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重說「島鏈戰略」

2018-08-19 07:10

? 人氣

「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圖為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圖為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記載:所謂「島鏈(Island Chain)」,是由美國前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Dulles,1888~1959)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形成威懾之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事實上所謂的「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其中「第一島鏈」最原始的雛型是在1950年1月所提出來的,當時擔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1893~1971)為此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北從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阿拉斯加(State of Alaska)──日本(Japan)──琉球(沖繩/Okinawa)──最後到菲律賓(Philippines),而南韓(Korea)、臺灣(Taiwan)與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並不在這條防衛線之內」。

這條防線美國官方就稱之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美國人認為這是以中國人所設想的「海上防衛圈」,而非美國針對中國劃定的「海上包圍圈」。簡單的說,其實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是要圍堵中共,反而是為了拉攏中共,同時也向國府表明不會再給予任何援助的立場。為此艾奇遜特命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於1949年4月底──解放軍攻入南京之後,由其通過私人朋友羅隆基等人向中共轉達──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率先承認中共,還會分期貸款60億美元幫助中共建設(註一)。

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出兵臺灣,但是就當時的情勢來研判,美國判斷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的下半年,因此在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1月中旬,美國開始從臺灣撤走僑民。只是北韓的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突然在當年的6月25日出兵攻擊南韓,讓美國反共勢力(麥卡錫主義)抬頭,因此全盤推翻了艾奇遜所規劃的遠東外交戰略,從此臺灣與南韓被重新納入防衛圈內,而「西太平洋防禦圈」的概念就被新接任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改為圍堵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就其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島鏈(Island Chain)」並非美國官方的立場。當時杜勒斯提出的三條島鏈分別是:

第一島鏈(Boundaries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日本稱為:第一列島線):前面提過,由於早期的島鏈線是美國人為中國所提出的「海上防衛圈」,而非「海上包圍圈」。因此原本「第一島鏈」──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在穿越菲律賓群島後、最南端是劃在印尼群島外圍(如圖1)。但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第一島鏈(第一列島線)」在經過菲律賓群島後,最南端已經往前收縮在越南東南部沿海與南沙群島之間(如圖2)。戰略目標的改變,使得原本與美國敵對的越南一躍而升為島鏈防衛的另一個戰略要地,這也讓越南成為美國與日本近年來努力拉攏、示好的對象。目前「第一島鏈」全長約5,700多公里,期間串聯的島嶼超過兩萬多座。

另外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當中,最為關鍵的是寶島臺灣。它位於第一島鏈的中間位置,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美國陸戰隊第121戰鬥攻擊中隊的F-35B戰機18日抵達日本岩國基地,正式進駐第一島鏈。(美國陸戰隊官網)
美國陸戰隊第121戰鬥攻擊中隊的F-35B戰機18日抵達日本岩國基地,正式進駐第一島鏈。(美國陸戰隊官網)

第二島鏈(Boundaries of the second island chain,日本稱為:第二列島線)是指北起日本橫須賀,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它包括了關島等15個島嶼,目前是美國的一個自治邦)、雅浦群島(Yap)、帛琉群島(palau),延至哈馬黑拉群島(Halmahera Island;屬印尼)。「第二島鏈」全長約4,400多公里,期間串聯的島嶼約有1,000多座。

目前美國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或者說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而這兩條島鏈就是美軍防衛的最前哨。只是中華民國政府在2017年(民國106年)底公布的《中共擾台路徑》與國防報告中,坦承中共的海空軍遠距作戰與兵力投射能力,已經可以主宰第一島鏈以西地區的制空權。因此前國防立委林郁方就指出:「第一島鏈的地位會漸漸弱化,美國現今則加速關島在內的第二島鏈經營」。

第三條島鏈(Boundaries of the third island chain日本稱為:第三列島線)則是指北起阿拉斯加,經阿留申群島、中途島夏威夷群島延伸至美屬薩摩亞(對面為紐西蘭所屬之薩摩亞)、英屬東加…等位於太平洋諸島嶼的本土防衛線。

然在現代歷史上,中共第一次派出船隻突破(穿越)「第一島鏈(Island Chain)」是在1976年4月2日凌晨,當時中共為試射其洲際飛彈(東風5型,DF-5/CSS-4;射程可達:12,000~15,000公里,之後再發展成「風暴1號」與「長征2號」空間載運火箭),因此派出「向陽紅5號(Hsiang Yang Hung 5)」(註二)海洋科學考察(研究)船至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布延海峽(Babuyan Channel;又名「呂宋海峽」)擔任靶場測定任務。「向陽紅5號」海洋考察(研究)船,最早是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1966年下水,滿載排水量為14,500噸。為配合「718工程(洲際彈道導彈試驗工程)」的展開,在1970年改造為海洋科學考察(研究)船。1974年再改裝成為中共第一艘具有艦載機的船艦,當時使用的法國製海軍型的「超級黃蜂(Super Frelon)」直升機。之後中共就以改造「向陽紅5號」的經驗對多艘海軍船艦進行艦載直升機改裝工程。1978年12月,「向陽紅5號」海洋考察(研究)船再次改裝,改裝以後參加執行發射遠端運載火箭任務(580任務)。

20161231-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中國海軍在官方微博發布照片。圖為遼寧號與5艘驅逐艦。(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20161231-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中國海軍在官方微博發布照片。圖為遼寧號與5艘驅逐艦。(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另外在大陸與日本、美國的軍備競賽中,尤其是在現代科技發展迅速的條件下,解放軍的洲際飛彈射程早已涵蓋美國本土,因此所謂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解放軍由「棕水」邁向「遠洋」

在冷戰(註三)末期,解放軍只是一支「棕水海軍(又稱:褐水海軍/brown-water navy或黃水海軍)」,即──河川舟艇部隊,即從不到遠洋活動的近海海軍(註四)。但是在1987年2月,當時的海軍司令員劉華清(1916~2011,曾任解放軍總參部上將副總參謀長與「中共科學院」領導)和政委李景(1930~,曾任海軍航空兵司令部司令員、1992年升任解放軍總參部副總參謀長、1994年升上將)共同簽署了一份報告給中共中央軍委,這份名為《關於明確將海軍戰略的問題》的報告指出,解放軍海軍將由海岸防衛任務延伸到近海積極防衛,也就是從由原本的「棕水海軍」轉變成可以優游沿海200海浬領海的「褐水海軍」。

另外劉清華為中共規劃了一個「三階段海洋戰略」,預計到2000年時,可以控制「第一島鏈」、2020年時到達「第二島鏈」、2050年後不但突破二條島鏈的封鎖,也成為全世界重要的海上霸權(註五)。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解放軍第一艘常規動力(使用柴油蒸氣鍋爐引擎,不是較環保的蒸氣渦輪引擎)航空母艦「遼寧號」(由舊蘇聯庫茲涅夫佐夫號改造而成,屬於訓練、作戰級船艦,舷號:16,排水量56,000~67,500噸)於2012年11月23日完成第11次試航與首架艦載機成功著艦,之後隨即正式成軍服役(母港基地位於山東青島),成為中國遠洋訓練與海空聯合作戰的先驅。2016年12月25日早上,以航空母艦遼寧號為首的戰艦群,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正式宣告中共海軍突破第一島鏈,將朝突破第二島鏈邁進,之後走進太平洋。對解放軍來說──若能控制第一島鏈,就能統一臺灣,奪回釣魚台和有效防衛在東海的海洋權益。第二島鏈代表中國的海運線,從防衛的觀點來看,如果能抵達第二島鏈,中國才能防衛其海運線。從攻勢的角度來看,這樣才可能威脅到她的假想敵,如日本和美國(註六)。

現代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Carrier Battle Group/或CVSG、CARBATGRU)

以美國為例,一個現代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Carrier Battle Group/或CVSG、CARBATGRU)是以1艘核子航空母艦為核心,再加上一定的防護兵力,包含──艦載機聯隊(90架各式戰鬥機與直升機)、4~6艘各式水面艦艇(包含──神盾巡洋艦/guided-missile cruiser、神盾導彈驅逐艦/guided-missile destroyer、反潛巡防艦/frigate)、2~4艘攻擊型(核)潛艇(attack submarine)、1~2艘戰鬥支援艦(補給艦/auxiliaries)所組成(註七),可以控制半徑400公里的海域,最高可達到300萬平方公里。這些防護艦艇通常相互距離在50~100海浬間,平均分佈在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圓週上,為航母提供嚴密的保護。截至2017年為止,美國海軍共擁有11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而準備取代舊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Nimitz Class Aircraft Carrier)」的新一代「福特級福特號航空母艦(USS Gerald R. Ford)」第一艘──傑拉德․R․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CVN-78,註八)已經在2017年7月22日正式服役,同級航空母艦──「甘迺迪號(John F.Kennedy)」與「企業號(Enterprise)」也已開工建造,美軍規劃在2058年之前建造10艘「福特級福特號航空母艦」,成為美國海軍艦隊的新骨幹。

20161224-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艦上搭載10餘架殲15,中國海軍在官方微博發布照片。圖為遼寧號與殲15。(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20161224-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艦上搭載10餘架殲15,中國海軍在官方微博發布照片。圖為遼寧號與殲15。(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一般中型航母,如「遼寧號」可搭載約30~40架各型艦載機──24架殲15、4~6架直18預警直升機和6~8架通用和救援直升機(註九)。當航母從事打擊作戰任務時,其中1/3的艦載機用於戰鬥打擊任務,另外的2/3則是用來擔任艦隊自衛防空任務之用。而第一艘中共自製的第二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001A(002型航艦)也已經在2018年5月13~18日完成了首次海上測試任務,預估在2019年前後可以正式入列服役。受限於技術問題,這艘中共自製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仍舊使用與遼寧號前端翹起4~15度(遼寧號的上翹角為14度)的特殊「滑躍式甲板」,並不是較為先進的蒸汽彈射(彈射起飛),也非最先進的電磁彈射。對此大陸科普圖書《航母對彈——名家縱談海洋霸主》主編、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軍事專家李傑解釋:「如果要採用電磁彈射的話,還要用比較先進的攔阻系統,以及新概念武器等高技術,這就需要大量的電力,如果再採用常規動力就有點入不敷出了。所以,航母上採用新技術絕不是有了一個先進的系統或把武器裝上去就行的,而是要進行通盤考慮。」

當代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基本作戰原則是──航艦要布署在預備打擊目標300~1,000海浬的區間(圓周或半徑)內,可視敵情威脅機動調整,但最好不要低於300海浬,否則難以保護航艦戰鬥群的自身安全;是否超過1,000海浬,則必須視航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飛行半徑)而定,而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除了受限於本身的性能外,也取決於所載武器之數量與是否加掛副油箱而定(相對的加掛副油箱,也會增加戰機重量與空氣阻力,並不利空中纏鬥任務)。以目前配備在遼寧艦上之殲15戰鬥機(脫胎於蘇俄之SU33)來說,其滿載燃油之作戰半徑約可達1,000公里或是在距離母艦250公里處巡邏3個小時。

不管如何,即使解放軍擁有多艘航空母艦,也能順利進出(行駛)於第一與第二島鏈間,但駛出第二島鏈之後,就必須擁有至少一個可以補給與休憩的戰略基地,但目前所有位於第二島鏈之後可供船艦與飛機停靠補給的島嶼,均由美日等國所掌握,再加上缺乏長程後勤能力與美軍擁有的海外特遣作戰經驗,這對解放軍來說是相當不利的。另外除非使用的是可長時間不靠岸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一般的常規動力,如遼寧號這類5~6萬噸級常規動力中型航母,平均每三天就需要加油一次,如何運補足夠的油料將是個令解放軍頭痛的大問題。戰略專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敢發動「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就是因為當時日本已經控制了西太平洋許多原屬於德國的島嶼。沒有這些戰略補給基地,日本艦隊根本沒有能力遠航,更不要說發動大規模的海戰或是偷襲珍珠港了。大陸目前擁有各式船艦(包含潛艦)300多艘,高居亞洲第一,但仍遠遠比不上美國所擁有10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及11艘核子動力航母。

不過現代航母在現今的科技戰略下,一直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因為在衛星科技的偵測下,航空母艦與其特遣艦隊,根本無所遁形,尤其在現今2,000公里以上射程的導彈的圓概率誤差(CEP-Circular error probable)均不超過10公尺,大型航母很容易成為敵方的最大標靶。一旦遇襲,艦上那麼多的高科技配備與上千海軍官兵,這代價是非常沉重的。而且航空母艦是名符其實的「吞金獸」,曾有人以美國主力的「尼米玆級航母(第一艘同名航母是在1972年5月13日下水的USS Nimitz CVN-68)」為標準去估算一支航母打擊群從成立到退役所要付出的費用,包含建造「尼米玆號」的費用(約37~45億美元)、艦載機(約200億美元)、護航艦、驅逐艦、潛艦等護航艦的費用(約70億美元)、燃油與物資補給費用(約60億美元)…等。再加上預估貨幣貶值所增加的20%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說,一艘尼米玆級航母建成後在其建成下水服役的50年時間裡,將花費接近600億美元(全壽期費用),約佔美國海軍每年支出預算的10~12%左右(註十)。這麼高的花費與可能遇上的各種威脅,也迫使經濟力量大幅下降的俄羅斯海軍宣布將提前進入「無航母時代」,轉而加強研發更先進的戰略核潛艦,目前俄國僅有一艘1991年下水服役與中國「遼寧號」同等級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舷號063)」。

俄國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駛往中東,沿路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里奇蒙(HMS Richmond)巡防艦(右)正在監控俄國航艦(左)。(美聯社)
俄國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駛往中東,沿路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里奇蒙(HMS Richmond)巡防艦(右)正在監控俄國航艦(左)。(美聯社)

附註:

(註一)參見──高放:《1949年前後中美錯失建交機遇》(炎黃春秋∕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註二)1965年8月,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裡,由中共總理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門委員會議裡,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發言表示:中國應該重點發展洲際導彈和建立中國海上編組調查測量船(海調船)的初步設想。對當時已經擁有──原子彈(氫彈也差不多製作完成)的中共來說,沒有洲際飛彈就像士兵有子彈而沒有槍,是沒辦法對敵人形成反擊能力的。而組織海調船的目的就是要在試射洲際導彈時在外海觀測調查之用的。中共在1964年成功在新疆羅布泊試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也成功在西部以東風2號(北約代號:CSS-1,目前已淘汰,由東風2A替代)載運火箭加上核彈頭完成──「兩彈(核彈加導彈)合一」的導彈核武器試驗(從酒泉發射擊中800公里以外的羅布泊的目標)。整個東風系列火箭的總設計師都是由畢業於兵工學院第五期的任新民擔任的。最早的東風-1號(DF-1)短程彈道導彈是中國根據蘇聯R-1短程導彈仿製的一種短程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最大射程可達500公里至550公里、改良後的東風2號屬近中程運載火箭,最大射程可達1,000公里左右、東風3號則是在1970年成功載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太空、緊接著東風4號試射成功,由原子彈或核彈組成,具有遠程攻擊能力的東風5號洲際彈道飛彈(DF-5;北約代號:CSS-4 Mod 2)的地面分析系統試驗,也開始在中國的西北、西南、東北各地分頭進行。但要驗證導彈的全程飛行能力,就必須往更遠的太平洋上去進行實際的試射試驗。這樣不但可以實際驗證導彈的飛行能力,還可以向國際宣示中國的科研實力。1967年7月18日,一份組織遠洋調查船舶的研發計畫上報到了中央軍委會和毛澤東、周恩來手上,這就是後來的──「718工程」(取國防科委上報日期作為工程的秘密代號)。國防科委計畫中的「718工程」以8年為期來完成所有計畫。實施中的「718工程」包括組建──向陽紅五號遠洋調查船,實施靶場調查和落區選擇,進行各種靶場儀器設備的研製與試驗,建造遠望號系列遠洋測量船、向陽紅10號遠洋測量船、大江級遠洋打撈救生船、福清級大型油水補給艦、遠洋拖船、051型導彈驅逐艦等。

「向陽紅5號」是在1976年3月30日,第一次出海執行遠洋科學探測任務。4月2日凌晨進入菲律賓北部的呂宋海峽。執行同一任務的還有一艘排水量12,000噸、由「無錫號」貨輪改裝的「向陽紅11號」。「向陽紅11號」比「向陽紅5號」晚一天由黃埔港出發,兩艘船預計在南海的西沙群島附近海域會合,這兩艘船就成為中國首次遠洋科學考察之「向陽紅編隊」。

參見──徐志良:《絕密航程:中國東出太平洋試射洲際導彈紀實》(海洋出版社/大陸)。

中國軍網八一電視播出火箭軍新型導彈畫面,一般認為這應該是東風-26。
中國軍網八一電視播出火箭軍新型導彈畫面,一般認為這應該是東風-26。

(註三)在《維基百科》裡,解釋所謂「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以美國首的傳統西方國家、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間長達半世紀的政治對抗。

而在《百度百科》中,「冷戰」的解釋是──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各種敵對活動。現泛指國際上進行的不使用武器的鬥爭。

最先提出「冷戰(Cold War)」一詞的則是:英國的左翼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他是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兩個月後,首先於1945年10月19日《論壇報(Tribune)》的一篇專欄文章裡,使用「冷戰」一詞來描繪活在核子戰爭陰影下的世界。喬治․奧威爾最有名的兩本傳世著作,分別是──《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

另外,《百度百科》也指出:1946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發表的著名「鐵幕演說」,是為冷戰的序曲。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土耳其和希臘(前者因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問題與蘇聯關係緊張,後者的資產階級政府則在共產黨游擊隊打擊下搖搖欲墜)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為由宣佈對這兩個國家提供援助,這被認為為冷戰正式拉開了序幕。因此冷戰始於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 of containment)」,結束於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進入新一輪的秩序重組中。

參見:

(Ⅰ)《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Ⅱ)賽門‧溫契斯特(譚家瑜譯):《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151。

(註四)傳統上,海軍被分成──「褐水海軍(brown-water navy)」與「藍水海軍(Blue-water navy)」兩大類。「褐水海軍」又稱「棕水海軍」或「黃水海軍」,泛指具備內河或近海地區作戰能力的海軍形態。「藍水海軍」則是指能將海上力量擴展到遠洋及深海地區、具備遠征作戰能力(Expeditionary warfare)的海軍型態。

目前又重新定義出一個新的海軍型態──一個介於傳統定義的「褐水海軍」與「藍水海軍」間的「綠水海軍」。所謂的「綠水海軍」是指海軍力量具備沿海區(Littoral_zone)投射能力,並能在該國鄰近地區海域執行任務。

(註五)參見──張國城:《東亞海權論》(廣場出版社),p81~83。

(註六)參見──張國城:《東亞海權論》(廣場出版社),p138。

(註七)參見──《維基百科》之【航空母艦戰鬥群】

(註八)「福特級航空母艦」的噸位與舊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差不多,但採用全新的2座新式A1B壓水反應爐,至少可搭載75架各型戰機和約4,530名船員。第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建造費用會約為129~130億美元(未計47億美元的研發費用)。

參見──《維基百科》之【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註九)參見──《維基百科》之【遼寧號航空母艦】

另《旺報》記者張國威在【遼寧艦戰力分析 載機41架最合理】專文報導(2016年08月18日)中指出:遼寧號最有可能的艦載機搭配是:27架殲-15、6架直-18預警直升機、5架卡-28反潛直升機和3架卡-27PS搜救直升機,總共41架飛機。

(註十)根據201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海軍每年的軍費約為1,400~1,610多億美元。其中,用於航母的費用約11%,金額是160億美元上下。這數字每年依照各種突發事件而有相當差異。

參見──《美國海軍全年1,610億美元軍費都買了啥?這剁手清單讓人陶醉》

*作者為中正理工學院專科班畢,自由作家。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