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論文門掀起了大學「詐騙集團」的面紗

2023-02-27 05:50

? 人氣

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抄襲案,應是我國去(2022)年最「夯」且餘波蕩漾迄今的學術事件。(資料照,陳品佑攝)

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抄襲案,應是我國去(2022)年最「夯」且餘波蕩漾迄今的學術事件。(資料照,陳品佑攝)

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抄襲案,應是我國去(2022)年最「夯」且餘波蕩漾迄今的學術事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抄襲本是最容易「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以民國107年至去年底為例,全國至少有26名研究生因而遭到撤銷27個碩、博士學位的處分,林智堅即是其中於15天之內締造「碩士學位雙殺」的人物。而大學教師也不惶多讓,如科技部彙整之民國106年4月至109年5月間33個「違反學術倫理」的案例中,即有26件涉及抄襲。至於擔任過正、副總統、內閣閣員、中央研究院院士或大學校長等職務,經歷論文抄襲爭議者,亦不乏其人。

在上述研究生的案例中,以去年的9件數量最多且其中8件均發生於九合一大選期間;由當事人的身分看,則有16件出自「碩士在職專班」(碩專班),如林智堅就包辦了其中2件。顯然開辦「碩專班」的大學,難逃其責。

論文抄襲事件之所以喧騰一時,因涉及「詐欺」。但類此「誠信不足」的行為,早已屢見於政治人物。但因論文抄襲,分別提出辭卸國科會主任委員辭呈(後接受慰留)和遭致撤銷碩士學位者,竟於上(1)月就任正、副閣揆,又再度令人「一新耳目」。風行草偃下,自然形塑「但求功利不計手段」的歪風,使我國「再創第一」且「坦然接受」地成為國際公認的「詐騙王國」!

在此「一騙還有一騙高」的潮流中,身負「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重任的大學,也扮演起「詐騙集團」的角色。由始終穩居我國學術龍頭且力求躋身世界百大的臺灣大學,不僅只以「不告不理」的被動態度,面對「學術倫理」的要求,且有魚目混珠之虞的未在學位證書上加註「碩專班」,即可見一斑。

「碩專班」展現的詐騙行為點滴

所謂「碩專班」,就是大學利用夜間、週末及週日等公餘時間,專為在職人士開辦於研究所階段且可授予碩士學位的進修課程,如MBA、AMBA、GMBA、EMBA及一般研究所內所設置的「在職組」等。如林智堅所就讀者,即是開設於「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內的「在職組」。

由於《學位授予法》規定,欲取得碩士學位,須於一定期限內,修畢應修的學分並完成論文。而該班的每學分費約為3,500至15,000元不等,是一般碩士生的2.5倍甚至更多;且多須2年以上日以繼夜的兼顧工作、家庭及學業等各方壓力。遂使就讀者必須面對物質、體力及腦力等多項的嚴酷考驗。

但以108學年為例,修讀「碩專班」者計52,533人,占所有碩士生的31.23%。何以該班具有如此的吸引力?其中當然有以堅毅的自律,追求提升專業素養和擴展跨學科知能者。但後繼無力或抱持晉級加薪、廣植人脈、以及「清洗學歷」等功利初衷者,恐為數更多!至於白天已忙於公務和包裝形象,晚上還須盃觥交雜、「跑攤」不已的政治人物,所以汲汲於此,除基於國人對高學歷者的盲目崇拜外,或亦因修憲後的正、副總統和閣員等,多具有國內頂尖大學或國外名校的碩、博士學歷。

由於「碩專班」的入學條件重視工作經歷,使就讀者的學力未必達到攻讀研究所須的基本要求。在無暇也無力研讀教材,加上公私等事忙碌及往返路途奔波等干擾,上課遲到、早退、缺曠、進食、補眠、處理公私事務,乃至全然不知課堂所云,多屬常態。而作業缺繳、以網路資料「複製貼上」或請他人代筆,亦頻繁出現。欲其產出符合學術倫理的學位論文,實屬不易。

於是,出現指導教授或為就讀者設想可行的研究題目、確定適切的論文架構、提供參照的文獻內容、以及自行或要求助理修改到「類操刀」;或以善盡叮嚀責任後,一字不改的「尊重原創」;或推測其可能找人代寫,而反覆要求「要知道自己寫了什麼」等方式,因應差異極大的個別需求。亦因此,更須結合三五好友,相互支援的協助其「通過」論文口試,從而皆大歡喜的為其戴上碩士方帽。

「難道大學教師都不把關嗎?」,好個大哉問。可惜答案卻是「予豈好騙哉,予不得已也!」

大學淪為「詐騙集團」的原委

自民國83年民間教改團體呼籲「廣設大學」,經教改會形成建議,至教育部於85年採行鼓勵私人興辦和增加聯招錄取名額等具體措施,建構起「不增加投資,而迅速擴增高教人口」的「三條國道」政策:鼓勵大學生進入研究所深造、技職教育提升至研究等級、以及開放進修教育後,「點子部長」輕易地將「教改舵手」的「美名」緊握在手中。

即便民國89年大學的學齡人口已經開始減少,顯見於錄取率雖持續提昇,新生人數卻不斷下降。但在陳水扁總統「一縣一大學」的政見下,先後上任的教育部長們,仍競相角逐「教改先鋒」而不斷核准大專校院升格,亦使大學只能增設研究所以維持生源。因而造就至110年底,29.1%和8.00%國人分別具備大學和研究所的學歷;尤其25-29歲的族群,更分別高達65.06%和12.39%的「偉業」。

但在栽培「放眼多見大學生」和「信手可尋博碩士」的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在GDP的占比,卻長期維持在0.7%至0.9%,既不及對中小學教育的投資,更落後於OECD國家平均的近1.1%。激增的大學在搶食有限地高教經費而難有所得之下,只能無所不用其極的開源節流。

節流的結果,可以居高不下的大學生師比為代表。如110學年為21.9,不僅高於國民中小學的9.6和12.1,亦反較教改前84學年的18.71為高,更比OECD國家的平均15.1高了許多。而為開源,則使「大學校長個個都是募款王」,必須使盡渾身解數的「謀利」。如為收得場地開放費,暫停或限制教學使用;廣收學分費,鼓勵學生盡量填滿課表而不計其學習負擔和成果;尤其幾近「販賣學位」的廣開各種「碩專班」。直以學生為「金雞母」,視確保在校學生數為校務經營之首!

至於教育部長年將企業界慣用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據為大學評鑑和各種競爭型獎助計畫的唯一判準,就更嚴重地激化了大學的騙行。如以學生的錄取、註冊、流失、畢業及就業率等,決定大學/系(所)學生名額或存廢,在當前頂尖大學的部分碩、博士班,也面臨無人報名的窘境下,自然導致「為求有學生入學」,明知報考者既無法撰寫基本的研究計畫,也不具基礎的英文閱讀能力,甚至連中文表達亦難以完整流暢,仍「咬牙」錄取並竭力邀請就讀。而註冊後,為保證學生「不流失」的「順利畢業」,「師生交相騙的授予學位」便是日常。

可見大學所以成為「詐騙集團」,近30年的「廣設大學」頗具其「功」。若加深究,則見國人「上大學有好前途」、執政者「討好國人有選票」、主事者「成就數字有事功」及就學者「快樂學習有學歷」等均有其責。「貪」之危害,果然了得!其中尤以訂定「急遽地廉價且民粹式」的擴張原則,以邀教改之名並竊教改之功者,最是欺人!

殷鑑斑斑,際此少子化嚴重的時刻,正是協助大學回歸其本質的大好時機。但望具政策制定和執行之權責者,能為所當為,是所至盼!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