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核電並非唯一

2023-08-21 05:40

? 人氣

核電廠,除役中的核一廠。(資料照,呂紹煒攝)

核電廠,除役中的核一廠。(資料照,呂紹煒攝)

一如既往的,每到了總統大選『核電』就會成為各方陣營爭論的焦點,更甚是被作為區分選民立場的重要工具。在漫天喊價的過程裡,候選人似乎很容易就忘了,『確保能源供應無虞』更是任何一個執政者責無旁貸的天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工業總會、美國商會、歐洲商會皆相繼發佈報告,指出台灣能源政策大有問題,甚至明確表達對於缺電感到憂慮時;當電價逐步走高、台電虧損持續擴大,到了出現有倒閉可能時;當民眾必須擔心哪天停電會不會輪到自己身上時。政府卻每天高喊不缺電,這一切似乎更顯得不真實。

本屆唐獎永續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在演講中曾直言不諱的批評,台灣現行能源政策策略不明,能源配比更像是即興演出。當前政府太早就把核能說死,對未來產品出口亦勢必造成影響。而到2025年時我國仍規劃了高達80%的化石燃料電力,未來恐難達成全球2050年淨零碳的目標。

20230802-唐獎永續獎得主 Jeffrey D. Sachs 2日出席 演講與記者會。(陳思明攝)
唐獎永續獎得主 Jeffrey D. Sachs。(資料照,陳思明攝)

事實上,既使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我國電力排放係數亦未達到法定的第一期溫室氣體管制目標。這本應是政府階段能源政策、減碳成效極為重要的check point,卻也在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情況下,草草了事,錯失了一次原可全面扭轉當前能源政策發展偏差的良機。而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統計,2021年時我國有碳電力約佔總發電量的85%,在有數據的138國家中名列第38名,甚至超過了日本(70.5%)、南韓(66.5%)與中國大陸(70.3%)。

在持續了7年多的『非核家園』與『能源轉型』方向後,許多先前急就章式推出的政策,問題現已一一浮現。諸如(1)2025電力配比無法達標;(2)離岸風電廠商出走、棄標及財務困難;(3)太陽光電找無用地、地方利益糾葛;(4)廠商買不到綠電或是缺乏乾淨電力可用;(4)國際化石燃料波動,導致國營企業大幅虧損。更妄論乾淨的煤、天然氣接受站等,甚至到了需要觸發公投等級的社會爭議。

當前的諸多問題,單靠有無核電就能解決?當然不行。從能源安全基本原則來看:維持多樣化與分散來源才是硬道理。然而在2050淨零的框架下,傳統火力電廠的使用受到了嚴格限制,未來也僅剩核能、再生能源與少量新式火力電廠(如加裝CCS設備、燃氫、燃氨等)可作為主要電力選擇,並搭配上相當數量的儲能、節能及需量反應。

20210728-基隆協和電廠,重油火力發電廠。(顏麟宇攝)
基隆協和電廠,重油火力發電廠。(資料照,顏麟宇攝)

但正如經濟學上的名言:『偏見必然帶來不效率。』換言之,任何一方若只著重單一能源,將是極度危險且短視的。台灣應該收起過去在能源政策上,幼稚且不切實際的炒短線手法,更務實而全面看待我國所面臨的長期電力供需與減碳議題,善用手上所有資源,並基於成本效益下有序投入才是正途。這亦是國際能源署在2021年所發表【2050淨零路徑】報告中,給所有致力於減碳國家的忠告。

台灣並不是世界上僅有出現減碳困難的國家,亦非唯一正在進行能源轉型的國家,只是在『以核減煤』還是『以煤減核』選擇上,確實和國際趨勢大相逕庭,也因而放大了無碳電力的缺口。這個缺口導致再生能源的發展亂了套、台電在財務和供給上的風險大增、難以滿足各類用戶之需求,阻礙了國產品迫切需要降低的碳足跡,進而對台灣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亦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

台灣現行能源政策確實到了應該檢討的時刻,但必須再次強調的,核電不是、也不應是唯一的議題。諸如台灣電力系統各階段可承受再生能源的比例、電網升級進度、CCS的基礎設施與可封存廠址容量、發展與再生能源相應之彈性負載以及各項投資必須如何反應在不同階段的電價上,這些皆必須經廣泛討論並獲得社會共識後,才可順利推行。

或許正如佛瑞•薩克斯教授所揭示的,國家必須在包括基礎建設、法規等都有長期規劃,『一個政府必須有明確目標及具體做法,而不是為了勝選而已』。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 助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