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拚經濟的秘方「GDP主義」,2023年靠它就夠了嗎?

2022-12-27 12:00

? 人氣

按理說,對官員的政績考核不再看重GDP,本是好事,但如果出於集權的政治需要而非社會更好發展的內在需求,GDP主義退場的結果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官員的集體躺平,不想幹、不願幹也不敢幹,因為誰都不知道會觸犯哪根政治律條,不如不作為。然而,不要GDP主義不等於完全可以拋棄經濟增長,畢竟中國還不是一個很富裕的國家,絕對貧困的人口總數還是相當大的。其實即使發達國家,也不是可以不重視經濟的。習當然亦清楚這點,按他的想法,是犧牲一定的速度把經濟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治介入抑制經濟

可當經濟被導入政治因素後,速度被犧牲掉了,但換不來高質量發展。因為經濟有其自身規律,它雖然少不了國家產業政策的幹預,特別在中國避免不了政府的行政沖動,可過於強烈的政府意志,尤其習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經濟,並且頻繁用行政手段去貫徹這種意志,搞國進民退,抑制資本,進行各種折騰,經濟的內在活力也就會被抑制和窒息。特別是過去三年,動態清零更是讓經濟處於休克狀態。

以房地產為例,為抑制高房價,政府用了很多政策工具打壓房地產,甚至直接用行政命令凍結市場交易,讓關聯各行業的房地產市場熄火,而政府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根本不足以彌補壓制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沖擊程度。到今年下半年,當局終於意識到這個後果的嚴峻性,試圖在信貸、債券、股權三個方面穩房市,可基本沒效果。前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8%,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3.3%,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6.6%,是所有行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房地產領域的投資佔國家全部投資的近1/3,房地產的蕭條也導致中國經濟提前進入寒冬。

地方已無防疫經費

房地產只是一個表征,經濟的困境已經並將繼續給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很可能是連防疫的錢都沒有,因為地方財政已經捉襟見肘,很多基層政府實際已經破產,這或許是當局這次突然放棄動態清零的真正原因。因為此時保證社會不出大的問題尤其是大規模抗議比維護領袖個人的面子來得重要。但是放開疫情只是挽救經濟的必要一步,要重振經濟,激活信心,關鍵還是讓官員像過去一樣去拼經濟,作為政府主導型的國家,若官員不帶頭作為,單靠民間的力量很難使經濟有大的起色。

這就不難理解,最近有多個官方學者和研究機構建議當局將明年的經濟增速設定在5%以上,以引導社會特別是官員將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實際就是要讓當局重新撿起GDP這根指揮棒。中國社科院原院長、曾做過國家統計局局長的謝伏瞻,前不久在社科院的明年經濟形勢預測發布會上,公開鼓吹GDP,用他的話說,增長目標是關鍵指標,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錨,是引導全社會預期的風向標,也是各地區、各部門對標的參照物。通過制定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來穩定社會的心理預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