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在場」11日發表得獎作品 第2季報名同步啟動

2022-06-07 21:37

? 人氣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在場」三等獎作品「煙硝散盡之後: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路上」。(攝影:陳映妤、Matters提供,)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在場」三等獎作品「煙硝散盡之後: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路上」。(攝影:陳映妤、Matters提供,)

為支持獨立寫作者,寫作平台「Matters」設立亞洲首個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在場」,向全球華文寫作者徵稿,每季獎金總額1萬7500美元(約新台幣51萬元)。第1季5件得獎作品將於11、12日以線上形式發表,第2季「在場」獎學金報名將於11日啟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場」獎學金每4至6個月徵集1次寫作計劃,由35位有豐富經驗的寫作者、編輯、出版人擔任評審,選出5名入選者,分獲2000美元(約新台幣5萬9000元)至7000美元(約新台幣20萬元)獎金,並獲得專業編輯全程協助完成作品,另設5至10名特別關注名單,提供部分編輯協助。

第1季獲獎作品目前已經完成,Matters將在11日至12日間,以「寫作作為一種在場行動」為主題,於ZOOM會議室線上舉行發布會,共有6場座談。

評審莊瑞琳:關於台灣的題材,總是充滿自由氣息

Matters說明,前5場由5位獲獎者以自身作品,與著名作家與學者對談,分別回應「在黑暗中看見彼此:流行文化裡的情感與創傷書寫」、「深掘與淺埋:個人生命敘事作為非虛構的一種」、「從人類學田野到寫字檯,故事能夠接住一切嗎?」、「愛、算法、機器人:數位時代的愛戀與寫作」、「遠方的戰爭與難民——為什麼我們依舊需要戰地報導?」以上5個主題。第6場則由「在場」發起人、媒體人、出版人共同討論,如何建立非虛構寫作的生態條件。

擔任評審的台灣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表示,能從第1季的寫作提案中,一窺不同社會、地域的核心焦慮與集體母題。關於台灣的題材,總是充滿著自由的氣息,且在追尋更細緻的敘事;香港則明顯處於後運動時代階段,儘管傷痕累累,卻仍有一定社會底蘊,令人感動;中國題材有種游擊姿態,在一些縫隙中小心翼翼找到能面對大敘事的可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