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匯存底這麼多,為何不拿來成立主權基金?央行外匯局長一次說清楚

2023-08-01 07:50

? 人氣

台灣外匯存底金額穩居全球第四,既然家底深厚,為何不直接動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資料照,林瑞慶攝)

台灣外匯存底金額穩居全球第四,既然家底深厚,為何不直接動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資料照,林瑞慶攝)

台灣擁有豐厚的外匯存底,有人主張應該據此成立主權財富基金(SWF),日前甚至有立委提案修正《中央銀行法》,央行還為此首度舉行公聽會,相關話題引發輿論熱議。外匯局長蔡烱民近日在一場演講時再度強調,儘管主權財富基金報酬較高,但是面臨金融危機時難以全身而退,恐將危及央行法定目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與國際金融學院日前舉辦「2023年國際經濟與金融趨勢論壇」,蔡烱民以「國際經濟趨勢與金融投資:兼論主權財富基金」為題發表演講,雖然強調該報告屬於個人看法,與服務單位無涉,實際上卻也延續央行對外展現的態度——並不反對成立主權基金,但不應該「無償撥用」外匯存底。

(延伸閱讀:風評:反對主權基金,央行不能也不敢說的理由

外匯存底是誰的財富?

根據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月底外匯存底金額為5,648.34億美元,已經連續八個月寫下歷史新高,規模穩居全球第四。既然家底深厚,何不直接動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

蔡烱民指出,外匯存底與主權財富基金的本質存在差異,操作原則必然不同,而且必須釐清「財富」的所有者,究竟是政府本身或由國人組成的國家?

他解釋,台灣經常帳順差反映我國民間部門的超額儲蓄,央行若基於法定職責調節匯市,自本國匯市買匯成為外匯存底,這部分應該視為民間超額儲蓄之累積,而非政府的財富。

外匯存底、主權基金目的不同

蔡烱民說明,外匯存底是為提供一國對外交易的流動性,也就是挹注國際收支發生短絀時的外匯需求,目的在於調節供需、 維持有秩序的外匯市場,所以在資產管理操作原則上,必須保持高度的安全性與流動性。

至於主權財富基金,則是以未來及當代國民的未來福祉為重要考量,目的在於創造更多財富,承擔較高的短期價格風險,以獲取長期較高的報酬率。

蔡烱民認為,報酬率較高的資產,風險也比較高、流動性較低,只有在承擔的風險與具有的流動性一致的情況下,資產報酬率的比較才有意義。

金融風暴來襲 主權基金面臨鉅額虧損

觀察各大主權財富基金表現,以近五年(2018~2022)幾何平均年化報酬率來看,淡馬錫控股為4.41%,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為4.4%,挪威政府退休基金為4.19%,韓國政府投資公司(KIC)也達3.39%。

這些主權基金在承平時期的表現亮眼,但若遭逢禍亂,則會面臨鉅額損失。例如2008年,新加坡的GIC和淡馬錫分別虧損350億與383億美元,挪威政府退休基金虧失907億美元;2022年股債雙殺,挪威政府退休基金更是慘虧1670億美元,寫下歷史之最。

蔡烱民指出,主權財富基金平常承擔較高的風險,獲得較高的報酬率,但是爆發金融危機時,往往無法全身而退,反而遭受龐大損失,可能因此抵銷平時較高的報酬率。

蔡烱民強調,外匯存底的投資標的,必須具備高度安全性及流動性,不宜承擔高風險,報酬率相對較低,否則面臨金融危機時,如果出現重大損失,可能危及金融、幣值穩定等央行法定目標。

資料來源:央行
資料來源:央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