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拿實驗載具讓付費乘客涉險」好萊塢名導詹姆斯柯麥隆:泰坦號內爆重演當年鐵達尼悲劇

2023-06-24 06:00

? 人氣

「泰坦號」潛艦的罹難者包括巴基斯坦知名商人達武德父子、被稱為「鐵達尼先生」的法籍潛艦駕駛納若萊、「海洋之門探險」的執行長拉許、英國億萬富豪兼飛行員哈定。(由左至右,美聯社)

「泰坦號」潛艦的罹難者包括巴基斯坦知名商人達武德父子、被稱為「鐵達尼先生」的法籍潛艦駕駛納若萊、「海洋之門探險」的執行長拉許、英國億萬富豪兼飛行員哈定。(由左至右,美聯社)

「泰坦號」潛艇日前載著5人前往觀賞知名沉船「鐵達尼號」時失聯,多國參與的搜救行動22日迎來殘酷結局,美國海岸防衛隊官員22日證實,「泰坦號」的5名乘員均在這場「災難性內爆」的事件中罹難,因為這艘潛艇的遺骸破片已在鐵達尼號所在的海床附近找到。

「泰坦號」為何沉沒?

《衛報》指出,目前搜救人員透過水下機器人在海床上發現五塊不同的碎片,據稱分別是「泰坦號」(Titan)的鼻錐部、著地支架、尾部後蓋及壓力艙的外殼碎片,五名乘員可能在潛艇內爆解體的一瞬間,便因海底的龐大壓力當場死亡。對於能否找到潛艇所有乘員的屍體,搜救人員則無法給出確定答案,海岸警衛隊的莫格少將也不願透露是否會嘗試打撈罹難者屍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海洋之門探險」執行長拉許2013年的資料照。(美聯社)
「海洋之門探險」執行長拉許2013年的資料照。(美聯社)

對於「泰坦號」在海底解體的原因,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打撈與調查。不過《彭博新聞》指出,這次一同命喪海底的「海洋之門探險」執行長拉許曾在CBS的訪談中強調「(強調)安全純粹是浪費」。他解釋說:「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是想安全,就不要起床、不要上車、不要做任何事情—在某些時候,你總是要冒一些風險。」

2018年9月12日,「海洋之門」的執行長拉許(Stockton Rush)從「獨眼巨人1號」潛艇的艙頂現身。(美聯社)
2018年9月12日,「海洋之門」的執行長拉許(Stockton Rush)從「獨眼巨人1號」潛艇的艙頂現身。(美聯社)

《彭博新聞》稱,拉許的心態很可能是「泰坦號」解體的原因之一,因為過去5年包括許多海洋科學家與「海洋之門」的一位前僱員都曾提出警告:「泰坦號」的安全程序有問題。「海洋之門」的「鐵達尼號之旅」費用雖然高達每人2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777萬,但他們的深海潛航卻幾乎不受監管,《彭博新聞》認為參加的旅客恐怕也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些活動的致命風險。

雖然「泰坦號」的乘客簽署了免責聲明,但《彭博新聞》強調這艘深海潛艇卻是用羅技的藍芽無線遊戲手把進行操控、甚至連GPS系統都沒有安裝。曾擔任「海洋之門」顧問、後來卻因理念不同分道揚鑣的海洋冒險家麥卡勒姆(Rob McCallum)表示,拉許是一個像是魚雷般全速前進的人,「不過潛航的極限深度取決於精確度和控制,任何事都不該有僥倖心理」。

「泰坦號」是與NASA、波音合作開發?

「海洋之門」的YouTube宣傳強調「泰坦號」是跟華盛頓大學、NASA(美國航太總署)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以及波音公司的專家合作設計—不過此一說法已經全盤遭到否認波音與華盛頓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均已發表聲明釐清「我們不是泰坦號的合作夥伴,更沒有參與設計或建造」;NASA確實曾就「泰坦號」的材料和建造過程提供諮詢,但從未針對「泰坦號」參與建造或測試,馬歇爾中心的工程師只是參與過他們的會議。

針對「泰坦號」的失聯與解體事件,電影《鐵達尼號》的導演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認為「這場悲劇本可避免」柯麥隆對美國ABC新聞網表示,深海潛水是必須經過千鎚百鍊的一門藝術,許多業界人士光是在電腦的前期模擬演練就耗時3年,許多專家更屢屢向 「海洋之門」提出告誡,認為他們的潛艇仍屬實驗性質。

《鐵達尼號》名導感嘆:當年悲劇竟在原處重演

電影《鐵達尼號》名導詹姆斯・柯麥隆認為「泰坦號」是「鐵達尼號」悲劇的再次重演。(美聯社)
電影《鐵達尼號》名導詹姆斯・柯麥隆認為「泰坦號」是「鐵達尼號」悲劇的再次重演。(美聯社)

《華盛頓郵報》指出,鐵達尼號目前所在位置的水壓約每平方英寸6000磅,相較於海平面平均壓力的每平方英吋14.7磅,可謂天淵之別。雪梨大學教授威廉斯(Stefan Williams)指出,鐵達尼號殘骸所在海床的壓力約為地表大氣壓力的380倍。本身也曾多次進行深海潛航的詹姆斯・柯麥隆強調,「泰坦號」使用碳纖維和鈦製成的艇體容易出現細微滲水、甚至發生複合材料破裂的危險狀態,即便可以用於一時,長久而言還是十分危險。柯麥隆說,深海潛艇或儀器通常使用鋼、鈦、陶瓷或壓克力等連續性材料來製造壓力艙外殼,「泰坦號」的安全性顯然不能與其相提並論。

其實還處於實驗階段(安全性未獲專門單位認證)的「泰坦號」(上),以及由溫哥華海科國際流體動力學公司建造、目前歸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所有的「雙魚座IV」(下)深海潛艇。(美聯社)
其實還處於實驗階段(安全性未獲專門單位認證)的「泰坦號」(上),以及由溫哥華海科國際流體動力學公司建造、目前歸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所有的「雙魚座IV」(下)深海潛艇。(美聯社)

詹姆斯・柯麥隆說,創新是值得讚揚沒錯,但不該讓不是深海工程師的乘客付費搭實驗性載具,「海洋之門」不該使用實驗性質的載具招攬付費乘客冒險。他海洋探險家納若萊是他認識25年的老友,「他以這種方式悲慘離世,我幾乎無法接受」。這位執導過《鐵達尼號》、水下災難電影《無底洞》(The Abyss)與多部深海紀錄片的好萊塢名導感嘆,「海洋之門」對各項安全題的忽視,結果竟然是在同樣的地點、出於同樣不顧各界警告的原因,在原本的沉船(鐵達尼號)旁,又多了另一個船隻的殘骸

由羅德島大學與NOAA海洋探索辦公室在2004年發布的鐵達尼號沉船照片,據信這是船尾附近海床上的一件外套和靴子。(美聯社)
由羅德島大學與NOAA海洋探索辦公室在2004年發布的鐵達尼號沉船照片,據信這是船尾附近海床上的一件外套和靴子。(美聯社)

美國海岸防衛隊(U.S. Coast Guard)莫格(John Mauger)少將在記者會上表示,加拿大船舶部署的一具深海機器人22日上午在海面下4000公尺的兩個殘骸區發現5塊潛艇破片,距離鐵達尼號(Titanic)沉船船艏約488公尺。莫格說,在搜尋該潛艇時發現的碎片,與該艇遭遇的災難性內爆相符,這項悲報也已經通知「泰坦號」乘員的家屬,他強調「我們向船上乘員的朋友與親人表示最衷心的哀悼」。

2023年6月22日,美國海岸警衛隊少將約翰·莫格表示,失踪的「泰坦號」已經解體,船上五人全部遇難。(美聯社)
2023年6月22日,美國海岸警衛隊少將約翰·莫格表示,失踪的「泰坦號」已經解體,船上五人全部遇難。(美聯社)

泰坦號的罹難者包括58歲的英國億萬富豪暨探險家哈定(Hamish Harding)、48歲巴基斯坦富商達武德(Shahzada Dawood)與他19歲的兒子蘇里曼(Suleman Dawood)、77歲法國海洋學家暨鐵達尼號專家納若萊(Paul-Henri Nargeolet)、以及61歲的「海洋之門探險」美籍創辦人暨執行長,也是這艘潛艇的駕駛拉許(Stockton Rush)。

誰坐上了「泰坦號」?

「泰坦號」潛艦的罹難者包括巴基斯坦知名商人達武德父子、被稱為「鐵達尼先生」的法籍潛艦駕駛納若萊、「海洋之門探險」的執行長拉許、英國億萬富豪兼飛行員哈定。(由左至右,美聯社)
「泰坦號」潛艦的罹難者包括巴基斯坦知名商人達武德父子、被稱為「鐵達尼先生」的法籍潛艦駕駛納若萊、「海洋之門探險」的執行長拉許、英國億萬富豪兼飛行員哈定。(由左至右,美聯社)

61歲的拉許是海洋之門探險的執行長,這家公司成立於2009年,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經營旅遊潛水。拉許年僅19歲時就已成為當時全球最年輕的噴射運輸機機師,3年後拉許又成為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F-15戰機的飛行測試工程師。過去20年,他投身於幾家與海洋相關的科技企業,包括生產小型高頻聲納系統的西雅圖BlueView Technologies。

2013年6月28日,正在進行潛航的「海洋之門」執行長拉許(左)。(美聯社)
2013年6月28日,正在進行潛航的「海洋之門」執行長拉許(左)。(美聯社)

號「鐵達尼先生」的納若萊(77歲)在法國海軍服役25年,曾在世界各地潛水,並公開說過他在世界海洋中最難進入水域探險的風險。納若萊在海底探勘鐵達尼號殘骸超過30次,並監督約5500件物品的打撈任務,其中包括在洛杉磯展出的一塊重達20公噸的碎片。在最初的報導裡,納若萊曾被媒體報導為「泰坦號」駕駛,但後來確認拉許才是這趟旅程的掌舵者。

有「鐵達尼先生」之稱的法國海洋探險家納若萊。(美聯社)
有「鐵達尼先生」之稱的法國海洋探險家納若萊。(美聯社)

現年58歲的哈定是英國航空大亨與億萬富翁,他是私人飛機公司Action Aviation創辦人。這家公司在杜拜和倫敦斯坦斯特德機場(Stansted airport)都設有辦公室,哈定目前則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定居。熱愛探險活動的哈定去年搭乘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成立的航太公司藍源(Blue Origin)火箭上太空,他也是3項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包括以46小時39分38秒完成飛越地球南北極逾4萬公里行程,創下環繞地球兩極最快飛行紀錄。

2022年6月4日「泰坦號」,罹難成員之一的哈定(左二)在完成「藍色起源」NS-21(Blue Origin NS-21)的太空飛行後獲頒紀念徽章。(美聯社)
2022年6月4日「泰坦號」,罹難成員之一的哈定(左二)在完成「藍色起源」NS-21(Blue Origin NS-21)的太空飛行後獲頒紀念徽章。(美聯社)

現年48歲的達武德(Shahzada Dawood)是總部設於喀拉蚩(Karachi)的Engro集團副董事長,Engro集團投資領域橫跨能源、農業、石化與電信,去年底公布營收為3500億盧比(約新台幣1318億元)。他19歲的兒子蘇里曼・達武德(Suleman Dawood)是名大學生,兩人均擁有英國公民身分。家族經營的控股集團Dawood Hercules在聲明中表示,達武德是個「慈愛的父親」,育有兩個孩子,他對「攝影,尤其是野生動物攝影,以及探索不同的自然棲息地」有濃厚的興趣。家人還透露,蘇里曼其實對這趟旅程感到很害怕,但為了作為爸爸的父親節禮物,他還是選擇一同上船。

原文網址: 鐵達尼號觀光潛艇海難|英國富商與19歲兒子喪命 親戚揭心酸真相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184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Engro集團對達武德父子在深海罹難的哀悼聲明。(美聯社)
Engro集團對達武德父子在深海罹難的哀悼聲明。(美聯社)

沒有上船、逃過一劫的「第六名乘員」

英媒《太陽報》指出,「泰坦號」原本有6人會參與這次行程,但英國富豪布朗(Chris Brown)卻在已經支付8000英鎊訂金的情況下,卻決定在最後一刻退出,因為他認為「泰坦號」可能偷工減料。布朗對《太陽報》表示,他是在2016年的南極徒步之旅中結識哈定,後來更決定一同參與「泰坦號」的深海之旅。

布朗指出,當時「泰坦號」仍處於研發階段,他與哈定都支付了8000英鎊的訂金。但布朗後來發現,「海洋之門」竟使用老舊鋼管作為潛艇的壓載物、操控裝置還是一支電玩手把。加上「泰坦號」進行下潛深度測試時也曾遭遇多次事故,原定行程也因為技術因素多次延誤,布朗於是寄電郵給「海洋之門」表示取消行程、要求退款,但哈定仍堅持成行—兩人也因此天人永隔。

泰坦號(Titan)所屬公司「海洋之門探險」(OceanGate Expeditions)在聲明中表示:「這些人是真正的探險家,明顯具備冒險精神,以及對於探索和保護全球海洋的深切熱情」、「在這個悲劇時刻,我們的心與這五個靈魂及其每一位家屬同在。」

2023年6月20日,救援人員正在搜尋失聯的泰坦號。(美聯社)
2023年6月20日,救援人員正在搜尋失聯的泰坦號。(美聯社)

曾參加「海洋之門」探險行動的德國退休商人和冒險家洛伊布(Arthur Loibl)形容這趟旅程「不能站立、不能跪着,每個人都緊挨着或坐在彼此的上面。你不能有幽閉恐懼症」。 《辛普森家族》的編劇兼製作人邁克・雷斯(Mike Reiss)也曾參加「海洋之門」探險行動,他說當時光是從海面下潛到鐵達尼號的深度就花了2.5小時,整個過程寂靜無聲,他甚至一度睡著了

「海洋之門」鐵達尼之旅首批乘員之一的洛伊布(Arthur Loibl)與他拍下的鐵達尼號照片。(美聯社)
「海洋之門」鐵達尼之旅首批乘員之一的洛伊布(Arthur Loibl)與他拍下的鐵達尼號照片。(美聯社)

邁克・雷斯說,那麼深的海底真的是一片漆黑,因此潛艇只能摸黑緩慢前行尋找殘骸,找到鐵達尼號的主要船身後,也只能從狹小的窗戶艱難地觀察30分鐘左右。他說自己行前曾簽署一份免責聲明,其中多次提到「可能造成死亡」。他也發現這艘潛艇的操控裝置竟然是一支遊戲手把,不過他自己倒是不在意。

美國海岸警衛隊的HC-130與法國科考船 L'Atalante都加入了「泰坦號」的救援行列。(美聯社)
美國海岸警衛隊的HC-130與法國科考船 L'Atalante都加入了「泰坦號」的救援行列。(美聯社)

泰坦號18日早上載著5人下潛北大西洋,探索鐵達尼號船骸,下潛約1小時45分後就在鐵達尼號沉船附近與水面失聯。來自多個國家的救難團隊一連數天派出飛機、船舶、甚至是水下機器人,搜索了數千平方英里的範圍。根據「海洋之門」公司向美國政府提交的文件,至少有46人在2021年和2022年乘坐該公司的深海潛艇前往鐵達尼號沉船地點

「泰坦號」為何要接近鐵達尼號?

長6.5公尺的「泰坦」(Titan)型深潛載具是由「海洋之門探險」(OceanGate Expeditions)公司運營,此行的任務是記錄鐵達尼號的腐蝕狀況與沉船周遭的水下生態系。

「泰坦號」過去執行過50多次測試下潛,包括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深海和壓力艙中,在與鐵達尼號沉船深度相當的區域進行測試。根據「海洋之門」對維吉尼亞州聯邦地方法院提交的文件,「泰坦號」的安全下潛範圍可達4公里,每次下潛都會評估船體的完整性。

由於鐵達尼號的殘骸正慢慢地被以金屬為食的細菌吞噬、船體遍布孔洞,據稱這些細菌每天都能消耗數百磅鐵,造成甲板上的瞭望塔早已消失由於船身已經部分解體,鐵達尼號可能會在幾十年內完全不見。

「泰坦號」為了記錄鐵達尼號的現況,配備高解析度攝影機與多波束聲納,繪製鐵達尼號的分解圖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其他深海沉船的命運,包括那些在二戰期間沉沒的大批軍艦,高解析度攝影機則能拍下數百種只在沉船處出現的珍稀物種。拉什2021年曾對美聯社表示:我們要在鐵達尼號全部消失或面目全非之前留下記錄。

自2021年以來,「海洋之門」公司一直在通過每年的下潛探險來記錄鐵達尼號殘骸的衰變和它周圍的水下生態系統。「泰坦」號潛水器失聯後,救援人員急忙將船隻、飛機和其他設備送到失蹤地點。當局希望這幾天探測到的水下異響,有助於縮小廣達相當於康乃狄克州面積兩倍、深達4公里左右的搜救範圍。

2023年6月22日,多艘救援船在鐵達尼號沉船上方搜救「泰坦號」。(美聯社)
2023年6月22日,多艘救援船在鐵達尼號沉船上方搜救「泰坦號」。(美聯社)

據「海洋之門」的專家估計,若從泰坦號18日上午在北大西洋下水時起算,可以提供大約四天(96小時)的呼吸空氣。但專家也強調,這是一個不精確的近似值,如果乘客採取措施保存呼吸空氣,或許還可以延長一些時間。由加拿大探測到的水下規律「砰砰聲」原本讓搜救人員燃起無窮希望,但各方始終無法在廣大海域精確定位聲響來源,隨著氧氣耗盡的時間來到,加上「泰坦號」殘骸也被發現,眾人只能接受全員罹難的悲劇性現實。

「泰坦號」這次可能沒見到鐵達尼

《衛報》指出,「泰坦號」的殘骸能夠在海底被發現,要歸功於失聯後第五天才投入部署的水下機器人。參與搜救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研究員卡爾·哈茨維爾 (Carl Hartsville)表示,「泰坦號」的殘骸距1912年沉沒的鐵達尼號船首約488公尺處,沒有跡象表明「泰坦號」與「鐵達尼號」殘骸曾經碰撞:「由於該處的海床非常平坦,就我們所知,那裡並沒有任何鐵達尼號的殘骸」。

在搜救失敗的消息傳來前幾個小時,乘客之一納若萊的女兒西多尼·納若萊(Sidonie Nargeolet)對法國媒體表示:我父親在上世紀80年代末參加了對鐵達尼號的第一次探險,從那時起,這就是他最大的熱愛,能在潛艇裡接近鐵達尼號深深吸引著他。」西多尼還說:「我希望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希望他們能找到他。但無論如何,他對自己所在的地方很滿意。這讓人放心。」

當「泰坦號」內爆解體的消息傳來,「鐵達尼先生」納若萊的妻兒也對CNN表示,納若萊將作為當代最偉大的深海探險家被世人銘記;失去兩名成員的達武德家族則對BBC表示,他們家族對那些展現了人性最好一面的人表感謝—與任何如此規模的悲劇一樣,它會展現出人們最好的和最壞的一面,「我們所收到的巨大的愛與支持,將繼續幫助我們渡過這一難以想像的損失」。

不過當年「鐵達尼號」的罹難者後人對《紐約郵報》表示,收費帶人參觀殘骸的活動「十分可恥」,因為鐵達尼號的沉沒處應該被視為1496名亡者的「海底墓地」,而非尋求冒險的「迪士尼樂園」。69歲的洛卡肖(John Locascio)說,他的叔叔阿爾貝托(Alberto Peracchio)和塞巴斯蒂亞諾(Sebastiano Peracchio)是「鐵達尼號」罹難者,「老實說,我認為這很噁心,你想看什麼,想對着殘骸拋媚眼嗎?

「泰坦號」失聯當天恐已解體

美國海岸警衛隊莫格少將22日證實「泰坦號」解體時,除了表示在鐵達尼號附近發現的「泰坦號」殘骸與壓力艙發生的災難性內爆相符,搜救人員則說無法確認「泰坦號」何時解體,不過「我們在過去72小時一直在進行搜索,並在水中放置聲納浮標,而這些浮標並未檢測到任何災難性事件」。莫格說,希望這一發現能為乘員家屬提供一些安慰。

「海洋之門探險」鐵達尼號號探險隊的標誌。(美聯社)
「海洋之門探險」鐵達尼號號探險隊的標誌。(美聯社)

異響與內爆

加拿大軍機投放的聲納浮標前幾天曾偵測到的「每半小時一次的規律異響」,然而這些不明聲響現在被認為與「泰坦號」無關。《華爾街日報》22日引述美國海軍說法,稱美軍用於偵測敵方潛艦的絕密軍事聲納探測系統,其實在「泰坦號」18日失聯當天就聽到了很可能是這艘深海潛艇的內爆聲,據稱當時距離「泰坦號」下潛僅有數小時。美國海軍更以國安考量,要求媒體不要透露探測系統的名稱。

官員表示,雖然當時海軍不能確定這些聲音就是來自「泰坦號」,但仍立刻上報搜救指揮官,而且在22日發現該殘骸之前,此一發現確實對縮小搜尋範圍產生一定作用。《財經內幕》(Business Insider)指出,內爆(implosion)與爆炸(explosion)的不同在於「爆炸」是由內而外的壓力造成物體爆裂,「內爆」則是由外向內的壓力擠壓瞬間壓扁、物體本身被壓毀塌陷法新社指出,如果船體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內爆,「泰坦號」會在數毫秒內被巨大水壓揉碎,壓力艙中的乘員幾乎是瞬間罹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