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雄觀點:中國反制圍殺的第二記重拳,會是擊斷美日歐的「工業牙齒」嗎?

2023-07-15 07:10

? 人氣

中國商務部今年7月3日宣布自8月1日起,對「鎵」、「鍺」出口改採許可審批制。(資料照:AP)

中國商務部今年7月3日宣布自8月1日起,對「鎵」、「鍺」出口改採許可審批制。(資料照:AP)

今年7月3日,中國商務部宣布自8月1日起,對「鎵」、「鍺」出口改採許可審批制,此舉在國際輿論場掀起了滔天浪花,但實際影響又是如何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鎵和鍺都被歸類為稀有金屬,在自然界很少單質存在,主要是鋁土礦和鋅等主流原物料冶鍊過程中產出的副產品。以鎵為例:2022年,全球產量約550噸(USGS, 美國地質調查局),其中中國獨佔540噸、俄羅斯5噸、日本3噸、韓國2噸、烏克蘭1噸,中國占比98.2%,可謂壟斷了鎵的產量。

20230714-2022年全球「鎵」產量占比圖,數據來源:USGS,rounded。(圖:作者提供)
2022年全球「鎵」產量占比圖,數據來源:USGS,rounded。(圖:作者提供)

鎵的商業需求98%以上為半導體應用,特別是第3代、第4代先進半導體製程所需的氮化鎵、砷化鎵等,而鍺用於半導體製程的比例亦達80%。故中國此次選擇鎵(8項產品)、鍺(6項產品)出手,顯然是針對日前荷蘭政府宣布將於今年9月1日開始禁售中國先進深紫外線(DUV)光刻機一事的反擊,既然美歐日等國步步進逼,那你對我斷供麵包和麵包機,我對你斷供奶油,也算是稍解一口惡氣吧?

一般來說,出口管制的立即衝擊是國際市場價格暴漲,可墊高對手的成本並削弱其競爭力,這從鎵的價格在短短一星期間暴漲27%即可證明。

其次比拚的是庫存量,但因鎵和鍺都是小批量生產,故業界不會有大量庫存,目前預估美歐日陣營最多能撐6個月。

最後比拚的,則是受管制國家是否能在最短時間內補足短板,完成相關產業鏈的自主生產,並在價格與品質上足以和中國競爭。就這一點來說,情況也不容樂觀,因為如前所述,鎵和鍺都是生產其他礦物時的副產品,如中國90%的粗鎵提取自氧化鋁製程,而一座250萬噸產能的氧化鋁廠,所能提取的鎵竟不到100噸,過程中不僅耗費大量電力,還會釋出有毒氣體,除非能找到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代勞,否則幾無可能生產。而若供貨壓力遲遲無法紓解,相關廠商將被迫走上關廠或遷廠一途,以技術換取原物料,這對東西方科技實力的消長影響將更為深遠。

如果中國此次出手只針對特定半導體產業,那就是帶有警告意味的一盤前菜,倘若美歐日未能覺醒,仍持續對中國科技產業進行阻截圍堵,中國的第二波反擊勢必會加大力度,擴大打擊面及深度,將會讓美歐日感受到「很痛」的苦果。

為此,全球各國、各產業都繃緊神經,力圖猜測第二波攻擊會從哪一個方向襲來?攻擊武器會是什麼?影響層面又有多嚴重?

事實上,為了未雨綢繆,早在十多年前,全球各產業大國就陸續列出所謂的「關鍵礦物清單」,將攸關本國產業發展及國家安全、必需長期建構才能避免被「卡脖子」的關鍵礦物一一表列,因此筆者認為,藉由審視這些表列來推測未來,或許雖不中亦不遠矣。

細看這些列表,第一個有趣發現,是美歐日均把「鎵」和「鍺」列為關鍵礦物,但它們卻不在中國的表列中!這或許意味著兵書上所言,「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可傷敵而不至於自損。對照近年中國在氮化鎵、砷化鎵技術上的自主進程,更為中國提供了以此為反制的底氣。

20230714-各國關鍵礦物對照表 (依英文字母排列)。(圖:作者提供)
20230714-各國關鍵礦物對照表 (依英文字母排列)。(圖:作者提供)
20230714-各國關鍵礦物對照表 (依英文字母排列)。(圖:作者提供)
20230714-各國關鍵礦物對照表 (依英文字母排列)。(圖:作者提供)
20230714-各國關鍵礦物對照表 (依英文字母排列)。(圖:作者提供)
20230714-各國關鍵礦物對照表 (依英文字母排列)。(圖:作者提供)

註:各國細項定義略有不同,例如13,中國列為煤炭;20,歐盟分列為輕、重兩類稀土元素;28,中國列為晶質石墨;35,美國、中國列為鉀鹽Potassium salts。

資料來源:日本2009年7月,《稀有金屬保障戰略》31種關鍵礦產;歐盟2020年9月,30種關鍵礦產目錄清單;美國內政部 2018年5月發布“關鍵礦產”最終35種名單;中國2016年11月《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24種戰略性礦產。

依循此一理路,可以發現美歐日均列入而中國卻不虞匱乏的,還有鈹、鉍、鉿、銦、鈮、鉑族、鉭、釩、鈦、鍶等諸多關鍵金屬礦物。這些礦物和鎵、鍺類似,多半屬於用量小而售價低廉的利基產品,至於是否會成為下一波管制出口項目?還需更精密的觀察。

至於目前媒體熱議、有關中國可能「限制稀土出口」的說法,固然言之鑿鑿,不過稀土是17種稀缺金屬的統稱,每一種的特性及用途都不相同,涉及的產業供應鏈更是龐雜,不太可能全面控管。以2010年因釣魚台領土之爭而引發的中日稀土大戰為例,因操作困難,中國最終無論在價格、出口量與產業衝擊上,都沒能達成預定目標,最後草草收場。因此中國未來若捲土重來,應該會有更細膩的手法,例如做有選擇性的精準打擊。那什麼是可以「一槍斃命」的精準打擊呢?

舉一個美國最擔憂的例子來說明,如果中國限制製造「釤鈷磁鐵」的關鍵稀土原料、有「血“鏑”子」之稱的「鏑」出口,則美國的軍工產業恐將濺血而倒。因為「鏑」100%掌握在中國手中,且無任何替代品,而釤鈷磁鐵沒有了「鏑」,則無法展現其高強的永磁效能,連帶將使美國最新型F-35戰鬥機的戰力大打折扣。此舉可大幅提高恫嚇效果,但因針對性太強,可能引發兩國緊張關係升溫,因此中國是否出手也待觀察。

反制的重拳,會是擊斷美日歐的「工業牙齒」―鎢―嗎?

若將稀土元素置入「關鍵礦物清單」中觀察,毫無疑問,稀土是屬於美、歐、日及中國,四方都列入的「大滿貫」關鍵礦物。同樣擁有「大滿貫」重要性的,還包含銻、鈷、鎢、鋰等4種金屬。如果中國未來要尋找一個和稀土元素等量齊觀的單一礦物做出口管制,則其中哪一項最可能入選呢?

回顧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曾與歐盟和日本聯手,將中國一狀告進WTO,原因是中國以保護國內環境與稀有資源為由,對「稀土」、「鎢」和「鉬」進行出口配額的管制與縮減,此事在2014年WTO裁定中國敗訴後結束。如今情勢翻轉,在美國率先破壞自由市場規則、全球化破碎、WTO仲裁權威亦已喪失的今日,中國會不會藉機再度叩關,試試這幾項武器的威力呢?

在此,筆者想以「鎢」為假設標的來進行推論。為什麼是「鎢」?首先當然是中國對鎢礦―含產量和儲量―的絕對掌控力。2022年全球鎢產量為84,000噸,其中中國71,000噸,占比高達84.5%。在全球鎢儲量上,中國也不遑多讓,目前已知的占比高達47.4%。

20230714-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儲量 (單位:噸),數據來源:USGS,rounded。(圖:作者提供)
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儲量 (單位:噸),數據來源:USGS,rounded。(圖:作者提供)
20230714-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產量占比。(圖:作者提供)
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產量占比。(圖:作者提供)
20230714-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產量(單位: 噸),數據來源:USGS,rounded。(圖:作者提供)
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產量(單位: 噸),數據來源:USGS,rounded。(圖:作者提供)
20230714-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儲量占比。(圖:作者提供)
2022年全球及主要國家鎢儲量占比。(圖:作者提供)

其次是鎢在應用上的獨特地位:早在西元18世紀鎢元素被分離出來後,各種型態的鎢晶體及鎢合金就被廣泛應用,它擁有從「工業的牙齒」到「高端製造的脊樑」等各種美譽,也是公認的「戰爭金屬之王」。又因鎢的密度高、硬度大,且熔點達3,422℃、沸點更高達5,660℃,能耐高溫,耐侵蝕,通常被加工成硬質合金工具如鎢特鋼等,在交通運輸、採掘、航天航空、軍事國防、電子信息等領域無所不包,且需求量還在快速增加中。

再者,所有鎢礦的10%被用於軍事國防,占比高過一般金屬,對身為全球軍工第一強國的美國而言,其鎢礦需求更是異常強勁。例如美國航母的甲板需要抵抗炮彈的狂轟亂炸,其所需材料的強度和硬度規格極高,所以鎢的用量極大。而作為攻擊的砲彈,為了能高速穿透各類裝甲防護,同樣需要大量的鎢。

令人不解的是,美國政府既然早已將鎢列入「國家關鍵礦產清單」,但為什麼到了2022年,美國政府庫存的鎢精礦竟比前一年銳減47.14%,只有700噸,其他鎢產品的庫存量更是減為零。無論是因老大心態有恃無恐,還是受到俄烏戰爭拖累,美國如此大意地暴露出其軟肋,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20230714-2021-2022年美國鎢產品情況 (單位:噸),數據來源: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圖:作者提供)
2021-2022年美國鎢產品情況 (單位:噸),數據來源: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圖:作者提供)

誠如中國以外的最大鎢礦供應商、總部位於加拿大的Almonty Industries執行長Lewis Black所言:「如果你是一家消耗大量鎢礦的公司,你絕對不希望某天醒來,發現中國人跟你說:『沒有鎢礦可以給你了。』」這種夢魘會降臨嗎?不要以為不可能,如果一年半前有人說,俄羅斯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量將減少80%,人們會認為這是瘋話,可如今呢?

結語

中國與美西方陣營的科技大戰正式開打,我國不可能做壁上觀,而應積極審視自己的需求,特別是未雨綢繆,打造一條完整且穩定的稀土產業及關鍵礦物供應鏈,並掌握國家安全庫存量,成為支撐國內產業的後盾,方能確保經濟和科技穩健的發展運行。

*作者為「台灣稀土暨稀有資源應用產業聯盟」召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