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是水火無情─縱火者自以為家人對不起自己的被害者心態

2022-06-18 06:10

? 人氣

新竹發生次子縱火造成七名至親葬身火海的悲劇。(新竹市長林智堅臉書)

新竹發生次子縱火造成七名至親葬身火海的悲劇。(新竹市長林智堅臉書)

本月15日新竹市一家輪胎行遭二兒子縱火,造成包含四位稚齡孩童共八名至親葬身火窟的悲劇,不僅讓倖存家屬悲慟哀慟逾恒外,也留給了社會大眾震驚與心痛,更衝擊台灣家庭倫理與社會秩序。陳嫌就在一念之間,燒掉的不只是一條條極寶貴的生命,也隨著無情烈焰讓家人親情一瞬間化為灰燼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這兩天,警方調查犯案的動機從原本以為洗碗的爭執,到從鄰居和父親的嘴中感概說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隱約間透露出該名陳姓男子與家人之間似乎為錢和其他因素,存在衝突已久,這可能也道出社會多少表面和諧家庭與親情背後的無奈。還記得2016年除夕夜,桃園翁姓男子因出於對家人不滿,尤其怨懟著父母對子女不公平對待產生的恨意,趁親友圍爐而燒死包括父母在內的6位親人,也燒傷5人,最後因法官認為其行為已達人神共憤而為天理、國法所難容而判死,並於2020年執行槍決。審理過程以至刑前仍不見有悔恨之心,到底是什麼深仇大恨,需要致至親於死呢?

燒殺擄掠—縱火是至害

在暴力行為造成的損害中,燒殺擄掠等惡行一直受到最大關注,其中「燒」--縱火(目前獄中仍有2名待決縱火犯死囚)尤甚。單就近年,台灣便有好幾起因衝突和報復動機的社會重大縱火案件,造成甚至高達9人葬身火窟的不幸事件,可見相對於其他類型暴行,水火無情導致的災難相當巨大,更時常遠超過放火者所能想像,因此在犯罪實務中這類嫌犯對於其犯罪行為通常有更強烈避重就輕的否認意圖,最常見便聲稱只想嚇嚇對方。

家庭成員長久存在的衝突是犯罪遠因

不同於謀財或掩飾犯罪動機的縱火犯,出於報復手段者多少是有著人際衝突或社交能力問題,但也不至犯下如此大案啊!誠如美國FBI第一位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說道,如此慘絕人寰的犯罪,背後一定有什麼事發生。剖析新竹陳案與桃園翁案這兩件縱火案,首先,在遠因上,加害人與家人(主要衝突者與連帶受累者)之間可能長久存有金錢、生活及管教等關係衝突而埋下的引線,而非單純僅出於衝動,但近因便是一時因憤怒而點燃的情緒火苗。

再者,不同於其他傷害案件,甚至其他型態的縱火者於案發後便會急忙逃離現場,此兩案加害人則是頗從容犯案,且並沒有馬上離開案發現場,甚至新竹陳姓嫌犯還冷眼看著火苗吞房子與裡面的家人,直到警方趕到壓制。盡管過去精神領域研究指出,有些病態人格者對火感到著迷與興奮,但那多屬重複犯罪者,不同於此類單一重大行為,尤其出於對家庭成員的恨意,而是「想看」他們遭受折磨,因為這就是他們縱火的期待結果。

不是一句「反社會人格」就了得的—被害心態是主因

還有被害者心態(victim mentality)來看,加害人自認自己才是被害者的,因此更賦予其遭受所謂不公與挫折情緒,而合理及強化其報復反抗行為的正當性。每當重大犯罪發生,許多人可能會立即聯想到所謂「反社會人格」,就翁姓與本案犯罪者目前揭露的訊息來看,他們或可能有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自大和極度自我為中心。

但就犯罪心理原因探究與犯罪預防而言,真的不是一句缺乏自我中心且毫無同理心的「人格或精神障礙」這類大傘般臨床病態術語(umbrella term)似明非明解釋就了得的。我們應該回歸日常脈絡,要正視家庭關係的本質,才有機會看到問題的原因。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多年,但在台灣社會還是根深蒂固不想讓家醜張揚的文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道盡多少家庭不為人知的嚥氣心聲。此類縱火致親人死亡,是屬於廣義的「弒親」案件。

我們需要審視家庭人際間動力關係,以及家族長久以來縈繞不去的所謂和諧觀,因時代變遷脫離傳統農業緊密互助的社會型態,走進科技化但也疏離的社會,是該好好思考親子教養中的權利和義務觀了。觀諸國外多是青少年縱火居多,我國犯罪特性多為成年和中年男性。若檢視近年弒親案件報導與判決書揭露,也時常見到同住共居親人不時上演的衝突劇碼,例如父母罵子不長進、只會在家啃老;兒子怨父母沒給夠錢,財產分配不公…),不管誰欠誰,到頭來還是因為「錢」在作祟!

「親子權利與義務」的界線模糊是主因

在筆者過去多年研究與入監會談許多弒親犯罪者發現,他們多非所謂的前科累累者,甚至平時還屬於寡言沉默、邊緣退縮者。因此,儘管精神疾患因素可能值得探討,但加害人暴行如縱火行為多只是表因,他們或因不想直接用武力(force)衝突,或甚至想用一把火毀了一切。然深究其原因還是在「親子權利與義務」的界線模糊,如前所說的雙方失望的劇碼,存在長輩過度呵護隱忍與子女錯誤期待父母應該無止盡般的扶助。當角色與責任出現不適當認同,伴隨而來可能就是負向的不滿情緒與攻擊動機。

最後,廣義來說我們都是這事件的受害者,但我們也錯失了機會介入阻止這憾事發生,畢竟我們都屬於社會的一份子。而此刻我們更不要忘了,倖存者家屬的心理健康與修復很需要親友與大家的陪伴,因為他們的痛是切身的。讓我們為家屬祈禱與給予最誠摯的關懷,並願社會不再有此類不幸悲劇發生!

*作者為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兼副教務長/註冊課務組組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