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資外企正在逐步撤離,中國經濟還有可能復蘇嗎?

2023-05-08 16:15

? 人氣

官方聲音與現實的矛盾

研究機構榮鼎諮詢(Rhodium)近日發佈的報告稱,作為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歐盟在華投資已連降三年,從2018年的104.2億美元,降至2021年的63億美元。前九名的歐盟國家加上英國的大型企業對華投資額佔其對華投資總額的70%—88%,其中又以德國的四家大企業大眾(福斯)、寶馬(BMW)、戴姆勒,以及化工巨頭巴斯夫為重中之重,佔歐盟對華投資總額超過三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疫情之後,大眾、寶馬、戴姆勒、巴斯夫這類大型企業似乎代表著外資在中國的不同困境和選擇。

最難的可能是大眾。大眾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汽車企業之一,在上海和長春設立合資工廠,中國市場的銷量一度佔據大眾全球銷量的一半。

今年一季度,發生了汽車行業歷史性的一刻,比亞迪首次超越了大眾,成為了中國最暢銷的乘用車品牌。大眾在華保持15年的銷量冠軍,至此告一段落。

背後的原因是市場變遷所致,在能源變革的大趨勢下,中國企業借助電動汽車實現彎道超車。

巴斯夫日子好一些,在德國總理蕭爾茨訪華時,與中國簽訂百億歐元的超級大單,在中國全資投建一個綜合生產基地。

巴斯夫增資中國的背後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化工作為高耗能行業,在俄烏戰爭後高昂的能源價格,讓巴斯夫在歐洲的生產無利可圖;另一方面,中國作為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和第二大市場,對巴斯夫而且不得不重視。

寶馬則遭遇戲劇化局面。在不久前的上海車展上,剛剛宣佈在增強在華投資,就發生了「冰淇淋門」,使其在華聲譽大受損失。

而今年以來,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被重罰,全球三大管理諮詢公司貝恩的上海辦公室遭到警方突擊檢查等事件,則更多受到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對峙所影響。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近期發佈的《2023年在美中資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顯示,49%的會員企業認為,相較前一年,他們在中國更「不受歡迎」,該比例在消費行業更高達56%。

外資當前的對華態度可以概括為,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不少已退出中國市場;大型企業依然把中國作為重要的戰略市場,然而他們面臨更激烈的本土競爭,高漲的民族主義,以及地緣政治張力帶來的擔憂。

「中國一方面重新大力提倡吸引外資,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法律、法制還是實際執行方面,均出現了對外資的打壓,出現這種矛盾情形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政治需要』和『經濟需要』彼此存在著矛盾。」陳功表示,從政治需要來看,外資和外企代表著某些對中國的「不健康影響」,甚至有時還會被定義成為「威脅」;從經濟需要來看,外資和外企代表著投資、市場、錢,以及工作崗位。這種矛盾僅僅是目前階段,未來「經濟需要」可能會服從於「政治需要」,那時就不會再有矛盾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