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地能儲存的碳,是森林的1.6倍!何壽川:想要淨零碳排,農業是關鍵

2022-10-14 10:40

? 人氣

處理回收水過程中,需要經過厭氧程序排除有機物,經過處理後,可產生純度81%的沼氣,可做為能源使用,形成另一個再生能源循環。最後,永豐餘也參與造林工作,抵銷砍樹所流失的碳元素,將其回歸到大自然,形成碳的循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永豐餘全循環經濟(圖/永豐餘)
永豐餘全循環經濟示意圖(圖/永豐餘)

用「醣」取代塑膠,是達成淨零碳排的重要手段

但何壽川表示,自從燃油車普及後,石化工業也蓬勃發展了100年。塑膠是石化工業的副產物,具有成本低、耐久性高等優勢而被廣泛使用,卻無法被生物分解,形成塑膠微粒等汙染問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醣類是人類的主流材料,除了木材,醋酸纖維素也被廣泛使用,功用類似於今日的塑膠。何壽川感慨,因為石化產業的興盛,讓醣經濟失落了100年,也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然而醣具有循環再生的優點,能被生物分解,進入環境循環,因此「醣代塑」的發展,用醣類取代塑膠,是達成淨零碳排的重要手段。

而農業是醣經濟的發展關鍵。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固碳的第一步,而醣類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不僅能提供糧食,也能做為材料,讓碳進入產業循環。植物凋亡後,碳就以有機質的形式存在土壤內,裡面的腐植質可以固碳,成為碳匯。

在2015年的COP 21大會上,專家共同發表「4 per 1,000」倡議,目標是每年將全球土壤有機質儲量增加0.4%。全球土壤含碳量為2,400兆噸,而每年全球化石燃料的總排碳量為8.9兆噸,相當於土壤含碳量的0.4%,若農業土壤碳儲量每年能增加0.4%,就能抵銷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同時也能提升土壤肥沃度,助於農業發展。而今年的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也提到,台灣農、竹、林地具備6,300萬噸的碳匯潛力,相當於淨零排碳規劃中的碳匯數值;其中農地碳匯為3,750萬噸,占比逼近60%。因此何壽川肯定,農業是最根本的資產,重新定義和建構新農業,讓副產品能循環利用,就有機會達到2050淨零碳排。

20221005-專訪永豐餘創辦人、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柯承惠攝)
永豐餘深耕農業與醣科學,期望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柯承惠攝)

期盼台灣農業部會發揮減碳影響力

台灣農地若增加1%有機質,就可多儲存3,750萬噸的二氧化碳,而農委會調查後發現,全台土壤有機質大多介於1%到5%之間,但65%的農地不到2%。何壽川表示,永豐餘契作的土地有機質約在5.6%至5.8%之間,與其他農地形成對比。

雖然林地的碳匯較小,但台灣森林覆蓋率高達61%,因此也是淨零碳排的發展重點。雖然永豐餘也參與造林,目前擁有3.2萬公頃的人造林,但何壽川指出,日本森林覆蓋率64%,與台灣相當,但日本59%的森林產權為私有,台灣私有林地僅6.8%,其餘93.2%為國有,台灣政府的林地發展卻僅止於觀光,若要達到淨零碳排,政府得更積極開發材料等森林相關產業。

除了農、林業,永豐餘也投身新興材料科學,以醣材料為基礎,開發農地用紙、紙纖紗等應用。就連汽電共生產生的餘灰,永豐餘也研發將其轉作建材,何壽川笑道:「這些是沒有水泥的水泥」,因為其燒製完成後,強度甚至高於一般水泥材料。

最後,永豐餘近年積極投入能源領域,協助市府收集垃圾,轉換為再生燃料;也參與水廠ROT投標,期望開發汙泥的沼氣,將其轉為綠電。最後,何壽川指出,美國已將農業部長的地位提升到與能源部長同級,他們認清農業在淨零碳排中的關鍵地位。展望台灣,雖然農業產值占GDP不到2%,卻是淨零碳排的生力軍,而農業部會能否跟上國際趨勢,在能源領域也發揮影響力,產官學界正殷切期盼著。


責任編輯/周岐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郭家宏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