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林繼周對李嗣涔的批判充其量對了50%

2023-08-05 05:30

? 人氣

Science (科學)這個名詞是由西方人在14世 紀創造的。(示意圖,圖/麥卡倫)

Science (科學)這個名詞是由西方人在14世 紀創造的。(示意圖,圖/麥卡倫)

8月2日,《風傳媒》刊登了林繼周的一篇文章。他很極端地認為前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並不懂科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Science (科學)這個名詞是由西方人在14世紀創造的。

為何有例如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學)、 medical science (醫療科學)和 social science (社會科學)這一些專有名詞?

當西方人看到或者聽到 science 這個概念時 ,就知道說它的含意絕對包括通過想象力、 觀察和實驗所出現或者發現的錯誤以及對 人類所造成的反效果結局。

對於東方人,則不太一樣。我們時常聽到一 個中國小孩說當我長大之後要成為一個科 學家。殊不知,這個小孩只聯想到科學家的 偉大貢獻。負面的層面 (dimension)呢?

舉例而言,為何Alfred Bernhard Nobel 在他的遺囑說要頒發諾貝爾獎?大多數的讀者 知道說 Nobel 痛心他所改良的炸藥被用在殺戮戰場上。

再提另外的一個例子。當筆者看到以下的文字之時,不少的讀者會和我一樣對人類的未來打一個很大的問號:包括 Sam H. Altman 在內的數十位專家連署了一份簡短聲明指出,應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帶來的人 類滅絕風險,應是「與應對疫情和核戰同層 級的全球優先要務」。的確,2023年5月,美 國空軍說 AI 已經發展到以下的地步:可以透過程式自行決定殺死敵對的操作員,以完成任務。(參閱《星洲日報》,2023年6月3日,第32版)

Nvidia 成為人工智慧大贏家、Meta 進行第二波大裁員,以及其他一週商業大事(圖/Nividia 官網)
應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帶來的人類滅絕風險,應是「與應對疫情和核戰同層 級的全球優先要務」。(示意圖/Nividia 官網)

林同意一些其他科學家的非辯證 (non-dialectical)、演繹 (deductive)的觀點: 新的理論在「假說——證據——反駁——修 正」之間反覆來回並往前演進——這就是科 學研究的真正道路。

我要提醒林六個重點:第一:一個辯證法 (dialectics) 應用者會說那個道路只是50%, 而非100%是真的。為何?這是因為譬如當 提出假說之後,那一個科學家就與世長辭、 無法往前演進了。

第二,「假說——證據——反駁——修正」也 適用於舊的理論(和模式)。

第三,就意識/consciousness/靈魂/spirit 的研 究,諾貝爾獎得主 Roger Penrose 也被打過 問號。換言之,在學術、教育界,不識貨的大 有人在。萬一有一天李和林都過世了,而未 來的科學家證實有靈界的存在,後者如何向 前者說聲抱歉?

第四,演繹這個研究方法有其局限,也就是撰寫不長的句子。我以前就多次說過,演繹無法讓我們書寫很長的非辯證句子: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換言之,如果要繼續表達下去的話就要好比辯證地說: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不過,一方面,吾人在那一家花店看到了只剩下的一朵紅色玫瑰;而另一方面,我們買到了其它幾種顏色的玫瑰。

第五,李的《靈界的科學》這個(辯證 /dialectical)書名並沒有在錯誤的引導懂辯 證法的讀者。李是在告知我們說他所言是有 可能錯誤、在未來被否定掉 (falsified) 的。 

第六,如果把《靈界的科學》改為《靈界的科 學和非科學層面》那就交代100%的清楚了: 林是從非辯證的角度批判李的,而後者是在 婉轉的告知讀者(含林)說他的觀點是有可 能錯誤的。切記,當 Albert Einstein 推出他 的 E = mc square 時,只有3.5個人懂。 

總而言之,建議林把他有關批判靈界、科學 的專書初稿交給國外的四大出版商審查,看 看那一家願意出版他的新發現。 

*作者為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