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觀點:中國的地域鄙視鏈

2018-08-20 06:20

? 人氣

東北人曹遠航駕車佔用非機動車道,與一位北京行人發生糾紛,影片流出後引起廣泛討論。(取自youtube)

東北人曹遠航駕車佔用非機動車道,與一位北京行人發生糾紛,影片流出後引起廣泛討論。(取自youtube)

最近一個叫做曹遠航的東北人在北京火了,他因為駕著豪車佔用非機動車道,與一位北京行人發生糾紛,結果在大街上破口大罵:北京人窮,開不上車,搖不到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人拍下罵人視頻上傳網絡,經過廣泛傳播,引發北京人的集體憤怒,300多位北京人包圍了右安門派出所,要求警方處理。後來曹遠航迫於輿論壓力,到派出所自首,警方對其進行了刑事拘留。

一場普通的地域鄙視個案,最後鬧到當事人被刑事拘留,真有點始料未及。

日常生活中,兩位初次見面的中國人,相互間的寒暄,總少不了一句:「你是哪裏人?」有時作自我介紹也少不了「我是某地方的人」。中國人對於別人從哪裏來總是非常在乎,因為他們喜歡根據自己對某些地方的刻板印象,先入為主地判斷一個陌生人。例如,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經常用來形容湖北人的精明;「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曾經像一把毒箭插在河南人身上。  

中國自古以來的地域鄙視鏈

中國的地域鄙視鏈,不是近些年才出現,毫不誇張地說是古已有之。

先秦時期,宋國和鄭國位於地域鄙視鏈的最底層,有趣地是它們都位於今天的河南,今天河南依然受到來自全國的異樣眼光。

《韓非子》中有一段記載:『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句話的意思是宋國有位富人家的牆因下雨坍塌,鄰居勸他及時修築以防盜賊。到了晚上,家裡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反而懷疑起好心給他提建議的鄰居。

我們學過的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卜妻為褲」,裏面蠢笨的主人公無一例外是鄭國人。

到了北宋時期,北方人對南方人的歧視達到登峰造極,官方更是公開排擠南方人。據《邵氏聞見錄》記載:「祖宗開國所用將相皆北人。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內臣主兵。」

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召,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時相寇準曰:「惜殊乃江外人。」帝曰:「張九齡非江外人耶!」

著名的賢相寇準因為晏殊是南方人,竟提醒仁宗皇帝不忘祖訓,好在仁宗不拘一格納人才。

此外,古代史書中對於南方的記載是:兩浙:「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廣南「民性輕悍」,江東「俗習驕脆」,蘇州「驕奢好侈」。

今天中國的地域歧視,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就學和就業上。

清末民初以來,江北地區經常遭受戰亂和洪旱蝗雹的災害,人民多流離失所,淪為難民,南下上海等地討生活。這些人因為沒有什麽文化,加多從事車伕、碼頭工人這樣的苦力,被當時的上海人輕視,江北漸漸成了貧窮落後的代名詞,江北人成為野蠻骯髒的象徵。

這麽多年過去了,今天的江北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上海人對江北的刻板印象依然根深蒂固,如果和江北人結為兒女親家,那在上海人中間是一件抬不起頭的事,上海人之間吵架,罵對方一句「儂是剛波哩」,被認為是最惡毒的話。不過今天的安徽人、河南人、東北人似乎漸漸取代了江北人鄙視鏈底端的位置。

安徽人、河南人、東北人之所以不受很多地方待見,是因為他們大量外出打工。有時他們中的一些人發生了作奸犯科的事,總是被媒體和社會放大化,長期以往,他們不可避免的被妖魔化。以前廣東警方甚至打出了「打擊河南籍犯罪團夥」的橫幅,有些公司招聘的時候直接pass「黃泛區」及東北人士。

中國的地域鄙視鏈大多是不同省份之間,但是江蘇卻是一個另外,她被中國網友評為「中國內鬥大省」。

江蘇的江南和江北因為語言文化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相互看不順眼。江南和江北內部也不是同氣連枝,蘇州、無錫、常州不帶鎮江和南京玩,鎮江和南京成了好基友,蘇州下轄的崑山和無錫下轄的江陰,因為經濟實力雄厚,不服氣屈居老二。

江北又被分成了蘇北和蘇中,經濟條件好點的蘇中看不起蘇北,蘇北和蘇中內部也不是一盤棋,旗鼓相當的縣市間,相互比拼很激烈,有時相鄰的鄉鎮之間也會互相攻訐。

對簿公堂的地域鄙視

地域鄙視大多數時候是人們私下的談資或是社會生活裡的潛規則,很多時候並不會上臺面,也很難一本正經地去較真。這次東北的這位大哥在大街上辱罵北京人,不會料到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如果一發不可收拾,可能還要對簿公堂。

回顧歷史,民國年間還曾經發生過一件因為地域鄙視而對簿公堂的真實案例,這就是著名的「閑話揚州」案。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後,時任江蘇省教育廳編審室主任易君左隨先頭部隊過了長江,臨時在揚州中學內辦公。易君左在揚州無事可做,遍遊揚州的湖光山色,寫了一本遊記《閑話揚州》。書中因為有侮辱揚州婦女的內容,而引起揚州人的公憤,裏面寫到:揚州之所以出名,一是風景好,二是出鹽,三是產女人;全國的妓女好像是由揚州包辦,實則揚州的娼妓也未見得比旁的地方高明;在揚州看不到頂好的姑娘,大概因為好的多出門,留下的就不見怎樣高明……

當時揚州著名的女權運動家郭堅忍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揚州人民追究易君左法律責任代表團」,俗稱「揚州究易團」,作為原告,將易君左和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告上法庭。當時「究易團」的背後還有上海青幫領袖阮慕伯、大律師戴天球等人撐腰,易君左為了不想讓事情鬧大,也四處找人斡旋。

第一次庭審後,事情不斷發酵,轟動全國。時任江蘇省主席的陳果夫擔心會波及自己,找到揚州地方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王柏齡從中周旋,最後達成和解:易君左在京、滬、鎮及揚屬七縣報紙封面上道歉,並辭職離開江蘇;中華書局也在上述各報登報道歉,向揚屬七縣民教館贈送價值2500元的書籍。

「閑話揚州」讓揚州人挽回了面子,之所以成功,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證據確鑿,易君左出版的書籍確實醜化了揚州人,不是空穴來風,有白紙黑字的證據。第二,重要人物做後台,該案中的阮慕伯和王伯齡是當時可以左右時局的重要人物,他們雖然沒有走上前臺,卻是在背後鼎立相助。今天如果有人侮辱揚州人,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肯定不會坐視不理。第三,組織化作戰,揚州人不可能都去起訴易君左,但是成立的「揚州究易團」可以把揚州人的訴求集中起來,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有了女權運動家衝鋒陷陣,可以說一呼百應。

今天我們也經常看到河南人對地域鄙視提起訴訟,最後都不了了之,民國時期的「閑話揚州」案可以值得他們借鑒。

易君左和《閑話揚州》。
易君左和《閑話揚州》。

財富和文明並不同步

古代的地域鄙視,更多出於文明程度的差異,南方因為開發比較晚,當地的土著居民有斷髪紋身的習俗,被北方人斥為蠻夷之地。今天中國的地域鄙視,除了有戶籍制度的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貧富差距。

以我的家鄉江蘇為例,相鄰兩個鄉的人,一起攀比的東西不外乎是「鄉裡有多少工廠,有多少豪車,有多少氣派的建築」。這次罵人的曹遠航被人肉搜索,還是北京某金融公司的高管,娶了一位北京媳婦,日子過得挺滋潤,他敢公然罵北京人窮,也是仗著自己口袋裏有幾個臭錢。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在中國才好辦事,有錢人可以隨便選擇在哪個城市落戶。在中國的文化裏,人們熱衷於「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少,有錢有勢的人身邊總會有許多人巴結他們,無錢無勢的人不僅沒人搭理,還會被人看不起,有時窮親戚上門也不會遇到好臉色。

今天很多腰包鼓起來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並沒有受到外國人的尊重。歸根到底,不擇手段地一夜暴富容易,文明和修養卻不是一天兩天能裝出來。

北京和上海似乎處在了地域歧視鏈的頂端,北京人看全國都是基層,上海人看全國都是鄉下,其實他們在其他地方的人眼裏也好不到哪裏去,中國的地域鄙視鏈裏從來沒有贏家。

*作者為流亡海外寫作愛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