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 台灣農業困局的解方

2023-12-25 06:30

? 人氣

筆者認為,政府透過大撒幣來安撫農民,會讓台灣農業喪失競爭力。示意圖。(圖/高市農業局提供)

筆者認為,政府透過大撒幣來安撫農民,會讓台灣農業喪失競爭力。示意圖。(圖/高市農業局提供)

「農為國本」,農業產值雖然只佔國內GDP1.5%,但因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較能感同身受,例如缺蛋掀起海嘯般民怨,蔡政府近八年施政不得民心,也是此次六成民眾期待政黨輪替的主要原因之一,遺憾的是,三位總統參選人的農業政見口號多於可行性,均無法解台灣農業面臨的內憂外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前台灣農業施政存在五⼤隱患:1.大補貼讓農民逐漸養成依賴心理,失去積極性和應變力。2.試驗研究機構逐漸失去研發創新的熱情和能力(科研是決定未來農業競爭力的關鍵)。3.蔡政府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常「講一畚箕做不到一湯匙」,平常事事干預(如台農發、台農投之人事任命),遇事則拿「尊重市場機制」卸責4.總統習於信口開河,官員們為保官位,有樣學樣,猛吹政績還硬拗,卻經不起檢驗,加以政治凌駕專業,讓農民經歷一次又一場的災難。5.台灣農產品行銷需要依賴外銷,而蔡政府「抗中倚美」的意識形態,讓台灣難以加入區域經濟組織(CPTTP,RCEP)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無法爭取到關稅優惠和原產地優勢,兩岸ECFA又岌岌可危,讓台灣農產品外銷路越來越難行。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為了解農業困局,進而讓農業不再是弱勢產業,農民不再處處仰賴政府庇護,農村能充滿生機,除了要掃除現有農業施政的弊病(如大撒幣、大內宣、政治凌駕專業…)外,未來的農業施政必須克服「科技」,「人才」及「市場」等三座大山。具體作法建議如下:

在科技方面:應有系統推動AI農業(Aggregate Intelligence整合型智能農業)。隨著人口老化、基層勞動力短缺、規模不經濟、年輕人不願務農以及極端氣候加劇、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污染等多重衝擊,傳統農業已經難以因應,遑論永續經營。未來即便政府持續給予大量的補助和福利,仍然難以應對未,來農業激烈的國際競爭,想要維持台灣的食物安全,提高農民務農意願,傳統農業需徹底脫胎換骨。為此,台灣必須積極透過卓越的科技打造兼具創新及氣候韌性的AI農業,該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係整合基因編輯、ChatGPT、元宇宙、感測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物聯網、區塊鏈、5G、大數據、雲端運算、智能物流倉儲等高端科技,形成完備的智能型產銷系統;相較於傳統農業,AI農業具有:將靠天吃飯轉為靠人吃飯,將靠運氣轉為靠實力,將靠體力轉為靠腦力,將靠經驗轉為靠數位,農夫轉為農事精控師,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等多項特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