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清零防疫結束了 中國經濟會好嗎?

2023-01-22 12:00

? 人氣

中國在2021年曾實現了好幾年不見的超過8%的經濟成長率,憑借創下歷史新高的出口順差,更是鞏固了作為全球商品供應基地的世界工廠地位。許多評論人士一度感嘆「原來中國才是新冠疫情的贏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曾在中國工作過十來年的經濟學教授朗哈默卻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他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中國政府的中長期目標其實是內需導向的經濟發展,也就是不再依賴出口市場。在疫情早期,中國成為第一個恢復生產的地方,也就是說再次成為了世界工廠,但這並非是中國政府所希望見到的。」

朗哈默教授指出,2020年、2021年中國經濟只是成為了一時的受益者,而且這種單純靠出口貿易的獲益方式與中國當局的長期經濟轉型目標不相符。而且,主要由出口貿易拉動的2020年、2021年中國經濟復蘇,還有美元強勁升值等許多其他偶然因素的推動。

如今的局面和2020/2021年有著顯著不同:外國工廠早已恢復生產,中國工廠一枝獨秀的局面幾乎不可能再現,2023年中國經濟的復蘇難度也將顯著提高。經濟學教授朗哈默說:「而且我們既面臨短期問題,也有長期問題。我們必須區分短期的波動和長期的趨勢。從短期而言,中國經濟與全球的通貨膨脹密切相關,後者本身又是和疫情相關的。中國現在的防疫政策可以說是急停急走,這會導致市場上出現不確定性。而從中長期看,收入不平等、財富分配不平等問題也困擾中國經濟。 」

中國經濟正面臨比疫情更嚴重的問題

除了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中國經濟面臨的其他內部不利因素還包括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消失;房地產遭遇危機,政府是否救市面臨兩難;持續了多年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依然面臨重重阻力等。在朗哈默教授看來,內部問題對中國經濟成長的拖累要大於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不過,疫情也許並非眼下阻礙中國經濟成長的最大外因。誠然,肆意地封城、突如其來地放開都在快速消解全球商界人士對中國經濟的信任度,跨國企業很有可能會因此考慮將生產基地或者供貨商轉移到中國境外,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將有所下滑。

但是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馬特斯認為,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造成更大影響的,其實是地緣政治因素。他對德國之聲解釋說:「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都在考慮降低對中國依賴性,部分是因為大家擔心中國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武力攻打台灣,從而釀成地緣政治沖突。大約一半的德國企業都在問卷調查中表示,感到自己過於依賴從中國進口,並且有意降低這一依賴度。」

馬特斯指出,地緣政治環境惡化、疫情以及防疫政策的衝擊、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很不幸都在幾乎同一時刻爆發,這讓中國經濟復蘇蒙上了一層陰影:「很難說內部結構問題或者外部地緣政治因素哪個更加糟糕。兩個因素幾乎同時浮現。我正懷疑,中國政府從嚴格清零急劇轉向到完全放開,是不是為了遮蓋拖累中國經濟的其他眾多不利因素。 」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