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蔚觀點:超前部署監理科技,三道防線讓銀行擠兌不再上演

2023-05-07 06:30

? 人氣

2023年3月10日,美國矽谷銀行(SVB)因流動性不足突然倒閉,結束40年營運,寫下美國歷來規模第2大的銀行倒閉案。(資料照,美聯社)

2023年3月10日,美國矽谷銀行(SVB)因流動性不足突然倒閉,結束40年營運,寫下美國歷來規模第2大的銀行倒閉案。(資料照,美聯社)

矽谷銀行擠兌風波的警鐘,讓各方正視重塑數位金融風險監理制度迫在眉睫,監管機構應加強利用先進監理科技提升金融風險監控力,同時建構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的穩定機制,並架設好存款保險制度,確保金融市場穩定。

這次矽谷銀行(SVB)擠兌風波的警鐘,讓人們不禁憂慮這是否意味著金融風暴將再次席捲市場,各界紛紛討論類似的擠兌事件是否會接踵而來。為了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監管機構就像一位警覺的守門人,通過建立金融監管通報機制和金融科技的運用,時刻警惕著潛在的金融風險。想像一下,金融科技就像超能力,可以幫助守門人在銀行遇到麻煩前及時察覺,並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不幸擠兌風暴來襲,央行將當仁不讓成為金融界的救火隊,迅速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援,同時監管機構可暫停或直接接管銀行部分業務以穩定民眾情緒,讓擠兌風暴在初期就被迅速壓制。接著,提高存款保險金額就像給大家派發救生衣,讓人們在風暴中安心度過。在擠兌風波過後,監管機構需像一名醫生對銀行進行全面檢查,評估其資本的充足性和流動性狀況是否回到穩健的水平。

數位金融的便利性與社交平台的普及性,加速了本次銀行擠兌的過程,導致矽谷銀行在短短兩天內被迫轉交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讓我們意識到過去常規的機制已經無法適用於高度數位化的時代,重新思考並改進監管框架是當務之急。在討論機制設立前,我們必須先對銀行擠兌的本質原因進行剖析,透過分析歷史中著名的銀行擠兌事件,可以歸納為3個主要的因素,分別是(1)經營不善與監理制度的缺失、(2)總體環境的衝擊、(3)子虛烏有的謠言事件。

矽谷銀行。(圖/AP)
這次矽谷銀行(SVB)擠兌風波的警鐘,讓人們不禁憂慮這是否意味著金融風暴將再次席捲市場。(資料照,美聯社)

監理缺失下的咎由自取

過去由於監理制度的缺乏,各國銀行經常會因經營不善而引發擠兌,其中包括過度槓桿導致無法應對流動性需求、風險評估不足承擔過多的不良貸款、進行投資過度高風險投資、內部監督不力或舞弊問題引發虧損、未充分披露財務狀況及透明度不足導致信心受損等。

在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定(Basel I)問世以前,各國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主要依賴國內法律法規和監管機構的規定,缺乏國際間的一致標準。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歷史中曾經誕生過類似央行角色的美國第一銀行及美國第二銀行,但皆因國內反對聲浪而倒閉,美國也因此經歷了長達71年(1836年至1907年)的無央行狀態,期間銀行擠兌事件時有發生,直到著名的1907年銀行危機爆發,美國大量的銀行擠兌事件促使了美國聯準會(Fed)的成立,才開始逐步建立起銀行業的監理機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