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理論失效?通膨降溫失業率卻未上升,學者:就業市場不是判斷通膨的好指標

2023-09-14 12:00

? 人氣

就業市場不是判斷通膨的好指標?(AP)

就業市場不是判斷通膨的好指標?(AP)

過去兩年,美國CPI年增率遠遠超過2%目標,甚至一度漲到9.1%。為了打擊通膨,聯準會一共升息了21碼,將聯邦利率區間拉到5.25%至5.5%。雖然聯準會成功讓通膨降溫,但美國失業率卻未明顯增加,這不符合經濟學的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華爾街日報》報導:Labor Is a Terrible Guide to Inflation, but Nobody Wants to Admit It

菲利浦曲線:通膨率與失業率成反比關係

菲利浦曲線是紐西蘭統計學家William Phillips在1958年根據英國1861至1957年的總體經濟數據,所歸納出來的一條曲線。菲利浦曲線顯示,名目工資率的變化率與失業率成反比,進而推論出通膨率與失業率兩者存在反比關係。

免費訂閱電子報連結圖

根據菲利浦曲線,通膨率愈低失業率愈高,且反之亦然。因此經濟學家、投資人會根據菲利浦曲線,從就業數據推測通膨的狀況,各國央行與政府施政決策時也會參考此曲線變化。例如在經濟不景氣下,容易出現通貨緊縮,聯準會就會透過降息來刺激經濟,降低失業率,當然,其副作用是同時推升通膨。

但菲利浦曲線是統計學上歸納出的曲線,真實世界的經濟秩序中,有時候會出現不符合此推論的現象:有時低失業率低通膨率兼具,總體環境運作效率極高,有時則是令人倍感痛苦的高失業率與高通膨率的並存現象。例如在2022年與1970年代因兩次石油危機而起的大通膨時期(The Great Inflation),都曾出現高通膨與高失業率並存,此稱為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今年則是通膨降溫,但失業率未提升。

實際情況:近年通膨率與失業率的相關性低

回顧美國近年的通膨率與就業市場狀況,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沒多久,當時通膨率下滑,就業市場開始供不應求,一年後通膨起飛,就業市場隨著加薪潮更吃緊,現在通膨降溫,就業市場還是吃緊。這種狀況不只在美國出現,《華爾街日報》指出,綜觀17個富裕國家的整體狀況,它們的通膨呈現下滑,但另有一半國家失業率也下滑或保持不變。而不論是在通膨觸頂前還是觸頂後,各國近年通膨率與失業率的相關性普遍不高。

另外,歐元區經濟體的表現也不符合此定律,至少通膨率都超出預期。例如德國,核心通膨率保持在5.5%不變,其失業率卻不斷上升。鷹派觀點認為,德國失業率仍在歷史低檔,第二季薪資成長率達到6.6%新紀錄;鴿派則表示,大部分額外薪資來自於一次性支出。歐元區薪資成長一直跟隨消費者物價成長,而不是先於消費者物價變化,代表它與失業率的關聯更小。部分經濟學家指出,貨幣政策會迫使經濟放緩,但它並不是降低通膨的主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

金牛幫幫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