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脅迫對台灣大選的影響:北京是否能期待正面效果?美智庫學者詳解

2024-01-04 20:40

? 人氣

20231230-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右)、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中)30日出席2024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20231230-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右)、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中)30日出席2024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去年底,中國對台灣進行了一系列經濟影響的舉措。首先聲稱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接著宣布中止對台灣部分石化產品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關稅減讓,然後又重新開放台灣特定企業的石斑魚進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國台辦針對台灣大選發表聲明稱:「台灣正面臨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衰退兩條道路、兩種前景的選擇。希望廣大台灣同胞堅守民族大義,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選擇。」這顯示北京將兩岸經濟關係與台灣選舉結果明確地聯繫在一起。

在台灣總統大選即將於1月13日舉行之際,北京的這些舉措極為不尋常。那麼這些對台灣實施的經濟手段可能對大選結果產生何種影響呢?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宋文笛(Wen-Ti Sung)和政治大學學者南樂(Lev Nachman)在3日的分析中指出,北京首次在台灣大選之前試圖以經濟手段與政治聯繫,這種舉措是一把雙刃劍,可能產生事與願違的效果,因為距離選舉日的時間所剩無幾,北京可能反倒激起台灣人的民族主義情感。

民進黨4日舉行2024總統暨立委選舉新竹選前造勢大會。(柯承惠攝)
民進黨4日舉行2024總統暨立委選舉新竹選前造勢大會。(柯承惠攝)

北京舉措的可能後果?

學者指出,自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開始以來,中國雖曾使用經濟報復手段(例如2005年針對奇美、2016年針對海霸王),但這些行動多發生在選舉結束後,主要是為了表達不滿而非影響特定選舉結果;而這次是北京首次在選前動用此類手段。

若其目的為影響選舉結果,則可能事與願違,因為北京的舉措可能會立即激發台灣的民族主義情感。與此同時,受到北京經濟打擊的台灣企業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到影響。因此,試圖施加的威脅可能會促使更多台灣選民支持更具台灣民族主義色彩的候選人,這正是與北京的政治目標背道而馳的。

如果確實產生相反效果,學者認為,北京試圖影響選舉的舉措可能更多地是為了向中國民眾展示北京積極「對抗」台灣不利形勢的形象,而非試圖引導實際有利於北京的台灣選舉結果。

學者認為,北京在對台政策中的表演性質,有可能損害其自身的政治利益,顯示出各官方機構之間協調的困難。同時,這也可能顯示中國內部的壓力,迫使北京的台灣政策機構將短期的戲劇效果置於長期利益之上,以建構對外展現積極應對台灣局勢的形象。

20240103-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3日在桃園掃街造勢並在廟宇前向支持者發表短講。(柯承惠攝
20240103-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3日在桃園掃街造勢並在廟宇前向支持者發表短講。(柯承惠攝

進入民調封關期

選舉進入最後階段,然而自1月3日以後,選舉觀察員將無法透過民調預測選情。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的規定,政黨在選舉前10天禁止分享民調數據,旨在確保在選舉前不會對數據進行重大操控,進而扭曲選民的看法。

學者指出,倒數衝刺期間,並無任何跡象顯示輿論將迅速發生重大變化。候選人更加關注一些較小但仍引起爭議的議題,例如候選人的資產和房產持有問題。儘管有些選民可能仍未確定支持誰,但很有可能許多人已經做出了決定。

學者表示,如果在1月13日之前還有重大事件發生,公共輿論可能會產生變化。例如,重大醜聞曝光,或者北京試圖通過更大規模強制手段來影響台灣,像是經濟打壓手段或進一步軍事演習。學者認為,進入民調封關期的挑戰在於,如何評估民進黨賴清德相對於國民黨侯友宜的微幅領先,這使得這最後的10天非常有挑戰性。

20240104-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4日在新北市中和區進行車隊掃街。(柯承惠攝)
20240104-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4日在新北市中和區進行車隊掃街。(柯承惠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