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近10年以來,馬斯克一直試圖主導AI的發展方向

2023-05-03 11:00

? 人氣

烏克蘭再酸馬斯克「喜歡神奇且簡單的解決方案」,批評他的俄烏和平方案。(圖/美聯社)

烏克蘭再酸馬斯克「喜歡神奇且簡單的解決方案」,批評他的俄烏和平方案。(圖/美聯社)

至少10年來,馬斯克(Elon Musk)一直試圖引導AI的發展,但他的競爭對手和曾經的合作夥伴技高一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OpenAI取得成功後,他現在倍加努力。OpenAI是他與人共同創立的組織,後來因為權力爭鬥離開。馬斯克多年來一直警告稱,設計不完善的AI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自去年11月OpenAI的ChatGPT在網上引起轟動以來,馬斯克一直譴責ChatGPT是政治正確,並警告該技術可能導致AI變得過於強大,超出人類的控制。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
風傳媒邀請你一起用閱讀串起愛,幫助身障樂兒實現想要的生活目標。2023/05/31 以前,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公益專案,就幫你捐出1,000元給樂作創益協會。

他給自己的新計劃命名為TruthGPT,並將其標榜為一個尋求真理的AI模型,有朝一日將可參透理解宇宙。3月9日,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成立了一家名為X.AI的公司,正式奠定基礎。

知情人士說,到目前為止,馬斯克一直在努力為他的新創公司制訂一個準確的願景,目前仍在組建團隊的過程中。知情人士說,馬斯克的代表曾表示,X.AI打算在某個時候拉投資。

馬斯克沒有回覆置評請求。

在成立X.AI兩周後,馬斯克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呼籲暫停開發比GPT-4更強大的AI模型六個月。GPT-4是OpenAI發布的最新版本。這封公開信是由未來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組織發起的,該研究所稱其目標是避免變革性技術引發大規模的極端風險。該組織最大的出資人是馬斯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Steven Weber認為,有些靈光一現的想法乍看起來互相矛盾,但其實中間始終貫穿著一條線。Weber幾年前在加州北部的一次AI學者聚會上見到了馬斯克。

Weber說:「馬斯克同時秉持兩種信念:一是不能依賴人類來真正控制技術;二是技術將會進步且需要按照他的願景推進,不是其他任何人。」

「AI讓我壓力很大,」馬斯克在3月份向特斯拉(Tesla Inc., TSLA)投資者作演講結束時說。「這是一項相當危險的技術。我擔心自己可能做了一些加速其發展的事情。」

知情人士說,馬斯克為X.AI聘請了Alphabet Inc. (GOOG)旗下Google(Google) AI實驗室DeepMind的資深科學家Igor Babuschkin來領導這項工作。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稱,馬斯克還購買了類似於ChatGPT背後技術所用的那種強大計算機晶片。

知情人士說,馬斯克仍在試圖吸引名列前茅的實驗室和大學的頂尖人才。一些AI研究人員表示,自去年10月收購Twitter Inc.以來,馬斯克一直難以扭轉這家社交媒體公司的頹勢,再加上他對OpenAI的公開炮轟,這些都讓他們感到興致索然。

馬斯克為引導AI發展方向而進行的磕磕絆絆的嘗試可追溯到十多年前。馬斯克以前說過,他對DeepMind的一項早期投資是為了監督其AI研究,而非賺錢。DeepMind成立於2010年。

據了解相關洽談內情的人士稱,2013年底,馬斯克在最後時刻發出收購DeepMind的提議,但輸給了Google。當時DeepMind是領先的AI實驗室。據了解馬斯克想法的人士稱,馬斯克想要引導該實驗室的研究,並告訴同事們,Google時任執行長拉里・佩奇(Larry Page)不是監督打造先進AI的可靠人選。

DeepMind在Google把先進AI注入其強大搜尋業務的行動中已成為一個核心要素,最近與另一個名為Brain的AI部門合併成Google DeepMind。馬斯克不久前在福斯新聞(Fox News)的節目中接受Tucker Carlson採訪時表示,他和佩奇曾是親密的朋友,有些夜晚,他們曾在佩奇位於加州帕洛阿爾托的家中討論AI安全問題。

馬斯克稱,佩奇希望儘快打造一個「數位上帝」,並在兩人的談話中把馬斯克稱作「物種歧視主義者」,因為馬斯克說保護人類不被AI傷害很重要。

佩奇以及Google的代表未回應置評請求。

據熟悉談判情況的人士稱,馬斯克對收購DeepMind的意向是非正式的,並未接觸DeepMind董事會。之前沒有媒體報導過這一消息。

兩年後,馬斯克與Sam Altman等幾人共同創立了OpenAI,Altman目前擔任OpenAI執行長。OpenAI是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成立的,旨在與Google抗衡,目標是以比大型科技公司更安全、更透明的方式開發AI。

參與該計畫的人士稱,馬斯克是該計畫的財務支柱,他承諾確保OpenAI完全獲得早期支持者承諾的10億美元資金。他們說,馬斯克招聘了員工,定期與公司領導層會面,以確定願景。

據熟悉馬斯克言論的前僱員說,馬斯克為OpenAI設定了激進的研發時間表,警告說,如果該計畫在推出後不久沒有取得重大突破,該公司的信譽將會受到影響。前員工說,馬斯克經常在員工中開展民意調查,看看他們認為什麼時候可以實現所謂的人工通用智慧,即機器能夠匹配或超越人類的智力。

根據最近公布的與特斯拉因馬斯克薪酬問題遭起訴有關的法庭文件,2017年9月,馬斯克告訴他的弟弟金巴爾・馬斯克(Kimball Musk)和一位長期的財務支持者稱,他認為OpenAI和Neuralink值得他花更多時間。Neuralink是馬斯克創辦的一家新創企業,通過大腦植入技術將腦機對接。

這些文件顯示,馬斯克曾給這兩個人發短信稱:「OpenAI和Neuralink對人類的美好未來都至關重要。我的直覺告訴我,我花在它們上面的時間比例應大幅提高。」OpenAI和Neuralink曾一度在舊金山共用一間辦公室。

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先前報導,馬斯克此後對他所認為的OpenAI的緩慢進展感到沮喪,並要求獲得對該公司的更多控制權。當時OpenAI沒有執行長,也沒有正式的管理架構。

知情人士稱,馬斯克與Altman發生了衝突,Altman希望創建一個營利性部門,讓OpenAI能從投資者手中籌集現金。

馬斯克隨後離開了OpenAI。Altman於2019年成為OpenAI執行長,創建了一個營利性實體,並從微軟(Microsoft Corp., MSFT)手中籌集了10億美元。Altman曾表示,他將馬斯克視為導師。

今年3月,馬斯克發推文稱,他向OpenAI捐贈了約1億美元資金。但知情人士稱,他的捐款不到5,000萬美元。

馬斯克在AI方面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特斯拉,在用AI技術加強輔助駕駛系統方面,馬斯克取得了進展。他曾表示,到2020年,特斯拉將開始推出一支自動駕駛計程車車隊,並展示了一款人形機器人,他說這款機器人將具有防止機器不當運行的保障功能。

監管機構正在審視特斯拉的駕駛輔助軟體是否存在安全問題。該公司尚未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自動駕駛計程車必須使用無人駕駛技術,此類技術在Google的姊妹公司Waymo和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 GM)的Cruise LCC已經開始部署。

去年秋天OpenAI發布ChatGPT之後,馬斯克對該公司提出了更多公開批評,指責該公司是微軟控制下的一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公司。他發表推文稱:「根本不是我的初衷。」

Altman在3月28日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稱,OpenAI認真對待自己的安全義務。

「在完成GPT-4之後,我們花了六個多月時間來進行安全測試,進行調整,真正探索它的能力,當時我覺得,(未來生命研究所)公開信的一些簽名者甚至推動我們加快發布,」Altman稱。他未予說明具體指的是哪些簽名者,但表示,看到那些名字讓他「想翻白眼」。

據知情人士透露,2023年初,馬斯克給Altman發資訊稱,他將啟動一項與之競爭的AI行動。知情人士說,Altman祝馬斯克一切順利,但表示,他不理解一個新的實驗室怎麼能消除馬斯克對AI發展的擔憂。

據知情人士稱,OpenAI董事會成員Shivon Zilis卸任的部分原因是與馬斯克新的AI行動相關的利益衝突。Zilis也是馬斯克麾下Neuralink的一名高管,與馬斯克在2021年育有一對雙胞胎。Zilis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在ChatGPT發布後,馬斯克在Twitter上說,他切斷了OpenAI對Twitter數據的訪問權限。OpenAI有可能利用這些數據來訓練支持ChatGPT的AI模型。「我剛剛得知OpenAI曾利用Twitter數據庫進行AI模型訓練,」馬斯克在去年12月初發推文說。「我暫且叫停了。」熟悉OpenAI的人士說,該公司並沒有使用這個Twitter數據庫來訓練其AI模型。

據OpenAI現任和前任員工稱,幾天后,馬斯克應Altman的邀請造訪了OpenAI的舊金山總部,兩人圍繞有關Twitter的決定進行了長時間討論,還討論了其他話題。

有一次,一位OpenAI研究員向馬斯克展示了Twitter可能如何應用ChatGPT。一些知情人士說,馬斯克帶來了他的一個處於學步期的孩子,還有一名保姆,當孩子變得不耐煩時,馬斯克和保姆輪流把孩子放在腿上顛來顛去地安撫。

這些員工說,馬斯克對員工態度溫和,他們發現他在公司的廚房和走廊裡閒逛,他的保安人員跟在身邊。

他們說,在一次談話中,馬斯克拋出了這樣一個想法:宇宙是一個計算機模擬。不久之後,他離開了這棟辦公樓。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