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南海是長城,台灣是河套?

2023-05-23 07:10

? 人氣

2023年4月,中國與菲律賓的海警船在南海遭遇。(美聯社)

2023年4月,中國與菲律賓的海警船在南海遭遇。(美聯社)

上個週末的國際政治很熱鬧,主要焦點在「廣島vs.西安」。日本作東的G7高峰會不但多邀了8個國家元首和7個聯合國組織與會,更秘密的運來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基本上,那是美國為首的集團一次大會師;中國作東的中國與中亞五國峰會則擺足了排場,恍如大唐盛世天可汗場景重現。幾乎與此同時的是,俄羅斯邀集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然商討和平談判、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出席了阿拉伯聯盟峰會,基本上,那是對美國「不滿濃度」最高地區的分別集結動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上述場景在我看來都是「耍大刀」,真正具有實質性的動作是上週末結束的,在越南下龍舉行的數場與南海相關的官方會議,包含「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20次高官會」以及「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39次聯合工作組會」,重點是將於今年下半年在中國與東協外長會議上通過「南海行為準則指導方針」。簡單說,這個決定南海行為的國際組合只有真正瀕臨南海的國家參與,包括美國、日本都不在其中,相對而言,G7高峰會真可以「隔山打牛」形容。

這次G7高峰會如此擴大舉辦,當然不是岸田文雄好大喜功就可以這麼幹,肯定是拜登的意思由岸田來執行。而拜登在會後說「跟中國將很快解凍」,顯示他沒有要集結「八國聯軍」對付北京的意思,只是想要宣示「軍威」而已。

春秋時,齊桓公與諸侯舉行陽穀之會,然後率八國聯軍南伐楚國。楚成王先派使節質問齊桓公來意(成語「風馬牛不相及」典故不贅),齊桓公不理,聯軍仍然推進,楚成王命屈完領軍抵抗。楚軍到了前線,屈完進入聯軍陣營見齊桓公,桓公和屈完同車巡觀聯軍軍容。

齊桓公對屈完說:「以此大軍作戰,誰能夠抵擋?以此軍隊攻城,有什麼城攻不下?」屈完說:「國君如果以仁德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要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將以方城山當作城墻,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奈我何!」

事實上,齊桓公並沒有要跟楚國硬拼一場的意思,於是屈完與聯軍的諸侯國簽下和約,雙方撤軍,史稱「召陵之盟」。

5月21日,前往日本廣島出席G7峰會的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與各國領袖合影。(AP)
5月21日,前往日本廣島出席G7峰會的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與各國領袖合影。(AP)

對照今天,拜登沒有要跟北京來硬的,G7的歐洲國家也沒有,所以聯合公報措辭婉轉,「不尋求與北京脫鉤」,只有岸田文雄說「又一次確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然而,西方跟中國的利益衝突焦點在南海,中國對南海的危機意識接近前述故事的楚國,他在南海造島就如楚國築楚長城(比秦始皇早300年)防備齊、晉;從美國的角度看,若南海成為中國內海,就只能退守第二島鏈。易言之,南海才是重點,而台灣則好比南海咽喉中的一根刺。

更好的比喻可能是秦始皇時的「河南地」,也就是寧夏河套。

河套一部份是鄂爾多斯高原,一部份是銀川平原,位在黃河以南卻是漠南高原唯一有灌溉之利的地區,水草豐茂更成為匈奴南下牧馬的好地方。戰國時,趙國、魏國都有築長城以防備匈奴,秦國的長城甚至遠比趙長城偏南。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將燕、趙、魏、秦的長城串接起來成為「萬里長城」。

重點來了,秦始皇先命蒙恬率30萬大軍「取河南地」,北逐匈奴700里,然後才築長城,築在黃河以北的陰山山脈(今天存在的是明長城,國勢較弱,長城在黃河以南)。而秦始皇並不是要北伐匈奴(如漢武帝),他的目光置於東方和南方,北方築起長城守住就好。

如果北京的戰略思考是以南海為長城,目光置於中亞,跟西亞老大沙烏地、高加索老大俄羅斯交好(如文前所述的聯合動作),將美國勢力排出歐亞大陸橋的中間地區。那麼,台灣就成了「河套」——不拿下來則長城有缺口。

那樣的話,台灣就不可以是「美國的」,也不能堆滿美國武器。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