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蛻變成功!印度今年可能躋升為重量級的全球經濟大國

2023-02-27 11:00

? 人氣

印度經濟。印度邦加羅爾的市集。(美聯社)

印度經濟。印度邦加羅爾的市集。(美聯社)

曾經只要一說起印度,似乎有一個永恆的主題:大好潛能未能發揮。該國有著充裕的勞動力,創業活力十足,卻受阻於基礎設施惡劣、政府無事生非、監管死板僵化,對於參與總體上的全球事務也懷著深刻的矛盾心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這個主題或許該退場了。事實上,2023年印度有可能終於成為全球經濟的重量級國家。這要得益於多種因素的合力,包括該國穩健的經濟成長和微觀經濟改革,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西方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希望將印度拉進自己的陣營。就在上周,美國九位民主黨參議員和財政部長珍妮特・葉倫(Janet Yellen)前往印度,葉倫此行是為了參加今年由印度主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和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接下來也即將訪問印度。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看好印度的理由總是從人口統計學開始。今年印度有望正式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人口構成比中國和大多數西方國家年輕得多。

印度憑藉其人口規模而具備的經濟影響力一直以來並不突出,原因是該國極其貧困,但在這個問題上,印度正穩步實現改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印度今明兩年的年均經濟增幅將達到6.5%,在30個主要經濟體中增速最快,重拾持續了20年的穩健成長趨勢。去年,印度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經濟產值以現行美元價格計算),到2025年可能與德國並列第四。

這種宏觀經濟形勢令人印象深刻。不過,要維持這一局面,印度需要進行微觀經濟改革,加強經濟供給面。「現在基礎設施開始成為一個瓶頸了,」印度鐵道部、通信部、電子和資訊技術部部長維什瑙(Ashwini Vaishnaw)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在這個時間點上解決了基礎設施問題,那麼印度在未來很多年都能保持這種高增速。」

而基礎設施恰恰是印度取得了一些令人欽佩的進展的領域。近年來,多條新高速公路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中。從2014年到2019年,印度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擴大了45%。自2014年莫迪(Narendra Modi)就任總理以來,印度機場數量增至原來的兩倍,農村公路總里程增加85%。電廠裝機容量增長66%,停電頻率大大降低。

在古吉拉特邦主要商業中心艾哈邁達巴德以北的一條鐵路線上,筆者從一個列車車頭的駕駛室裡窺見了這種轉變。先前,鐵路在印度貨運市場中的比例一直在萎縮,因為鐵路通過能力有限,貨運列車必須與客運列車共享線路。因此,貨運列車只能以平均每小時25-30公里的速度緩慢行駛,而且沒有固定時刻表。但是,筆者乘坐的列車車頭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在一條「專用貨運走廊」上拉著45節車廂行駛,視線所及之處沒有其他列車。這條大容量電氣化鐵路一旦建成,將可搭載總長不超過1.5公里的雙層集裝箱列車,將貨物從新德里北部運送到孟買,而耗時是使用普通鐵路的一半;這條鐵路線連接著主要的集裝箱港口。另外一條東部貨運走廊將延伸到加爾各答。

硬體和數位基礎設施也改善了印度普通民眾的生活。印度政府稱,過去三年裡,用上自來水的家庭數量大約增加了兩倍,達到1.08億。2021年,筆者一位生於印度的同事時隔八九年首次返回祖籍地。那個村莊位於印度最貧困的邦比哈爾邦,讓他大吃一驚的是,現在已有很多家庭接上了自來水和電,有了彩色電視、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此外,鋪設好的便道和接受行動支付的小餐館也出乎他的意料。

這些並不完全都是莫迪的功勞。其中部分成果是在前幾屆政府任內開始建設的,比如上述專用貨運走廊。印度充滿活力的創業企業生態也是在莫迪上台前便已生根發芽;該國初創企業界現在有超過100家「獨角獸」,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企業。

但莫迪已把改善印度充斥著繁文縟節、極其低效的營商環境作為優先事項;在他任期內,印度實行了新破產法以加快資不抵債公司的清理整頓,推出了商品及服務稅,增加了納稅人數量,也簡化了徵收工作。此外,印度政府稱為「印度堆棧」(India stack)的數位化公共基礎設施使得眾多任務可能在線執行,比如稅務申訴和新冠疫苗預約等。數以千計輕微的技術性和程式性過失已經或正在被非刑事化,這是企業長期以來的一個訴求。貿易是印度有所倒退的一個領域:作為莫迪提出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計劃的一部分,該國的關稅提高。但印度在推動自由貿易協定方面取得進展——與阿聯酋和澳洲的協定現已生效,與英國的談判也進展順利。

考慮到所有這些結構性的改善,印度經濟成長並沒有更強勁著實令人驚訝。莫迪的首席經濟顧問Anantha Nageswaran說,過去10年,其他國家的成長得益於加槓桿,而印度則在處理銀行的壞帳。這一去槓桿化過程,以及隨後而來的疫情和大宗商品價格衝擊,「推遲了結構性改革的全面影響」。他說,一旦地緣政治和經濟恢復穩定,就能看到延遲出現的改革效果。

但是改革沒有引起更強烈反應也可能預示著印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新冠疫情使兒童教育倒退,印度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通膨和預算赤字仍然很高。印度仍然是一個很難做生意的地方;由於土地徵用等因素的影響,基礎設施建設周期仍然很長。另外,圍繞Adani Group的爭議凸顯出很多印度企業被家族企業集團所控制,這些集團與執政政客關係密切。Adani Group被一家美國投資機構指控欺詐,但該公司否認了這一指控。

然後是莫迪本人。他能夠實施幾項重要的改革措施,反映出控制議會多數席位所帶來的政治穩定,這與之前幾十年盛行的聯合政府形成對比。但他的批評者擔心,多數席位暴露了莫迪和他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的專制傾向。這些批評者表示,莫迪政府利用財務不當行為的指控來針對批評者,包括非營利組織、記者和政治家。英國廣播公司(BBC)曾播放一部紀錄片,其中對穆斯林在莫迪擔任總理和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所受待遇有所抨擊,之後印度稅務部門在上周突然搜查了BBC在印度的辦公室。(印度人民黨的一位發言人就BBC事件表示:「如果他們沒有做錯什麼,那他們為什麼要害怕?」)

那些對莫迪的政策表示讚賞的商業領袖們擔心,如果他們說了任何批評的話,也會遭到類似的報復。反對黨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成員Manish Tewari說:「如果你養成一個脅迫性的、由恐懼驅動的生態系統,所有人以及他們的祖母都會遭到政府執法部門的突然搜查,那麼人們通常不願意在這種環境中工作和投資。」

布林肯曾對莫迪領導下的印度的人權記錄表示關切。然而,拜登(Biden)政府已清楚地得出結論,認為雖然印度是一個有缺陷的民主國家,但在與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真正的專制國家的地緣政治競爭升溫之際,美國還是禁不住希望印度這樣一個規模龐大、富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站在自己這邊,那些缺陷就無足輕重了。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