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袍顔色米湯嬌,褂面洋氊勝紫貂:《乾隆的百寶箱》選摘(4)

2023-11-18 05:10

? 人氣

清朝與他國貿易示意圖。(取自維基百科)

清朝與他國貿易示意圖。(取自維基百科)

清朝透過朝貢和貿易等途徑,大量異域文明的物質進入中國宮廷視野,本文僅針對毛皮、紡織品和金銀銅錫等項目討論,就可見難以估計的數量。這都得感謝清宮檔案出版,從細節中耙梳珍貴史料來。清宮庋藏的舶來品,亦通行於北京城市,十八世紀北京的崇文門已出現大量洋貨的稅目。宮廷的品味影響到北京市民,乾隆二年間御史周人際奏稱:「京師輦轂之下,人民輻輳商賈雲集,俗尚豪華。不獨八旗然也,今街市齊民悉著貂衣緞,旗兵其誰甘儉樸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京師商民半係外至,外至者悉著貂衣緞,處京師者,又誰甘儉樸乎?」然而,商民或旗兵崇尚奢華也是仿效宮廷,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行下效的流行風氣,一改過去明代士大夫主導流行時尚。學者如柯律格(CraigClunas)、卜正民(Timothy Brook)、巫仁恕等討論晚明消費文化,認為晚明是由士大夫引導流行時尚,然而清代士大夫在創造時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北京的宮廷領導流行,尤以十八世紀的乾隆朝為然。

究竟用什麼角度來看十八世紀的洋貨?近年來學者提出「現代性」的解釋,一反過去現代化理論強調中國西化的模式,現代性闡釋中國接受外來文化有一種擴散的歷程。鄭揚文教授認為洋貨要單一階層的流行並不等於開消費文化的確立,必須等到由部分人口擴散到其他階層,從城市擴至其他非城市地區,其擴散與否必須與中國人既存的食衣住行習慣相合,才能跨過階級漢城鄉的藩籬。963 本書探討清宮寶藏之洋貨亦是有層次的往外擴展,首先是帶動京城時尚,再由北京往外擴展到其他地區。最顯著的是北京蒙古王公每年到北京朝覲駐錫外館,附近有一、二百多家雜貨店,販售銅盆、銅器皿、銅佛像等。至今參觀蒙古共和國的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各種銅器皿。

其次,宮廷利用洋貨的材料,融入宮廷文化特質,再經設計、創新式樣,洋貨的用途已超乎西方人的想像。韓格理討論中國人所接受的進口物品經常與當地的模仿品相競爭,中國當地的模仿品在進口貨的競爭中,很快的就掌握了相當數量的市場。譬如中國進口洋銅為鑄幣用,但宮廷製造無數的佛像、祭器等也使用洋銅。宮廷的式樣稱為「內造樣」、「宮樣」,內務府工匠做的樣必須透過皇帝審核通過才能成做器物,宮廷精心製作,成為北京消費大眾仿效對象。文人的竹枝詞提到穿著和配飾的洋貨,如:「紗袍顔色米湯嬌,褂面洋氊勝紫貂。班指要人知翡翠,輕寒猶把扇頻摇。」洋氊、紫貂、翡翠都是極為珍貴的洋貨。又如「滿身翡翠與金珠,婢子扶來意態殊。不過婚喪皆馬褂,手中亦有鼻烟壺。」但是洋貨也不是品質保證,俄羅斯進口的洋布有「綿袍洋布製荆妻,顔色鮮明價又低。可惜一冬穿未罷,渾身如蒜伴茄泥」。

乾隆時期宮廷各種日用物資需求大增,宮廷買辦負責向北京鋪戶採購物資。衣食之外,宮廷向北京銀樓訂製珊瑚到珠寶,潘榮陛記載乾隆年間北京的敦華、元吉銀樓製作金銀寶飾,從現今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首飾仍可看到銀樓戳記。再如晚清的恆利銀樓不僅成做宮廷器物,兼營金融業,大量貸款給內務府。旗人仿效內廷時尚的習慣,使寶華樓從護國寺大肆擴張到正陽門外的排子胡同、廊房頭條、大柵欄等。

乾隆皇帝大量刊刻《皇朝禮器圖式》,頒佈於各省,連台南孔廟仍保存著乾隆年間的祭器。夏仁虎在《舊京瑣記》曾說:「京師工藝之巧蓋萃南北之精英而成之,歷代帝都,四方筐篚之貢梯航並至,有所取法。又召集各省巧技匠師為之師資,故由內府傳及民間,成風尚矣。」《都門竹枝詞》載:「尖靴武備院稱魁,帽樣須圓要軟胎。不為生雲兼壯首,只求人似日邊來。」武備院尖靴樣為外省紛紛仿效,傳到江南蘇松地區,必須數年時間,而京師往往又變了樣。

清代北京為毛皮手工業重心,外任的官員離京時,必備的物件包括京帽、袍褂、京靴等。延昌《事宜須知》載:「應用衣服備送禮物,有萬不可少者,必須在京購買開列細單於後:京帽、本色貂褂一件、白風毛褂一件、京靴各雙。以上蓋自用,應有之物非謂炫羙章服,若缺苦路近亦可隨時置辦不必多帶。至於送禮之物另有一單:帽纓、皮帽沿、皮袖頭、京靴。」。京帽、本色貂褂、京靴是官員服飾必要配備,並非炫耀奢侈品。而帽纓、皮帽沿、皮袖頭、京靴送禮,算是北京特產。此亦說明北京穿戴時尚擴展至全國各地。

辛亥革命之後,宮廷創作的技藝是否延續?從《經濟部檔.商業司》檔案仍可見以「恆祥鍍金作」、「雲昇首飾作」、「振興首飾作」為名稱的作坊。就北京各行業來說,《北平市工商業概況》第一編北京特品,描述北京的特產與宮廷關係極為密切。如景泰藍係清乾隆中葉致力仿製景泰藍,從而興起。歷嘉道而至咸豐,市肆之間,始有琺瑯專業。所出精品,都人士咸相矜尚。及光緒庚子年後,海禁大開,各國人士,見其精美,亦爭來訂購。沿至民國並在平市設立公司收運,此業遂見發達。美國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1904),景泰藍與賽得一等奬。又如首飾業「在前清時代,養心殿設有造辦處,專為內庭供奉。其時各地製造首飾之名工,罔不招致其中。又前外打磨廠內戥子市,向為首飾樓聚集之所,承造滿籍貴族婦女之扁方墊子(滿人梳兩把頭、其頂樑之橫簪,名為扁方,其底部曰墊子)鑲嵌金玉珠翠、備極精巧。」此提到內務府造辦處網羅各地製造首飾之名工,甚至在打磨廠等處聚集首飾樓。

其他筆墨、錦匣、燈畫、皮革等也和宮廷製造作坊有淵源。服飾方面,辛亥革命後,官員不再以毛皮服飾區分階級等第,製作男性衣領、袍褂等服飾減少,但女性依舊穿著大一、斗蓬、女袍。又有以貂皮和狐皮製作領袖、圍巾、帽子等。各種居家的皮縟皮毯仍有其市場。民國時期,每年秋後即為批貨之期。若外銷則上海、南京、漢口、山東、河南、江西、湖南、廣東等處客商每逢入秋,即來北平採購,其中以上海為最多。至於對外貿易,皆由天津各洋行之出口商到北平收購,洋行多為猶太人所設。如新華洋行、好士洋行、遠東洋行等。

南京人在北京執工商業者曰「緞莊」,凡靴帽之才皆聚於此。又有織工,昔內府設綺華館,聚南方工人教織於中,江寧織造選送以為教習。又織絨氈者亦南京人,能以金線夾絨織之,璀璨耀目。由此看來內務府的工匠係來自江南地區,教導工人的織絨氈服飾等。北京的作坊或商鋪在乾隆時期即組織行會,如浙江人的西金行會館、正乙祠會館,山西人潞安會館、臨汾會館等。這些會館碑刻資料觸目皆是,凡有志於宮廷史、社會史、經濟史研究者皆可找到材料。

*作者賴惠敏,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乾隆的百寶箱:清宮寶藏與京城時尚》(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