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12次「老朋友」和94次「傀儡」

2015-03-28 10:40

? 人氣

2011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右)曾在北京與李光耀會面

2011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右)曾在北京與李光耀會面

在發往新加坡的唁電中,習近平將前總理李光耀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其實,這算不上是官方定調,因為至少從1980年開始,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就將這一稱呼送給了這位新加坡「國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我的統計(更多數據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5月),2013年之前《人民日報》曾經12次稱李光耀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我依據被稱呼次數計算的「老朋友」榜單上,李排名第15位,和贊比亞前總統卡翁達並列,領先於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10次)。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屢屢引發人們興趣的中國特色外交語彙,很好地體現了中共的修辭手法:將「人民」和「黨」之間畫上等號。說到底,這個標籤是以中共為中心的,它的判斷標凖說穿了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

誰才是「老朋友」?

1976年5月12日毛澤東會見李光耀由張玉鳳和護士長扶起來與其握手。

我將《人民日報》命名的六百餘位「老友」分為四個世代:記者斯諾和醫生馬海德是第一代老友的代表,他們在1949年之前來到中國,或是向世界介紹當時還很弱小的中共,或是在戰場救死扶傷。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登場的是第二批「老朋友」,在冷戰的國際局勢下,在國際舞台上能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更多成為判斷是否老友的標凖,因此這個時期的老朋友大多是社會主義陣營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比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

1972年中日建交和基辛格訪華,則標誌著另一批為國家友誼破冰的老友出現,他們有的是民間外交使者,有的則是政治人物。改革開放之後,第四批老友幫助中國逐步融入世界主流秩序,登上國際舞台。最典型的例子當屬為北京申奧幫忙不少的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

隨著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這四代老友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完全不同。但根本的「友誼」判定標凖始終不變:在某一具體的歷史階段有利於中共的利益。

曾經的「傀儡」

1955年8月2日,李光耀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在第4版的一組國際新聞裡,當時身份為人民行動黨立法議員的李光耀要求立即在新加坡實現完全的獨立。

看上去,在當時的反殖民獨立運動浪潮中,李光耀有望成為我所定義的「第二代老友」的一分子。但很快,他就亮明瞭在國際舞台上的陣營選擇:親西方。

1963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上第一次出現對李光耀的負面評價,語言極富戲劇性:「拉赫曼、拉扎克、薩頓和李光耀等人就是這樣從英國的褲襠裡鑽出來的。」這句話出自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艾地之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