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周觀點:從烏克蘭到台灣─米爾斯海默的預言總是對的嗎?

2023-10-17 05:50

? 人氣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約翰 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出席香格里拉高峰會2023台灣地緣政治高峰論壇。(顏麟宇攝)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約翰 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出席香格里拉高峰會2023台灣地緣政治高峰論壇。(顏麟宇攝)

世界上還是有極少數不害怕站在主流的對立面,堅持講出實情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5年9月,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在芝加哥大學的一場專題演講中預言北約東擴必將引起俄羅斯對烏克蘭用兵。這篇演講的網路影片至今己有將近三千萬點閱人次,可說是有史以來人氣最高的學術演講。然而無論他的「攻勢現實主義」理論在預測事態發展方面是是多麼成功,他在美國學術和政治圈始終被視為異類,因為他的直言不諱總是觸痛著政策制定者和主流媒體。

過去他在台灣最為人所熟知的「事蹟」是他在2014年所出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其中一篇附錄就叫做「向台灣說再見?」這篇文章在台美間被視為「棄台論」的極端發展而引起了很大的騷動。

《大國政治的悲劇》第488頁:

…. 上述論證無非是要指出在未來的十數年間,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可能顯得有些反覆無常。一方面,它有強烈的動機將台灣納入圍堵中國的聯盟。另一方面,它也完全可以感受到隨著時間推移,與台灣保持親密關係可能會得不償失,並且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當然,美國現在仍將防衛台灣,並且將台灣看作戰略上的資產。但這樣的關係能維持多久,則無可斷言。

最近在台北由東南亞影響力聯盟所主辦的「香格里拉高峰會」中,米爾斯海默受邀以「台灣應該從烏克蘭獲得什麼樣的經驗教訓?」為題目作專題演講。他指出「美俄競爭的爭點是烏克蘭,美中競爭最危險的爆點就是台灣」、「美國應當防衛台灣,但不應『過度保證』以免剌激中共」、「台灣避免台獨,就能維持『不錯的現狀』」、「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不太可能攻擊台灣」。比起早先他在其他場合的演講,這次他在語氣上對台灣要「友善」許多,但是我們也沒有證據顯示他有放棄原先立場的跡象,那就是:

世界正走向多極,中國即將成為地區霸權,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但兩個核子大國之間不可能發生直接衝突,所以台灣、南海或東海將無可避免地成為間接衝突的場域。

所謂間接衝突,就是俄烏戰這類的「代理人戰爭」--西方國家一步步把烏克蘭推過俄羅斯的紅線,戰爭便應邀而來。為什麼說是「應邀而來」呢?我們可以找到豐富的證據,例如美國國會記錄顯示,曾經擔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2005~2008)的現仼美國中情局長威廉·伯恩斯在2008年寫給當時的國務卿賴斯的備忘錄中報告,烏克蘭加入北約將逾越俄羅斯最不能容忍的一條紅線。這意味著美國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 即便如此,為什麼美國總統從布希到拜登還要一再保證烏克蘭可以加入北約呢?如果讓我用「攻勢現實主義」的語言幫米爾斯海默把沒說的話說出來的話,他會這樣寫道:

西方國家對於把烏克蘭推入衝突抱著這樣的信心:落後、腐敗的俄羅斯部隊將無法抵擋接受北約訓練、配備美歐標準武器的烏克蘭武力。若是俄羅斯戰敗,普丁政權就會分崩離析,至少俄羅斯將因為戰爭消耗和經濟制裁而元氣大傷。如果西方國家可以重新宰制俄羅斯的話,那麼剩下一個目標中國就容易對付。

以目前俄烏戰的發展態勢看來,北約國家大部分的盤算顯然是落空了,不但付出了遠超過預期的政經代價,還讓烏克蘭倒退成一個米爾斯海默所描述的「殘破國家」。這也讓他一洗多年來始終被主流學界和政界視為一個「唱衰者」的悶氣,並以七十五歲高齡榮登「網紅」之列。不過,我認為他在台北的演講內容相當空洞,其中除了一些眾所周知的安慰性說法外,並沒有真正觸及「台灣從俄烏戰學到什麼」這個問題的核心。如果我們從他的「攻勢現實主義」角度來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的話,至少他應該提到「如何避免美國也把台灣推過中共紅線」才不辜負他拿的演講費才對。我覺得他在這一點上稍嫌滑頭了些。

言歸正傳,我將嘗試在本文中回答兩個重要的問題:

1.米爾斯海默的理論總是對的嗎?

2.我們要怎樣用他的理論來推演台灣未來的命運?

我的論證將從米爾斯海默「攻勢現實主義」的兩個弱點出發。首先,他低估了經濟數字的重要性,其次,他不能省略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政局勢對於外交政策的影響。

自俄烏戰爆發至今,米爾斯海默曾經多次在演講場合預言,由於雙方底線差距過大而不可能和談(烏克蘭堅持收復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失土,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成為中立國並不得加入北約),雙方將會陷入類似南北韓的凍結狀態 - 也許在中間人的斡旋下簽訂停火協議而使戰爭長期化。

米爾斯海默對俄烏戰的預言如果屬實,它必須以「雙方政府能夠持續進行有效治理,以及這個有效治理必須有財政的可持續性」作為前提,而這兩個條件在烏克蘭來說都不成立。今天烏克蘭部隊所消耗的武器彈藥以及政府運作所需的資金絕大部分依賴北約國家的援助,一年半下來己經把後者的庫存搜刮一空,以至於美國不得不連犯眾諱的集束炸彈都搬了出來,最近還有可能把貧鈾彈交給烏克蘭。在歐洲國家己經因能源和難民問題搞到焦頭爛額,並且美國兩黨頻繁地在政府舉債上限問題進行對決的情況下,每個月數十億美金的慷慨援助還能夠持續多久?

圖(右)為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在2014年所出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圖:作者提供)
圖(右)為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在2014年所出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圖:作者提供)

從內政方面來看,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必須竭力滿足與平衡國內外不同勢力之間,很可能是互相衝突的利益 -- 美國金主一再升高賭注要他交出「業績」好對國內選民有所交待、烏克蘭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不計代價也要他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但是落入劣勢並承受了巨大人員傷亡的軍方有可能反對再戰下去,最後是為了申請加入歐盟,他必須一再地針對烏克蘭的官僚系統進行反腐清洗(例如最近開除國防部長以及將六名副部長免職),這將迫使他與自己的僚屬站在對立面。根據「民粹反作用」原理,哲連斯基很有可能遭到軍人政變,或是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反弒而落入類似埃及沙逹特或是以色列拉賓的命運。(請參考前文民粹是把雙面刃─當少數極端份子左右歷史轉折點)

綜合網路上不同消息來源的估計,烏克蘭部隊自衝突爆發以來的傷亡總數已經超過一百萬人,其中戰死的人數從二十到四十多萬不等,再加上基礎設施的破壞、巨額的債務和重建費用 -- 烏克蘭並沒有和俄羅斯長期對峙的本錢,所以米爾斯海默對俄烏戰最終結局的預言在我來看並不成立。

烏克蘭想要加入北約是因為害怕和討厭俄羅斯,但結局卻恰恰落入了最不想要的命運。而把烏克蘭推過紅線的西方國家花了很大的代價,也沒有達到削弱俄羅斯的戰略目標 -- 當人的信心大於能力的時候,我們會得到什麼結果?這就是台灣應該從烏克蘭獲得的經驗教訓。

美中之爭的未來

很多學者認為在全球化貿易的大格局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將有助於降低戰爭的風險。米爾斯海默在他最新的著作《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中則主張,「有很多證據指出,互相交戰的國家不見得會中斷經濟關係。有時各方都會相信維持往來有好處,而在戰時與敵人貿易 ….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可以同時和對手交戰,又和它保持經濟相互依賴,不威脅到自身的繁榮 …. 國家有時發動戰爭的原因,就是期望戰爭帶來的經濟和戰略利益,能超過破壞相互依賴的代價。」(《大幻象》第305頁)

他的這段話顯然是錯的,或者不夠精確。如果國與國間的經濟依賴影響著其中一方或雙方的生存能力,那麼經濟本身就能成為一種武器,而且經濟手段必定先於軍事手段(因為軍事代價包含經濟代價,經濟代價不必然包含軍事代價),其判斷的準則必須察看實際的數字。

例如,我們把兩岸和美中貿易數字拿出來比較:

1.2022年兩岸貿易總額是3197億美金,其中台灣享有1565美元出超。3197億美金佔台灣當年對外貿易總額的35%,但只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1%。如果不計入兩岸貿易額的貢獻的話,台灣2022年對外貿易將是1044億美金淨入超。

2.在2021年美中貿易總額中,美國從中國輸入額達5064億美金,而中國向美國進口的貨品為1511億美金,這兩個數字分別佔當年美國GDP中製造業總產值的20.61%與中國製造業總產值的3.1%。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如果海峽兩岸或是美中貿易出現大幅衰退的話,是那一方的經濟會受到較大的傷害,或是消費大眾比較會感到痛苦,就是戰爭發動者所需要考量的因素。

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經驗告訴我們,戰爭的勝負不一定取決於武力的強弱,而往往在於那一方較較能夠忍受損失,撐得更久。如果從台灣經濟出口,特別是對兩岸貿易的倚賴,以及能源、糧食供應和水資源等等各方面的脆弱性來看的話,兩岸其實不存在戰爭的可能。我們之所以還會看到很多蠢人大談軍購、不對稱作戰等等無聊的議題,純粹是因為後面會談到的「內政需要」。

當然,美國人要持續提起「中共可能武統台灣」這個話題,是因為賣武器很賺錢,同時它也絕對不會放棄「把台灣推過中共紅線」這個可能選項 -- 我認為這將是美國阻止中國堀起成為區域霸權所剩下的唯一手段,因為兩個核武大國不可能直接交戰,而期望中共政權會因為財政危機或內部鬥爭而自動崩潰是不切實際的。美國政客一向對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抱著樂觀期待,無論戰爭的迴力鏢是如何破壞世界經濟,就像是我們在烏克蘭戰爭所看到的局勢發展。

接下來我們要補上米爾斯海默所缺乏的最後一塊拼圖。他在「攻勢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中定義了強權國家永遠在追求「生存的最大機會」:

1.大國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角色,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的

2.所有強權都擁有進攻性的軍事實力

3.各國永遠無法確定其他國家的意圖

4.各國都以生存為主要目標

5.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能夠提出最大化其生存前景的合理戰略

問題就出在最後這一條假設。在現實世界中,國家的行為並不一定理性,同時「最大生存前景」也是一種糊弄的說法,因為我們看到各國領導人幹的危害蠢事可多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把「最大生存前景」改成「統治集團的利益」還比較恰當些,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軍工複合體」。如果「大國都以理性行事並且關心生存前景」的話,我們應該就不會看到今天諸多的地球環境危機才對。

因此我認為「攻勢現實主義」的有效範圍並不太大。如果一個大國具有穩定的政權,那麼這個理論將能夠預測到基於「理性+最大化生存前景」原則所產生的行為,例如俄羅斯揮軍烏克蘭。如果一個大國的政局並不穩定,像是蘇聯崩潰時期的葉爾欽總統,或像是今天兩黨惡鬥中的美國,我們就不能期望米爾斯海默的理論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在國家的政權不穩定,或是權力更迭頻䌓的時候,我們必須使用另一套原則來預測國家的行為,這套原則不是別的,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或是美化一點的說法,叫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掌權者想要鞏固手中的權力,就算是沒有敵人也要想辦法把它創造出來。

我們在現代政治中可以找到無數例證來支持這個「外患轉內銷」原理。至於這個原理的成因則要追溯到人類祖先的生存環境:在數萬年前的原始環境中,演化出智慧,能夠與大自然抗爭人類很快就因為高度繁衍而面臨資源不足的窘境,於是小的部族之間互相競爭,逐漸發展出更大的部落、村鎮、城市、國家乃至於大帝國,組織中個體的分工也越來越細以致於沒有人能夠脫離群體而生存。人們出於對來自陌生族群的侵害或是掠奪者的恐懼,遂願意放棄自由以換取被納入群體而得到保護。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在受到外敵威脅時,人們總是本能地向群體的中心靠攏,無論他們的領導者在平日是多麼昏庸無能。於是,一個懂得利用恐懼心理的狡猾領導者便能夠獲得額外的權力,當他所打造的敵人越是強大時,他就能夠得到越多支持來壓制權力競爭對手。

在俄烏戰前,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支持度長期在六成左右徘徊。而以清廉、透明為競選訴求的哲連斯基在就任初期享有相當高的支持度,但很快就因無能、任用私人而人氣直降,到了2021年9月間更因潘朵拉文件揭露他擁有國外資產並且逃稅,使得他的支持度直直掉到只剩下兩成多。

在俄烏戰爆發之後,普丁在俄羅斯國內的支持度上升到81%,而哲連斯基的支持度更是來到驚人的91%,他甚至在國際間得到勇者和英雄的稱號。回顧在2021年10到12月之間,哲連斯基密集地和拜登與北約接觸並得到允許加入北約的承諾,我們豈不是可以這樣斷言:是這位諧星利用了俄羅斯的激烈反應來拯救個人聲望,並且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只不過,這位素人總統顯然並沒有料到戰爭的規模與殘酷的程度。

再看一個更明顯的例子 -- 抛棄了共產主義的中國共產黨把自己重新定位成民族主義者後,它扮演起中華民族安全和繁榮的堅定捍衛者的角色,並且宣告要終結百年來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侵凌和掠奪。於是,它擁有了無人能夠挑戰的絕對權力。在目前,中共並沒有把台灣當作「外患」的意圖,因為習近平的權力十分穩固。台灣獨立的確會威脅到中共政權的正當性,但只要口頭上承認一中,中共並不會想要真正治理台灣,因為它並沒有治理的手段,統一之後才是麻煩的開始。米爾斯海默的理論所無法預測的,就是中共內部的利益考量,以及當中共政權不穩定的時刻,才是台灣有可能面臨戰爭危險的時候,因為對外戰爭常常是大國內部矛盾的壓力閥。

我們再來看美國。在2020年總統競選期間,台灣一些支持川普的愚蠢媒體人士曾經給拜登安上「中國間諜」這個頭銜,殊不料上任後的拜登總統對付中國的手段比起川普來說,要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拜登深知「抵抗外侮」這塊戰略高地若是被川普這位操弄高手搶走的話,那麼民主黨就別混了。川普的操作能力有多強?我們看一個實例就可以知道 -- 中國勞工成本只佔蘋果手機售價的1.8%,而蘋果公司銷售iPhone的利潤率是58%(參考資料:《超負荷時代:即將崩潰的流通世界》),但是川普仍舊宣稱「中國勞工搶走了美國工作」,無視蘋果公司才是真正的剥奪者,因為他這樣說就可以把美國勞工的恐懼與憤恨轉換成自己的選票。

這個例子也能夠為我們解釋為什麼溫和、中間的政治參賽者總是提早出局,而國家和社會的命運最後總是由極端份子所操控 -- 因為極端份子的訴求能夠激發出人們內心最大的恐懼,這個恐懼就是通往權力的捷徑。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悲劇,我們就不去說了。

「創造敵人」這個概念不止適用於國家,任何團體組織都有可能運用這個原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是一個好例子。在冷戰結束的時候,由諸多前共產國家所組成的東歐華沙公約組織很快就宣告解散,按理說它的敵對單位北約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經過多年發展下來的龐大北約組織己經擁有它自己的利益與慣性,它的巨額預算養活著無數職員和家庭,不是說關就能關的。於是它開始編寫自己的劇本和存在價值,一方面繼續作為美國控制歐洲的一個工具,另一方面則不斷向東擴展,向原來的華約國家販售安全保障。最有趣的是俄羅斯總統戈巴契夫(1990)、葉爾欽(1991)和普丁(2000)都曾經試圖申請加入北約,但都被拒絕,其中的原因很簡單 -- 北約不能沒有敵人。

最後讓我們來檢視台灣的政局。

我們應該還記得:2004年的總統選舉結果被一顆子彈改變,2016年的總統選舉結果為周子瑜的道歉影片所扭轉,2020年的總統選舉則在香港反送中的氛圍中定調。

因此,我們台灣的選舉結果並不取決於候選人的政見、經驗、品格、團隊,也不需要靠理性說服,而是決定於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深處的恐懼本能

而民進黨是操弄恐懼的能手。為什麼蔡英文在執政的七年多來要一再阻擋、拒絕兩岸往來?因為只要它在台灣人的心中成功維持住一個邪惡、殘暴、強大的敵人形象,同時以抵抗侵略者、台灣保護者的角色自居,它在選舉中就可以無往而不利。

因此,這就是權力的最高秘訣:

當我們把命運交託給恐懼的當下,就是放棄自由的時候。

參考資料:

即時國際/741240/基辛格8年前刊文提醒烏克蘭-要生存就不應加入北約

雁默烏撰文:克蘭第三課─死道友,不死貧道

邱世卿撰文:和平很珍貴,但人們總是在失去之後才記得

台軍事專家邱世卿解讀 烏戰對台灣的深層啟示

不讓俄羅斯加入北約是史上最嚴重錯誤,最終導致烏克蘭被犧牲

當你飛黃騰達時,請別忘了曾經的兩位老師

潘朵拉文件曝!烏克蘭總統靠「砲轟貪腐政客」當選 竟用同1招避稅

各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sector composition

俄烏事件簿

2000年 普丁上台申請加入北約被拒絕。

200403 同時有7個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俄羅斯警告,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季辛吉說,從基輔到莫斯科,坦克只要5小時,飛彈只要2分鐘)。

200804 北約會議在德國及法國都公開強烈反對下,美國總統布希重申堅決支持並通過邀請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進兵喬治亞。

2008年 梅克爾否決烏克蘭加入北約。

201402 親歐示烕活動造成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並逃往莫斯科,3月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舉行全民公投,逾九成投票者同意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

201403 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

20140316 季辛吉說:「人們過多地將烏克蘭問題表述為一種攤牌:烏克蘭是加入東方還是西方?然而,如果烏克蘭要生存與發展,不應該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應該成為連結兩方的橋梁。」 

201409 明斯克協議簽訂,烏克蘭國會通過一項賦予頓巴斯地區特殊自治地位的法律。

201506 北溪二號計畫簽約動工。

201904 烏克蘭通過《國語法案》,規定電視頻道、廣播頻道,播出內容必須有90%以上使用烏克蘭語。

201905 哲連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

202006 拜登陷入為烏克蘭天然氣公司擔任白手套醜聞,川普以扣住援助款施壓澤倫斯基,要他查明此事讓川普用來打擊拜登。

202102 烏克蘭總統下令關閉3家親俄電視台。

202105 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向最高拉達提交《原住民權利法案》,認為俄羅斯族不屬於原住民。

202108 梅克爾阻止北約向烏克蘭供應武器。

202109 澤倫斯基訪美,拜登承諾支持烏克蘭反對俄羅斯侵略,並透露有意親訪烏克蘭。澤倫斯基認為美國「沒有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烏克蘭參加北約演習。

202110 潘朵拉文件曝光,烏克蘭總統靠「砲轟貪腐政客」當選,竟用同1招避稅。

202112 澤倫斯基訪問北約,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稱「烏克蘭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安全布局」。

202112 與澤倫斯基通話 拜登保證烏克蘭可自行決定要否入北約。

202112 俄羅斯要求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組織拒絕。

202202 俄烏戰爆發

*作者為科技業從業人員、歷史愛好者、關心明天的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