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中華民國原子彈發展簡史

2018-08-26 07:00

? 人氣

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在1969年當選美國總統,但接手的是一個已經開始沒落且渾身是傷的美國,他除了想辦法讓美軍儘快退出越南、結束越戰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拉攏中國大陸──除了可以開拓更大的市場外,還有聯中制俄的重要戰略目的。在這個情況下,國務院自然更加反對中華民國發展核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一時間臺灣也面臨國內幾位重量級學者,如吳大猷、吳健雄等人極力反對發展核武,時任臺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的許倬雲甚至還私下向美國透漏臺灣核武發展的動態,希望能藉此壓迫國府停止發展核子武器。1974年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下台,隔年(1975年)蔣中正總統過世。民主黨的卡特當選總統之後,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愈來愈密切,自然更加反對中華民國發展核武。在維繫中美邦交與規避美國監督的壓力下,臺灣的核武發展開始轉入地下。

直到1988年(民國77年)1月8~9日負責核武研發的關鍵人物──張憲義上校(1943~,註三)在CIA的策動下帶著全家叛逃美國,臺灣的核武發展才正式畫下句點。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立之初,原本排名第一的研究所為「核能研究所(第一研究所)」,但「張憲義叛逃事件」發生後,在美方施壓下,同年(民國77年/1988年)10月1日「核能研究所」奉行政院核定轉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管轄,原本排名第二的「航空研究所(第二研究所)」隨即改編為中科院之第一研究所。

「本文資料主要摘錄自──《國史館館刊/第三十一期,2012.03》之林孝庭:【中華民國核武研發之探討(1964~1980)】,p121~151。」

附註:

(註一)參見──林正義:《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灣商務印書館),p35。

(註二)1965年(民國54年)4月9日,由國防部成立,最初名為:「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同年11月12日,改名為「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1969年(民國58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山科學研究院」。2014年(民國103年)4月16日,改制為行政法人,更名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參見──《維基百科》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註三)生於廣東省海口市(今屬海南省),祖籍台中。1967年(民國56年)畢業於中正理工學院(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第二十六期物理系(56年班,中正理工學院物理系第一屆),1969年(民國58年)獲選派到美國留學,到美國田納西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攻讀核子工程碩、博士,在留學期間遭到CIA吸收。1976年(民國65年)學成歸國,隨後進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的核能工程組服役,1988年(民國77年)1月12日,他在美方協助下出境逾假至今未歸,同月15日美方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突擊檢查中科院核研所,令國際震驚的「張憲義事件」從此爆發。

普立茲獎得主提姆.韋納 (Tim Weiner)在他所寫的《CIA──罪與罰的六十年》一書中不斷揭露中情局無能、顢頇、不受控制的內幕……但「中情局仍然在那一年(1988)達成三件轟動一時的成就。第一件是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投誠美國。張憲義還是軍校生時就被中情局吸收,二十年來一直暗中爲美工作,他所服務的核研所表面上是爲民間用途而研究,實則有美國援助的鈽,南非的鈾和國際技術相助,臺灣領導人在核能研究所內另設一個製造核彈的小組……」

參見──

(Ⅰ)提姆.韋納 (Tim Weiner):《CIA──罪與罰的六十年》(時報文化),p508。

(Ⅱ)拙著:《衛國戰士的搖籃:三軍官校的草創與沿革》(蒼璧出版有限公司),p293。

*作者為中正理工學院專科班畢,業餘文史研究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