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台獨和中華民國攤牌的時刻,不遠了

2023-04-29 07:10

? 人氣

中華民國國慶大會,國旗配圖。(資料照,陳品佑攝)

中華民國國慶大會,國旗配圖。(資料照,陳品佑攝)

隨著臺灣進入2024「大選時間」,各黨派會操作什麼樣的選舉議題成為關注的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掌握議題就意味著掌握選票的走向,意味著更接近權力的寶座。所以選舉期間各黨派必然使出渾身解數操作議題,無論是執政成績、個人私德、花邊新聞乃至怪力亂神的故事都會根據需要成為議題的內容。議題充滿戲劇性、刺激性和時效性,但議題的真實性和道德性一般沒有人在意。當權力爭奪的遊戲在投票日結束,一切議題煙消雲散,船過水無痕。

雖然選舉議題眾多,但其中多數都只是「配角」,真正在所有選舉中佔據「主角」地位的永遠都是「統獨」及其衍生的議題。2024大選也會是如此。

近幾年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這並沒有阻止國際地緣政治持續快速演變,中美博弈升級、俄烏戰爭爆發、歐洲分裂加劇等重大變故紛紛湧現。在此期間臺灣內部也同步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其後果就是臺灣與大陸的關係變的空前惡化,臺灣與美國的關係進入特殊的利益交換期。

在諸多因素的浸淫催化下,臺灣2024大選的議題也會出現新現象。「統獨」議題固然還是核心,但另外一個長期處於「盲點」的議題會變的日益明顯。該議題不僅會影響2024大選的結果,也會對選後的臺灣政治變化產生長久影響,它或將改變各政黨尤其藍、綠未來的勢力消長。

這個議題就是「台獨與中華民國到底什麼關係」?這本來是一個臺灣社會早已「麻木」的議題,但很多現象已經預示台獨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已發生質變和愈加的格格不入,特別是近日雙英出訪後,該議題已經變得不可回避,臺灣社會很難繼續在「台獨」與「中華民國」之間採取模糊的態度。隨著選舉的白熱化,人們將看到到台獨與中華民國之間的矛盾只會越發尖銳。

20230407-前總統馬英九7日結束赴中「祭祖之旅」,下午自上海返抵桃園國際機場。(顏麟宇攝)
2023年4月7日,前總統馬英九結束赴中「祭祖之旅」,下午自上海返抵桃園國際機場。(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久前的「雙英出訪」出現了一幕奇特的畫面,在大陸訪問的前總統馬英九放飛自我,頻頻說出「中華民國」等用語,但作為現任總統的蔡英文,在兩次過境美國期間,竟然絕口不提「中華民國」。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以president of taiwan(臺灣總統)來稱呼蔡英文,這顯然是雙方溝通的結果,凸顯了蔡英文刻意避開「中華民國」的態度,這已經不是蔡英文第一次這麼做了,她在太多場合都刻意弱化和遮罩「中華民國」。同樣讓人不解的是,面對在大陸頻喊「中華民國」的馬英九,綠營不僅沒有表示讚賞,反而群起批判。

如果沒有雙英出訪的對比和綠營對馬英九的攻擊,或許沒有人會厘清在臺灣內部,台獨和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關係。但經此一比大家才發覺,原來綠營是如此否定中華民國,而藍營則很傻很天真的認為中華民國可以「包容」台獨。

在民進黨首次執政時,臺灣內外環境對台獨頗為不利,所以陳水扁做出了「四不一沒有」的政治承諾,雖然後來多次嘗試推動實質台獨,但處處碰壁最後也不得不承認「(臺灣獨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那時的民進黨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基本尊重了中華民國的憲法精神,因為那是台獨安全生存的需要。畢竟利用中華民國的招牌一方面可以化解國民黨的反對,另一方面不至於招致大陸和美國的打擊。

對「中華民國」的妥協,讓民進黨和台獨找到了一個可以寄宿的空間,在這個「營養豐足」的寄宿體裏,民進黨漸漸把台獨理念注入中華民國的肌體完成了自我的成長和強大,最終在2016年實現了蛻變。從這一刻起,隨著民進黨掌控了行政、立法權和足夠的財權和媒體權,「中華民國」對民進黨來說只剩下工具的價值。

綠營全力批判馬英九在大陸的言行,其行為的本質是民進黨對中華民國的全盤否定。蔡英文完成二次執政後,民進黨已經無需再向中華民國妥協,「中華民國」憲法帶給民進黨的不再是保護,而是沒完沒了的掣肘。

民進黨強調「反抗中國」,反抗的目標(中國)想當然被認為是大陸,可是雙英出訪卻給出另一個不同的答案,那就是民進黨要實現台獨的目標,其戰鬥的順序首先是徹底擊倒中華民國,然後才是面對大陸。中華民國的架構已經和台獨的行為越來越不相容,強勢的台獨推翻「中華民國」脆弱的憲法架構,是民進黨推動實質台獨的下一步目標。雖然中華民國讓民進黨寄宿了三十多年、保護了台獨三十多年。

2023年4月5日,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在加州的雷根圖書館舉行聯合記者會。(美聯社)
2023年4月5日,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在加州的雷根圖書館舉行聯合記者會。(資料照,美聯社)

只不過,一百多歲的「中華民國」還沒有失去它最後的「剩餘價值」,民進黨還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支持」一把中華民國。民進黨會繼續把大陸打擊台獨和打擊中華民國劃上等號,利用「中華民國」將自身壓力轉嫁到國民黨身上,這既保護了自己,又戲弄國民黨隨「獨」尷尬起舞。民進黨反抗大陸,國民黨只能傻傻跟隨。

台獨與中華民國共存於臺灣,本身就有很多的交集,國民黨的困境在於喪失了區別台獨與中華民國的能力,以至於面對兩岸問題時只能被民進黨牽著鼻子走。大陸到底是在打擊台獨還是中華民國?國民黨分不清楚,民進黨也不允許國民黨分清楚。

這種認知混亂最終導致國民黨不僅喪失了執政權也失去了對中華民國的保護能力。國民黨的焦慮、彷徨和自我否定都源自於此。就本次雙英出訪來看,馬英九在大陸高喊中華民國,國民黨鼓掌,蔡英文和美國的麥卡錫無視中華民國,國民黨為什麼毫無反應?

國民黨認為民進黨的「去中化」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實際上民進黨首先要去的是「中華民國」,如果國民黨始終認識不到這一點,那麼只能繼續喪失話語權,繼續在權力鬥爭中處處被動。每次選舉,一旦兩岸統獨問題激化,民進黨會操作把國民黨推向兩岸鬥爭的前沿,然後躲在中華民國背後搖旗呐喊。未來國民黨還會繼續無奈的成為台獨的刹車皮和背鍋俠嗎?

不過國民黨似乎應該感到「幸運」,因為雙英出訪以及國際地緣政治變化,給了一個反思自己的機會,也給了一次反擊民進黨的機會。

對中華民國的全面否定,正給民進黨帶來巨大的反噬力,這個反噬力的影響不可小覷。

首先,美國強調堅持一中政策,反對「疑美論」的賴清德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會暫緩推動法理台獨,這意味著他不得不暫時保留孱弱的「中華民國」。

蔡英文曾說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但現實卻是民進黨和台獨就是依賴這個「流亡政府」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沒有中華民國的歷史和現實價值,民進黨幾乎沒有生存的基礎。不尊重且否定中華民國,卻不時的利用和依賴中華民國,「政治渣男」行徑讓民進黨陷入了政治的道德窪地。

1945年光復後,臺灣百姓已經在中華民國的環境裏生活了近八十年,幾代臺灣人用血汗創造了屬於中華民國的驕傲。民進黨否定中華民國某種程度來說是否也意味著對臺灣百姓八十年悲歡離合命運的一種否定?這會不會激起臺灣社會在「二選一」中傾向「中華民國」而非台獨?

202001010-中華民國109年國慶典禮,升旗。(顏麟宇攝)
中華民國國慶典禮,升旗。(資料照,顏麟宇攝)

馬英九大陸行展現了大陸的默契和善意,如果臺灣社會發現大陸都能基於「九二共識」尊重中華民國,民進黨反而否定中華民國,這種反差會不會引起臺灣社會對民進黨的反感?

其次,評判馬英九凸顯了民進黨的現實困境。

賴清德多次強調臺灣已經是獨立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臺灣」,但這顯然是自我定義甚至自欺欺人的說法,因為從現實面和國際法來看「臺灣國」和「中華民國」根本就不可能是一個概念,把二者強行連在一起只會產生一種極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作亂的行政體系。

一方面民進黨宣揚「台獨建國」但很難看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刻意否定臺灣百姓認同「中華民國」的身份,這導致台獨和中華民國都變的不倫不類。賴清德批評國民黨的國家認同是精神分裂,但民進黨徹底否定中華民國並且發動「認知做戰」或許才導致臺灣內部長期處於互相否定的混亂、民粹狀態而無法自拔。尤為甚者,為了維繫權力的穩定,執政的民進黨不得不採取更多激化對立、營造仇恨的方式加以鞏固,遍地的「中共共鳴者」、無處不在的網軍無處成為新的「最美風景」。

未來,在臺灣高喊「中華民國」是不是都有可能成為「中共同路人」?

2024大選,賴清德應該向臺灣社會明確說明「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如果賴清德自己的身份認同無法明確,他怎麼能扭轉動盪的局面,怎麼說服追求和平安定的臺灣選民支持台獨會「和平保臺」?

再次,排斥感十足的政治生態也對臺灣經濟產生了長期破壞作用。兩岸關係惡化不止、與美國經濟談判弊大於利、內部發展動能不足等都導致臺灣的經濟前途不明。如何讓臺灣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迷局裏覓得生機,賴清德似乎也乏善可陳。近期大陸對臺灣發起貿易壁壘的調查,民進黨竟然破天荒的說要和這個「兄弟之邦」協商,這樣一百八十度的變化,不由得讓人懷疑民進黨的抗中的態度到底是真是假,其底氣究竟還有多少?

長期以來,兩岸矛盾被認為是臺灣內部諸多問題的根源,但實際上台獨和中華民國之間的不相容或許才是諸多問題更現實具體的肇因。台獨要想長期生存下去,必須解決中華民國的掣肘,而中華民國要想「千秋萬世」就必須要化解台獨的挑戰,想要實現二者的和平共存幾乎不可能。除非民進黨放棄台獨,或者國民黨放棄中華民國。誰會低頭認輸?

2024大選,是統獨之爭更是台獨和中華民國的一次肉搏戰。「雙英出訪」不僅僅是馬、蔡的個人秀,而是代表著兩種政治理念在臺灣的纏鬥消長。如果民進黨勝利,臺灣國依然是摸不到的「構想」,但中華民國或將面臨徹底支離破碎的現實。如果國民黨勝利,中華民國將得到一次喘息和恢復體質的機會。

在國、民兩黨都不可能放棄政治理念的情況下,台獨與中華民國攤牌之日,的確為時不遠了。

*作者為職業畫家、評論家。現居北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