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來鴻:柯文哲公共住宅政策走出第一步

2015-03-13 09:50

? 人氣

柯文哲提出「五萬戶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政見,最近決定將聯開案所分回的570戶轉租為社會住宅,未料卻引發與住戶間的矛盾。

柯文哲提出「五萬戶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政見,最近決定將聯開案所分回的570戶轉租為社會住宅,未料卻引發與住戶間的矛盾。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有意將捷運聯合開發案中,台北市所分得的570戶,轉做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方式,而且規劃租金打八五折出租給年輕人,沒想到,原本的一番美意,卻引發了一場風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住戶反彈

主因在於已購買這些聯開宅的住戶跳出來反對,他們認為,當初購買房子時,正逢台灣房價急速飛漲時,且當時市府並沒有作為社會住宅的構想,現在要把他們的鄰居,變成社會住宅的租客,又以低於市場行情的租金來出租,將出現住戶良莠不齊、居住質量降低、影響該房價的後果。

人性是自私的,買房子時,誰都希望房價愈低愈好,買了房子之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資產增值。一位屋主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急得哭出來,她說:「好不容易買了房子,現在房價面臨下跌,還有貸款要付,怎麼辦?」另一位則是投資客,打算把房子租出去,台北市政府的構想公布後,一位來看過房子的房客立刻打電話給他,問:「租金要不要調降?」

社會岐視

針對住戶的反彈,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在臉書發文指「台北人瘋了嗎?」直言自己不了解「自私的台北人」的想法,他寫道:「怎麼會有可以負擔全額支付房價(他們應該自我欣慰),抗議暫時支付折扣房價的人(他們不應該自覺渺小),成為他們的鄰居!」雖然林後來為此舉表示歉意,但還是引起住戶高度不滿。

社會各界看待台北市政府與聯開案原住戶間的爭議,其實並不站在住戶這一邊;許多網友認為,人的品格不因「有房子」、「租房子」而產生差別,原住戶認為社會住宅租客水平較低的想法,充滿岐視;媒體開始比較其他國家社會住宅的比例,美、日、韓、香港、新加坡、德、荷蘭等國家,社會住宅比例從6%~34%不等,台北市、新北市的社會住宅卻不到1%,因此,最近有人開始提出「社會住宅,其實是先進國家的象徵」,希望藉此改變原來的觀念。

「社會住宅」在上一次的總統大選、雙北市長選舉中都成為話題,郝龍斌時代其實已經規劃要在十年內完成台北市住宅數量的5%,共4萬5千戶的社會住宅;談理念,大家都贊同,但是一到執行,卻問題重重,因為對於大多數的台灣民而言,「買房子」是天生就有的DNA,「租房子」是離家就學、工作,不得己的暫居之所,過去政府所推出的國民住宅,也是以購屋為主,因此台灣沒有社會住宅的經驗,對於社會住宅完全缺乏想像的圖像。

成敗關鍵

許多學者指出,社會住宅的成敗,其實是在「規劃與管理」。以荷蘭高達36%社會住宅為例,出租資格擴展到中產階級、新創公司、個人工作室,並非只限定經濟弱勢族群,而且社會住宅與一般私宅混合,房子不再狹小髒亂,蓋得明亮且富設計感;有些還規定租屋條件得包含小區服務,例如租屋的年輕人,需花時間對小區學童進行課業輔導,連如何把一般私宅的住戶,與社會住宅的租戶彼此間的融合,都考慮進去,規劃的不只是硬件,還包含軟件。

柯文哲請來曾任職於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多次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設計獎的建築師林洲民來擔任都發局長,顯然是對於選前承諾要「提供五萬戶社會住宅」的政見支票有強烈企圖心;許多人對林洲民充滿期待,希望他能打造出讓人眼睛一亮的台北市,但也憂心他藝術家性格的作風,無法周旋於方方面面,畢竟光有美麗的設計藍圖是不夠的,社會住宅、公辦都更,最後能否成功,關鍵還是在執行。

柯文哲提出五萬戶社會住宅的政見,現在的570戶,僅是數量的百分之一,即已出現爭議,但終究是跨出了第一步;如果失敗,台灣的住宅政策恐將又走回老路,如果成功,影響的將不是一地一樓,還將改變台灣人,世世代代對於「租屋」的迷思。

(責編:蕭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