人:澈讀22種人生,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先覺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