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當中國正在對商業開放:我到底該不該去中國,又要注意哪些紅線?

2023-05-31 10:31

? 人氣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旅客。(美聯社)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旅客。(美聯社)

中國正在對商業開放,但對於計劃前往中國的高管來說,規則已經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位安全顧問表示 ,在中國政府實施新的反間諜法、對與外國公司合作的諮詢公司進行突查以及收緊海外對中國資訊的訪問之後,外國高管到中國旅行的風險正在上升。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
風傳媒邀請你一起用閱讀串起愛,幫助身障樂兒實現想要的生活目標。2023/05/31 以前,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公益專案,就幫你捐出1,000元給樂作創益協會。

顧問們稱,儘管心存顧慮,但如今疫情限制措施已經解除,他們接到了更多商務旅行者的電話,這些旅行者希望回到中國,對客戶、供應商和當地辦公室進行推遲已久的訪問。

最近幾個月,美國的高管們紛紛出訪中國,包括蘋果公司(Apple, AAPL)的蒂姆.庫克(Tim Cook)和星巴克(Starbucks, SBUX)的前代理CEO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一些來訪者說,他們的訪華經歷很順暢,並受到歡迎。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諮詢了安全專家、商業顧問和旅行經驗豐富的高管,以了解在緊張局勢加劇的時期如何把控前往中國的商務旅行。

我到底該不該去中國?

雖然很多企業高管已在返回中國,但一些外國公司正推遲派員工到中國去。

諮詢公司Teneo的董事總經理Gabriel Wildau稱,赴華人員應當仔細考慮在中國期間會從事何種工作。鑑於中國不斷收緊對資訊的控制,這類工作可能包括撰寫支持與中國脫鉤的研究報告,或者發表對中國重要企業的負面看法的研究。他說,外國企業可能希望確保這類工作在中國境外完成。

他說:「外國公司需要評估他們在華所做工作是否可能被視為支持敵對議程。」他還說,資訊可能看起來並不敏感,但「紅線在哪裡還不清楚,所以任何處於灰色地帶的工作很可能都應在中國境外進行」。

美國國務院已將中國列入「重新考慮行程」的旅行目的地名單,理由是存在被拘留或隨意執行當地法律的風險。

位於維吉尼亞州麥克利安的企業安全公司Global Guardian的首席執行官Dale Buckner說,有特定背景的高管在上飛機前可能要三思而行。這包括那些以前可能公開發表過批評中國政府言論的人,或者為美國政府工作的人,特別是處理防務或情報事宜的部門。

「如果你過去為美國政府工作,並且在過去20年裡與中國打過交道,你應該慎重考慮你是否應該回去,」Buckner說,並稱:「如果你可被視為任何形式的情報資產……你根本不應該上飛機。這是新準則。」

我不符合這些情形中的任何一種。我在離開之前應該做些什麼?

如果你還沒有簽證,申請中國簽證是第一步。專家說,與過去幾年相比,申請者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流程也更詳細、更具侵入性。

八頁的簽證表格——疫情前為四頁——不僅包含關於旅行計劃的問題,還包括你的工作經歷、你的孩子和父母的詳細情況,包括他們的職業和家庭住址,以及你是否與慈善、軍事或社會組織有任何聯繫。

在中國旅行僅僅在「行」這一方面也要面臨更多挑戰。前往中國的國際航班仍然很少,而且票價昂貴。

專家說,更繁冗的入境程式使得遵守簽證限制更加重要。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打算去中國公幹,打算持旅遊簽證或利用中國的免簽過境選項而不是持商務簽證的話。

數位安全情況如何?

專家們說,最保險的策略是,假設手機、筆記型電腦或其他數位設備上的任何內容——從照片到聯繫人再到電子郵件,一旦入境中國,有關部門就可以查看。

許多專家建議不要攜帶你日常使用的手機和電腦去中國,只攜帶一次性設備,即清除了數據或應用程式(app)的智慧型手機或筆記型電腦。他們建議,設備的通訊錄裡只存有少量必須的聯繫人,下載加密的通信應用程式,如Signal或Proton Mail,以便與家裡聯繫,並隨時使用VPN。

另一個建議是:一旦你越過邊境,數位設備就不要離身。一些經驗豐富的赴華旅行者報告了這樣的經歷,他們提前回到酒店房間,卻發現有關部門人員正在翻查電子設備或其他物品。安全專家說,即使是酒店的保險箱也是有萬能鑰匙或超控密碼的,因此這些保險箱對決意闖入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威懾力。

我到的時候呢?

安全專家說,一個危險是,前往中國的商務旅行者說,過關時受到了時間更長或侵入性的詢問。工作人員可能會詢問有關旅行計劃或者就業經歷的詳細問題,包括你是否曾為外國政府工作或者對敏感政治問題的看法。

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有一個很好的指導原則是: 對於能通過在網上搜尋或對照簽證申請能核實答案的事實性問題如實回答,但點到為止,多說無益。

「建議是要非常透明,因為如果你撒謊,他們會知道的,」Global Guardian的Buckner稱,「這可不是間諜小說。」

如果被問到對政治話題的看法,一個穩妥的回答是:沒有看法。

「簡單的回答是:我對中國的國家制度一無所知,」他說。「你去那裡是做生意的……不要發表對台灣問題的看法。不要發表對美國的觀點。」

在數位通訊方面,專家建議,穩妥的做法是假設你在中國的通信永遠沒有絕對的安全。他們說,請仔細考慮你發回國內的資訊,並確保國內的同事仔細考慮他們回覆的資訊。

這些聽起來都讓人很不安。去中國真的有那麼大風險嗎?

儘管謹慎程度有所提高,但一些來中國的商務旅客發現,他們的體驗很簡單。

今年5月,供應鏈和運營諮詢公司East West Associates的董事Dan McLeod前往上海和附近的蘇州,這是他四年來第一次來中國。

他說,他入境時並未遭遇什麼請入行的問題,他遇到的當地官員也都很熱情。他以前沒有用過一次性手機,這次也沒有。「儘管跟我聊過的幾個人使用了一次性手機」。

話雖如此,他這次來華的工作並未涉及北京方面越來越重視保護的高科技、敏感行業。

McLeod稱:「我沒什麼特別敏感的東西。」他還表示,自己也避免使用社交媒體,特別是在涉及中國和政治的時候。

「我認為到訪中國的高管並不面臨很大風險,」來自Teneo的Wildau說。「中國員工和長期外派中國的人員面臨的風險更大。」

我還應該牢記什麼?

最終,到訪中國最令人頭痛的一些問題將是實際問題。據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居民和來華旅行者稱,中國之前在疫情期間與外界基本隔絕,這意味著許多曾幫助外國人在這個國家旅行的便利條件已經消失。

隨著微信日益主導日常生活的更多方面,比如支付,外來旅行者可能不得不更廣泛地尋找那些支持現金或信用卡支付的商家。配備英文菜單的餐館可能減少。之前全中國各地的封控已促使許多長期外派中國的人員離開,來華旅行者可以聯繫的西方人員越來越少。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