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麗專文:從MIT到中國製造─臺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

2023-01-16 07:00

? 人氣

有些製造業的群聚體系是階層架構的「中央──衛星」體系。在這類群聚體系中,會有一家領頭企業協調製程,打點與顧客的關係,安排配送體系內部無法自行生產的零組件,至於隸屬於體系的「跟班」企業則執行各自的生產任務。有些群聚體系則以水平方式組織,由中小企業網絡針對特定製程進行協作。兩種群聚體系的供應鏈中,都有幾間因為各種因素而留在臺灣的企業。據估計,臺灣在一九九○年代對中國的出口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可能多達三分之二)是銷往臺商企業。以iPhone為例,雖然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字樣,但手機帶來的價值裡,中國本地組織廠貢獻不到四%。來自臺灣與其他地方的零組件,對於價值的貢獻遠高於此。臺商企業也很仰賴在臺灣的事業夥伴提供商業服務與研發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群聚模式有幾個大優點,其中之一就是使企業可以高度專業化,進而提升品質、可靠度與成品配送速度。企業對於各自任務的專精程度,讓它們有能力迅速根據產品設計變更做出調整。它們採用一種俗稱「兩頭在外」的生產模式:把從國外進口到中國的原物料與零組件組裝為成品,然後再出口到國外市場。由於隸屬群聚體系的企業所生產的零組件,會刻意做到能與體系內部其他企業(以及各地企業)所生產的零組件相互批配,最後的成品等於是模組化的成果,裡面的部件都是可以替換的,有利不斷創新,客製化也很容易。以高科技領域來說,我們不妨想像以下的畫面:星期六夜裡,在芝加哥的一間星巴克,買家用店裡的免費Wi-Fi下單客製一臺個人電腦。美國的品牌業者在星期日將訂單轉給臺灣供應商。日本、韓國、臺灣與中國製造的零組件在中國南方的廠房裡組裝成型,星期五之前就出貨前往芝加哥。這種「九八三生產流程」真是神乎奇技:九八%的零組件在三天內集於一處組裝,成品不到一週便能出貨。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速度,是因為製造業群聚體系對於製程掌控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早在往中國發展之前,臺灣人已是採取群聚製造業模式,但沒想到這種產業組織方式竟與中國的商業環境一拍即合。許多產業的群聚體系從臺灣一整個遷往中國。一旦在中國安頓下來,這些群聚體系就變得愈來愈緊密,愈來愈排外,社會學家陳明吉因此戲稱它們為「空中堡壘」。陳明吉這個比喻實在很有畫面,引人聯想到一種自給自足、不假外求的結構,而且固若金湯、難以滲透,跟所在地的社群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這個形容真是貼切。

供應鏈網絡遷往中國,對於顧客的影響意外地微乎其微。所有權與管理方式並沒有改變;供應鏈的組成也幾乎不受影響。臺商仍經常舉辦貿易展,數量眾多的攤位展示著從塑膠射出成型到電子組裝等製造服務,供跨國公司買家參觀瀏覽。臺商企業的顧客群也沒什麼改變,而且至少在一開始時,這些臺企所販售的產品維持著大致一樣的水準。臺灣製造商把降低的部分成本反映在價格上,這無疑讓顧客相當滿意。價格雖然降低,但在中國發展的臺灣製造業者也看著利潤不斷增加。臺灣經濟的一整個領域就此回春。

《從MIT到中國製造:臺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立體書封(春山出版)
《從MIT到中國製造:臺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立體書封(春山出版)

*作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美國政府東亞安全事務顧問,著名臺海問題專家,北卡羅萊納州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學榮譽教授,哈佛大學政府學博士。曾為國立政治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訪問學者,進行臺灣研究長達四十年,已出版兩本關於臺灣政治及兩岸關係的學術專書和多篇論文。其普及著作《臺灣為什麼重要?》(Why Taiwan Matters: Small Island, Global Powerhouse),文字深入淺出,備受讀者讚譽。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從MIT到中國製造:臺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春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