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以韓國為鑑,從順差到逆差

2023-05-03 06:20

? 人氣

韓貨品牌力退潮,中國本土品牌搶市

此外,另一個重點就是消費市場、終端產品方面,韓國品牌也有退潮的跡象,今年韓國貿易協會上海代表處作的調查就發現,韓國商品在華人氣大幅下滑,少有人問津。代表性的案例如三星手機,不到10年前在中國市占近19%、排名第一,現在衰退到不到1%、連排名都不必了;韓國現代汽車在中國的銷售也是腰斬再腰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其它領域與國家─例如汽車領域。電動車占中國汽車市場的4分之1,預估年底或明年會達3分之1,而中國的電動車競爭力提升,因此中國的電動車市場有8成是由本土車廠占領,影響所及是歐美大汽車廠商逐漸在中國退潮。例如5年前福特在中國1年可賣100萬台車,但去年剩下40萬台;德國大眾汽車從2成的市占衰退到15%,美國通用在華銷售已減少一半…….。網路有人稱2022年為外資汽車的「品牌衰退元年」。

影響所及就是:中國汽車的市占從過去不到一半上升到超過一半,如果這個趨勢不變,外資汽車的壓力會更大、份額會更少。這種改變與中韓貿易結構的改變一樣,對中國而言可能是好事一件,但對韓國及那些外資汽車商而言,卻是壞事一件,因為他們是被中國貨逐漸逼出市場。

對台灣而言,這點足為殷鑑,對岸的製造業進步非常快速,莫說國家政策是否有針對某些產業推「進口替代」,個別的本土企業就很努力往價值鏈上方衝,恨不得趕快「取而代之」。如果台灣的產業、企業不能持續保持在前緣,遲早會被趕上、取代。韓國的處境、中韓貿易的變化,都有值得業者與政府警惕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