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展望》三位專家預測:中國未來一年是否犯台?經濟、疫情、示威如何發展?

2022-12-25 09:10

? 人氣

2022年12月6日上午,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的悼念大會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親自主持(AP)

2022年12月6日上午,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的悼念大會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親自主持(AP)

對中國來說,2022是重要的一年。習近平成為中共史上第一位3度連任的領導人──但這完全在意料之中。真正的意外發生在11月,中國全境爆發針對習近平「動態清零」政策的大規模抗議,為該國1989年天安門學運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北京首先鎮壓了異議,然後快速放開大部分封控措施,政策突如其來的大轉向,導致疫情迅速在該國蔓延,藥品不足、醫院爆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疫情和抗議活動的趨勢,明年中國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它的經濟成長已經放緩,有可能危及中共領導的正當性。習近平會改變路線嗎?考慮到中國對台灣的圖謀,明年北京的外交政策將如何調整?

美國權威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詢問了3名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該雜誌副編輯帕默(James Palmer)、曾在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出任副助理國務卿的謝淑麗(Susan L. Shirk),以及「外交關係協會」(CFR)國際政治經濟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預測北京當局2023年將如何管理中國經濟、新冠疫情、抗議活動、台灣議題,以及美中關係將如何發展。

2022年12月6日,習近平對江澤民過世發表談話。(美聯社)
2022年12月6日,習近平對江澤民過世發表談話。(美聯社)

明年攻擊台灣的可能性?

被問及如何評估中國2023年試圖攻擊台灣的可能性,帕默回道,中國官員將忙於應付經濟和疫情危機,不會有多餘精力圖謀犯台,「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中共是否相信台灣在野黨(國民黨)會按照中國的意志行動。」

他解釋,目前台海還能維持和平的其中一個因素,是中國相信最終可以通過政治與脅迫手段,來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儘管基於台灣公眾強烈反對,這其實是不太可能實現的設想。另一方面,國民黨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重新掌權,中國人可能正在估計國民黨能為「統一」做出多少貢獻,以及國民黨能親中到什麼程度。

他指出,國民黨的立場雖然比現任民進黨政府更親中,但國民黨人也顯然不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認為北京有可能自欺欺人地認為,它還是能通過政治途徑實現統一,而這種假設將有助於延遲台海發生任何形式的衝突。」

2022年8月28日,美軍飛彈巡洋艦「昌塞勒斯維號」(Chancellorsville)正在台海巡弋。(美聯社)
2022年8月28日,美軍飛彈巡洋艦「昌塞勒斯維號」(Chancellorsville)正在台海巡弋。(美聯社)

新冠疫情大爆發,但不接收西方疫苗

帕默表示,目前中國疫情非常糟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躲不掉病毒的感染。儘管官方聲稱病例數一直在下降,但事實上疫情正在極速傳播,如果確診數值準確的話,理應每天都會增加一倍。謝淑麗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看看中國當局是仍注重意識形態,還是願意多為老年人設想。

美國國務院20日表示,願與中國分享新冠疫苗,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指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疫情獲得控制不只對國內人力與經濟成本至關重要,也攸關國際社會的持續經濟復甦。但是中國外交部回應稱,中方目前疫苗加強針的接種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藥品和檢測試劑總體可以滿足需求。

中國滅活疫苗雖已證明可以預防重症和死亡,但研究表明,與mRNA疫苗相比,滅活疫苗的保護效力較低,而北京尚未自製或批准任何mRNA疫苗進口。

2022年12月,中國新冠疫情大爆發,上海(AP)
2022年12月,中國新冠疫情大爆發(AP)

謝淑麗認為,美方已經盡量低調表達願意提供疫苗援助了,美方希望習近平有可能接受,所以並不想讓他感到丟臉,而且即使官方不提供民眾接種更有效的mRNA疫苗,仍有許多中產階級正蜂擁前往澳門施打西方疫苗。「習近平的民族主義和仇外心理正在傷害中國人民的福祉,」她感慨道,「與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相比,這仍然是一個悲劇。」

突然放寬是為救經濟還是抗議?

各國制定新冠政策時,通常會做好風險評估,也會檢視公民的風險偏好,例如人們是否願意放棄自由換取健康。劉宗媛表示,自11月末「白紙革命」點燃星星之火,中國領導層可能重新調整了對本國人民風險偏好的看法,但抗議應該只是部分原因,實現動態清零的高昂代價也該被考慮進去。

世界銀行在20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大幅下調對中國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的預期,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下修為2.7%,明年則下修至4.3%。而北京原先設立的今年經濟成長目標5.5%左右。

劉宗媛指出:「這基本上意味著清零政策的機會成本約為中國GDP的2%,也就是約6800億美元(約新台幣20兆8900億元),遠大於瑞典或比利時的經濟規模。機會成本過於龐大,中國人民也直接感受到經濟成長的損失,這在整個決策過程發揮了影響,使政治局成員意識到經濟復甦的必要和緊迫性。」

北京一家餐館的壁畫描繪了進入餐廳前的健康檢查。本周,中國放鬆了許多疫情防控措施。(AP)
北京一家餐館的壁畫描繪了進入餐廳前的健康檢查。本周,中國放鬆了許多疫情防控措施。(AP)

還會再爆發反政府示威嗎?

中國領導層長期以帶領經濟快速成長來換取統治的正當性,如今當局放寬封控措施,公眾是否對中共感到滿意,還是繼續質疑習近平權威?謝淑麗指出:「看到中國出現針對中央政府的抗議活動,讓我感到非常驚訝,這是自1989年以來從未見過的事情。我們過去雖然也看過中國很多抗議活動,但規模都很小,而且問題大多是地方性質的,我想習近平也對此很驚訝。」

她說,但是考慮到中共當局對抗議者的鎮壓程度,以及活動人士將受到的懲罰,現在年輕人或農民工要再找到走上街頭的理由是很難的,因為他們已經實現了「白紙革命」的主要目標,「我對明年的預測是不會有更多抗議活動發生。」

帕默則表示,雖然中國人對個人自由倒退感到沮喪,但在高風險又沒有明確誘因的情況下,很難促使人們自發走上街頭。他預測,如果中國再次發生大規模抗議,那麼新冠疫情可能又會是導火線──如果老人快要死了,大型醫院爆滿,人們可能會感到非常憤怒,群起抗議政府沒準備好就貿然開放,並質疑政府疫情防控的可信度。

2022年11月30日,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中國領事館外出現聲援「白紙革命」的抗議人潮,習近平的照片被人們踩在腳下。(美聯社)
2022年11月30日,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中國領事館外出現聲援「白紙革命」的抗議人潮,習近平的照片被人們踩在腳下。(美聯社)

美國圍堵政策發威,中國經濟狀況如何?

美國與中國的科技交鋒越演越烈,拜登政府正聯合盟友影響力,擴大技術脫鉤範圍,拖慢北京當局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速度。根據白宮10月宣布的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新規,除非獲得美國政府許可,否則企業必須停止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也不得提供運用美國技術、在他國製造的晶片。

這些措施旨在斷供有助於中國發展半導體、人工智慧和超級計算機的關鍵軟體、晶片和機械,也可能使中國一些半導體研發製造企業被迫完成技術上的自給自足。帕默指出,很多中國企業都在抱怨這回事,華府內部也有大量遊說活動,試圖扭轉其中一些做法。

帕默直言,華府內部人士正在尋求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方法,美國對中國擴張的野心反應這麼大,可能非常危險,「中國正在從一個8%成長的經濟體,轉變為只有3%或4%成長的經濟體,這將帶來很多地緣政治和政治問題。」

半導體、晶片(圖/Pixabay)
半導體、晶片(圖/Pixabay)

謝淑麗也認為美國反應過度了。她預測,中國的處境將更加艱難,華府政策不太可能轉變,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其他國家是否加入美國的行列。她解釋:「我相信,如果政策制定更加謹慎,美國將更能讓其他國家按照它的想法行事。然而美國現在顯然是想削弱中國自身的發展,這麼做必將引起中國人強烈的反美情緒,也會使其他國家不願跟隨美國走得那麼遠。」

劉宗媛則指出,中國房地產發展堪憂。首先,房地產投資和交易量方面有所下降;其次,中國耕地持續減少,而習近平從年初開始就一直強調糧食安全,眾所周知,耕地面積的減少就是可能損害糧食自給自足的主要風險因素。而在產業政策方面,她建議可多注意哪些行業將獲得最多的政府支持。她預測,可能推動中國經濟復甦的關鍵產業是:基礎設施、高端製造業以及再生能源。

中國恆大已經警告稱,如果不能解決流動性問題,可能出現貸款違約。(美聯社)
中國房地產是經濟隱患。(美聯社)

未來一年美中關係預測

謝淑麗認為,由於習近平開始邁出國門,先前因為新冠疫情而中止的傳統外交方式可能會回歸,美中或將恢復一些友好的會晤交流。她表示,拜登(Joe Biden)和習近平已在峇里島會面過,兩人有各自需要保持外交渠道運轉的理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即將訪問中國;如果雙方能表明,願意作出部分妥協以穩定美中關係,那麼外交上的成績將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國內威望。

劉宗媛則說,未來一年美中關係在不同層面的發展可能有好有壞。好的方面,先是金融市場的整合正在向前邁進,例如美國監管機構終於能夠全面檢查中國公司的審計資料,美國證券交易所200多家中國公司退市的風險將大幅降低;其次,美中有機會就氣候變遷和糧食安全領域繼續開展對話。而壞的方面是,美中可能走向全面脫鉤,尤其在技術方面,儼然是一場新冷戰。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美聯社)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