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13分鐘!他原本能夠改變歷史 希特勒卻逃過一劫

2015-04-15 10:10

? 人氣

1939年,希特勒幸運躲過炸彈暗殺。(取自維基百科)

1939年,希特勒幸運躲過炸彈暗殺。(取自維基百科)

當人們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只要改變一些小細節,就能撼動整個歷史進程。一部本月發表的電影《決命13分鐘》(Elser,暫譯)描述德國木匠埃爾賽(Georg Elser)刺殺希特勒失敗的真人真事,如果希特勒沒有提早13分鐘結束演講,這位納粹元首可能命喪炸彈攻擊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可能會提早好幾年結束,甚至,猶太人也不會遭到屠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希特勒提前離開 改變歷史的13分鐘

1939年11月8日,希特勒出席在慕尼黑舉辦的啤酒館政變年度紀念活動,當希特勒大肆嘲諷敵國、吹噓德國成功開啟一次戰爭時,在場納粹軍官與眾多貴賓無人察覺,就在演講台咫尺之處,有顆炸彈正滴答滴答的倒數著。

這個炸彈是埃爾賽在數周前安裝好的。一年多前,因為希特勒宣稱「戰爭是必經之途。」(war was unavoidable),讓埃爾賽下定決心暗殺這位狂人。

每年的啤酒館紀念活動,希特勒都在同一個時間開始演講。但這一次,為了趕回柏林參與戰事,希特勒提早離席。13分鐘後,炸彈引爆了,造成8人死亡,現場被炸得滿目瘡痍,演講台上方的天花板崩塌了。

希特勒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帶領德國投入二戰,並促成許多令人髮指的決策,例如屠殺猶太人。當時的納粹媒體形容這13分鐘之差「奇蹟似地救了元首」。

若希特勒真的死於1939年的這起暗殺,納粹政權並不會因此崩解,但歷史學家相信,二戰一定會提早結束,猶太人甚至不會遭到屠殺。

精心策畫 一人獨立完成的暗殺行動

埃爾賽在炸彈引爆前就離開現場,在企圖逃往瑞士邊界時遭蓋世太保逮捕,罪證就在他的口袋裡。埃爾賽的筆錄副本在1960年代曝光,他的供詞嚇壞了蓋世太保(Gestapo,納粹秘密警察)。

埃爾賽的家鄉位於施瓦本(Swabia),他在一個軍備工廠工作,從那時就開始測試炸彈。後來,他轉往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Bürgerbräukeller)工作,也正是啤酒館政變的所在地,每年舉辦紀念活動。埃爾賽的木工技術日益精進,他開始留在啤酒館吃晚餐,接近打烊時便找個地方躲起來,利用半夜趕工,把演講台旁邊的柱子挖空,留下空間安放炸彈。

一切都經過精心安排,埃爾賽告訴蓋世太保:「不管多小的聲音,在空蕩蕩的啤酒館都會顯得特別大聲。」啤酒館的馬桶每10分鐘自動沖水,為了掩蓋噪音,埃爾賽總是等到水聲響起才開始敲敲打打,並將木屑清理乾淨,帶到別處丟棄,就這樣過了30多個夜晚,才終於裝好炸彈。

蓋世太保認為,埃爾賽一定與某個大型組織(例如英國特務)有所牽連。但就如希特勒的傳記作者克肖(Ian Kershaw)所言:「真相沒有那麼複雜,卻更讓人震驚。」埃爾賽是個「普通的德國人、藍領階級」,在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獨自策畫這起暗殺行動。

「對正義有著深刻見解」 生前備受爭議

這關鍵的13分鐘提供了一個新的電影題材,由德國名導西斯貝格(Oliver Hirschbiegel)執導,他的著名作品有《帝國毀滅》(Downfall)《黛安娜》(Diana)

歷史學家豪斯(Roger Moorhouse)形容,埃爾賽「對正義有著深刻見解」,關心著第三帝國的藍領階級所面對的問題。

和電影中描述的一樣,納粹政權上台後,埃爾賽開始在小地方展現他對這個政權的輕蔑,例如拒絕收聽希特勒在廣播裡的演講。到了1930年代末,納粹開始吞併奧地利與部分捷克地區,埃爾賽開始擔心希特勒會把矛頭指向更多國家。埃爾賽明白,他的炸彈會導致許多人喪生,但他表示:「希望我的行動能阻止更多流血衝突。」

幾十年來,埃爾賽一直是個神祕又備受爭議的人物,他被逮捕之後,一直被關在集中營內,1945年4月9日遭到處決,今年適逢埃塞爾逝世70周年。埃塞爾在集中營的日子讓更多人起疑,他到底為誰賣命?他在死前是否成了納粹的走狗?他失敗的暗殺行動是用來提高希特勒的人氣?埃爾賽的家人在他被捕之後,被同鄉人排擠數十年,部分德國人藉由類似方法面對「沒有挺身反抗納粹」的內疚感。

「任何做出反納粹行為的人,都會被視為叛徒。不只在納粹德國時是這樣,在戰後德國也是。」埃爾賽傳記的共同作者、德國抵抗紀念中心(German Resistance Memorial Centre)的館長圖赫爾表示(Johannes Tuchel)。

小人物的反抗 讓整個世界反思

和埃爾賽相比,較為著名的暗殺希特勒行動是1944年由史陶芬貝格(Claus Schenk von Stauffenberg)上校策畫的政變,之後也改編成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

2014年,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表示,埃爾賽是一位反納粹的英雄,「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抵抗,試著阻止戰爭發生。」

圖赫爾希望,透過《決命13分鐘》,能讓更多人好好了解埃爾賽的故事。但他也強調,不希望埃爾賽被視為偉大的民族英雄,「我希望他所代表的是,在德國的黑暗時期,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是納粹份子。」許多有關納粹主義的研究,都著重在普通的德國人如何因此變得喪心病狂。但像埃爾賽這樣的人,提醒了世人,二戰時有許多德國人的所作所為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差點成功暗殺希特勒,而這個人甚至不是武裝份子或政治菁英,這對當時的德國社會來說,意味著什麼?

「他們知道必須做點什麼反抗希特勒,但他們沒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