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讓古蹟更走進我們的生活

2022-09-21 05:30

? 人氣

每年9月第3個周末為全國古蹟日,效仿法國文化部1984年率先舉辦的「古蹟開放日」,藉由開放免費參觀古蹟景點,增進文化傳承與守護文化資產的理念。(圖/新北市府提供)

每年9月第3個周末為全國古蹟日,效仿法國文化部1984年率先舉辦的「古蹟開放日」,藉由開放免費參觀古蹟景點,增進文化傳承與守護文化資產的理念。(圖/新北市府提供)

為推廣古蹟活化與發展,每年9月的第3個周末被訂為「全國古蹟日」。若回顧古蹟的命運,以前人並不重視古蹟,而更注重經濟發展,但近年來因為文化保存議題受到重視,古蹟的存續也進入大眾的討論視野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雖然歷史不長,但仍舊有許多值得保存的古蹟與文物。依照文化資產保護法的定義,台灣古蹟的種類非常多,除了部分政府機關以外,還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廟宇,甚至是古墓等,都在古蹟的行列中,因此,古蹟實際上是環繞在我們的生活中,平時用以辦公或祈福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一個古蹟。

通常在全國古蹟日,政府機關都會推出部分古蹟與博物館的免費參觀,甚至包括寓教於樂的推廣活動,這些是否有達成效果仍須長期的努力與評估。不過卻有學者指出,國有文化資產有4成未開放參觀,若能將部分時間予以開放,或許也能使這些古蹟展現出更豐富的面貌。

古蹟代表著歷史、文化、藝術、人文等不同面向,有助於了解過去的社會脈絡,現今的文化氛圍與未來的社會脈動。以台北為例,若仔細了解五個城門的歷史,就能知道臺北城的保存與改建的過程,也可以理解在文化保存方面觀念的轉換,當城門從原有的樣式被改為北方宮殿式建築,也代表著執政者的改變,更是一種文化象徵。

以前台灣的古蹟最令人詬病的,恐怕該就是常常發生的火災吧,在維基百科中甚至有條目為「臺灣文化資產火災列表」,足見其重要性,長輩們也曾提到過某種說法,只要某個建築被指定爲古蹟,就很有可能會發生火災,當然這些事故背後除了古蹟的不動產價值利用受限於政府規範之外,也與被指定後所需負擔的相關責任有關,在保存古蹟的想法下,也不應苛責所有權人無法積極配合政府機關運作,因此這其中有非常多待討論的作法,例如如何與指定古蹟的所有權人溝通該建物的價值,並在經濟上做配套的補貼等。當然透過一年一次的全國古蹟日,也能檢視古蹟保存的運作狀況,是否能達到民眾與政府良好溝通與順暢進行的目標。

古蹟修復也是很深的一門學問,諸如取得、應用當時的建材,以及繁複的工序都是一個考驗。目前古蹟修復所面臨的困境,包括人才不足、技藝失傳,據報導,取得傳統匠師證照的人數正在逐年減少當中。同時,修復之前都需要詳細的考察才能達到盡善盡美,既能還原歷史,又能兼顧美觀,是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古蹟修復也受到文化資產保護法的規範,除了需要民眾與政府的合作之外,目前透過新的科技,例如3D列印或是建模科技,能夠更精準的修復古文物,或許能解決不足的人力與物力,但仍須努力才能達到活化古蹟的最終目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