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當美中經濟雙雙受創,美中貿易戰的贏家到底是誰?

2022-05-25 11:06

? 人氣

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赴日參加四方安全會談。(美聯社)

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赴日參加四方安全會談。(美聯社)

中美兩國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打了一場堪稱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貿易戰,雙方提高了關稅,擾亂了市場,全球經濟面臨陷入衰退的威脅。自那時起,這場貿易戰就成為了兩國很多經濟研究和大量政治表態的主題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贏家是誰呢?探尋答案是出奇地複雜困難,而且對於那些試圖把關稅當作武器的人來說,這裏面也包含了重要的教訓。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經濟學家經常說,貿易戰沒有贏家,因為各方的成本都在上升。如果這個道理說得通,美國沒有贏就等於是輸了。美國發起了這場貿易戰,最終對中國銷往美國的四分之三的產品都徵收了高額關稅,以迫使中國改變經濟政策。

有很多證據都表明美國輸了貿易戰。在2018年5月的訪華之旅中,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高層官員向中方提出了要求:將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削減2,000億美元,結束對先進技術的補貼,停止向美國公司施壓要求其交出技術,並且中方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這份清單涉及範圍極廣,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中國問題專家、受到川普器重的Michael Pillsbury稱,換位思考的話,這就好比中國人飛到華盛頓,讓美國修改憲法。

為了施壓中國遵從要求,川普政府實施了四輪關稅加徵,把對中國輸美商品徵收的平均關稅從3.1%提高到21%。中國通過加徵類似關稅進行了反制。據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Pablo Fajgelbaum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Amit Khandelwal計算,這些關稅所涉商品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甚至高於20世紀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關稅(The Smoot-Hawley Tariff)。斯姆特-霍利關稅被指加劇了大蕭條。

中美雙方在2020年1月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相當於某種形式的貿易戰休戰。但這份協議幾乎保留了所有的關稅,因此自那以來美國對華施加的壓力仍然延續。

即便如此,情況也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貿易專家Chad Bown稱,中國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承諾兩年內額外購買價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最終只完成了目標的60%。至於美國抱怨的中國脅迫、技術竊取和其他不當行為,美國貿易代表關於中國貿易做法的報告明確指出毫無進展。今年早些時候,美國貿易代表使用了與2017年貿易戰爆發之前幾乎相同的措辭來描述中國的補貼(「對美國產業造成傷害」)、產能過剩(「全球這一問題的元兇」),以及施壓美企轉讓技術(「美國關切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顯然,他們(中國人)沒有改變,」前川普政府貿易談判代表、目前在艾金崗波律師事務所(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 LL)任職的Clete Willems說。「我們已經讓他們付出了更高的代價,但他們仍在嘗試同樣的政策」,不過他認為現在宣布誰是貿易戰贏家還為時過早。

在川普政府中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說,美國在一個重要得多的領域取得了勝利。萊特希澤當時是美中貿易戰中的美方操刀者。萊特希澤稱,這場貿易戰凸顯出,中國通過貿易致富,卻犧牲了美國工人的利益,此外中國政府依靠補貼、盜竊和對美國公司施壓來實現超越。「我的目標是讓人們相信中國是一個問題,對美國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萊特希澤說。「我認為我們讓人們相信了這一點。」

自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兩國之間的爭鬥讓雙方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了。川普政府指責中國掩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源頭,拜登(Joe Biden)政府在台灣和俄羅斯問題上與中國發生了衝突。中國領導人則指責美國虛偽、傲慢並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

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期的一項民意調查,82%的美國人現在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比例遠高於2018年的47%。蓋洛普(Gallup)去年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45%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美國的「頭號敵人」,是2018年相同調查所得比例的四倍。

在華盛頓,議員們爭相表現出對華強硬態度。拜登政府繼續執行川普政府時期的關稅等制裁措施,不過正在考慮調整一些關稅,並尋求在這場較量中爭取盟友支持。

萊特希澤還認為,關稅增加了中國公司的成本,阻礙了這些公司的發展,特別是再疊加美國對中國購買先進技術施加限制的影響下。萊特希澤表示,美方正開始擺脫中國公司在某些領域、尤其是技術領域的不公平優勢所帶來的困擾。

中美之間舊有的矛盾,再加上後來疫情致使中國工廠和港口關閉引發的供應問題,也促使美國公司把業務遷出中國,美國政府得以實現了另一項目標。據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公司(A.T. Kearney, Inc.)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有業務的製造業高管中,近八成要麼已將部分工作遷至美國,要麼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這樣做。

但有時關稅也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推動企業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擴張,向中國市場銷售產品。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將汽車關稅從15%上調至40%後,寶馬汽車(BMW AG)擴大了在中國的SUV生產,而不是從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出口這些汽車。寶馬汽車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試圖讓特定車型的製造能力與該車型的需求相匹配。」

但也有大量數據表明中國是這場貿易戰的輸家,因為中國受到的經濟打擊比美國更大,其中大部分證據是由中國經濟學家整理的。與美國相比,中國經濟成長更依賴貿易,所以中國更易受到關稅衝擊。川普的助手稱,時任總統川普考慮到了這一點,他說中國人將「先耗盡子彈」。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等一些中國知名高校的經濟學家表示,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中國企業對美出口下降,減少了招聘,削減了研發支出,創辦新公司的可能性也更小。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做過研究工作的復旦大學經濟學家周洋估計,總的來說,中國的GDP損失是美國的三倍。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經濟學家Davin Chor和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經濟學家李冰晶對中國夜間天空的衛星圖像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的官方統計數據可能會受到他們所謂的「操縱和審查」影響。受關稅影響的工業區亮度明顯低於未受影響的地區,表明前者經濟活動減少。他們估計,與未受影響的地區相比,受加徵關稅影響地區的人均收入下降了2.5%。

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何川、北京大學的徐銘梽和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Karsten Mau寫道:「總的來說,貿易戰對中國的企業和求職者產生了負面影響。」

不過,與美國類似的是,中國政界領導人認為,中美貿易戰給他們帶來了重要的政治紅利。了解中國領導層想法的官員表示,儘管當時美方只是略微降低了關稅,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同意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是因為習近平追求的是優先級更高的政策。

中國政府認為,這份協議會成為與美國較量的籌碼:如果美方逼得太緊,中國可以威脅撕毀這份貿易協議。2020年夏天,中國在香港強制實施了一項全面的國安法,而美國政府除了動動嘴皮子之外,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捍衛香港的自治權,中國領導人認為他們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曾在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時期擔任貿易代表的巴爾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也認為,中國在政治上取得了勝利。她表示,中國絲毫沒有改變自己的經濟模式,這相當於向習近平進一步證實,中國的經濟模式其實可以抵禦美國的挑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Bown舉例稱,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已恢復到中美貿易戰前的水平,儘管大部分出口增長集中在手機、筆記本電腦和玩具等沒有受到關稅打擊的產品上。

中國官員認為,總的來看,中美貿易戰對美國造成的傷害比對中國的傷害更大。這些官員指出,美方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關稅已加大美國通膨壓力。美國今年11月將舉行中期選舉,通膨現在對拜登政府構成了嚴重威脅。中國一位貿易高官表示,對華關稅是上屆美國政府遺留下來的毒瘤,本屆政府應該予以取消。

貿易戰也讓中國政府更加認為有必要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這是中方的一個長期目標。為此,中國加倍努力打造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而這種經濟模式是川普政府原本想要中方改變的。

為主導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國政府採取了更多的補貼措施,包括注資、提供貼息貸款和廉價土地。除了通常政府扶助的國有企業外,去年中國政府承諾在未來五年至少提供15億美元資金,以支持1,000多家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即「小巨人」初創企業。關於這項措施,中國去年發布了指導方針,對公立醫院和其他國有實體採購國產醫療設備和成像工具等科技商品的比例要求在25%至100%之間不等。

要判斷是中國還是美國在貿易戰中佔優勢,關鍵是要計算雙方得失的情況。但有些國家完全是受益者,這些國家開始向美國出口中國曾經銷售的商品。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史學家Douglas Irwin解釋稱:「只要我們對一個國家徵收關稅,那些能提供替代品的國家就會賣出更多商品。」

中美貿易戰中誰是贏家?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是越南。

據科爾尼公司的計算,2021年中國對美國的製成品出口額較2018年減少500億美元,因為關稅增加了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在此期間,未受這些美國關稅影響的越南對美製成品出口額增加了500億美元。從另一個角度看,科爾尼追蹤的包括中國在內的14個低成本亞洲國家2021年製成品出口額較2018年增加900億美元,其中大約一半的增量來自越南。

早在中美貿易戰之前,越南就已成為製造業中心。越南仿效其他以出口為主的亞洲國家,歡迎外商投資、改善基礎設施,並且因地理位置靠近中國和薪資水平較低等因素而受益。

越南出口最初取得成功是在服裝、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但現在也已成為電子產品製造業中心,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 INTC)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在越南大舉投資。經濟學家稱,美中貿易戰加速了這種轉變。

「越南佔據有利地位,可借危機尋求自身發展,」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駐香港的經濟學家Trinh Nguyen說。貿易戰就是這樣一個危機。

由於關稅措施加大了進口中國商品的成本,北卡羅來納州希科里家具製造商RHF Investments Inc.的首席執行官Alex Shuford將皮沙發訂單從中國轉到了越南。在最近一次亞洲考察中,他並未到訪中國,因為中國價格仍然太高,而且中國正在實施新一輪抗疫封控措施。他說:「要是在幾年前,我們第一站就會去中國。」

越南用新增的出口收入建設工業園區、港口和道路,並吸引電子等高薪產業。據市場數據公司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現在越南對美國出口中有46%是電氣機械,這一比例是貿易戰前的三倍。低價值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也有所增加,但增速要慢得多。

在此期間,美國與越南之間的貿易逆差也爆炸性地增至原來的近三倍,達到900億美元。在川普執政時期,這樣的逆差引起了萊特希澤的注意,他對越南的貿易行為發起了兩項可能導致徵收關稅的調查。

但拜登政府將越南視為可幫助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潛在盟友,於是終結了這兩項調查。美國現在尋求把越南拉進美方正在發起的泛亞貿易行動:這對於越南和美國是雙贏。

然而,這些變化並沒有讓中國被冷落在一旁。中國製造商也爭相在越南建立業務。科爾尼公司的合夥人Patrick Van den Bossche估計,在貿易戰期間,越南對美國的新增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中國人所有的工廠。自2017年以來,中國在越南的投資增加了一倍多,在2020年達到19億美元。

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002475.SZ, 簡稱﹕立訊精密)是蘋果公司(Apple Inc., AAPL)等一些美國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與其他眾多中國企業一樣,立訊精密把美國關稅作為其在越南擴張的原因。2019年,立訊精密宣布將在越南建造四個工廠。到目前為止,立訊精密已在越南投資了超過30億美元,並計劃最終將三分之一的生產轉移到越南。

立訊精密的本土生產基地位於中國南方城市深圳,深圳的財政稅收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科技公司,因此立訊精密的生產轉移趨勢引發了深圳官員的擔憂。深圳一位官員說,產能的轉移對深圳是個大問題。

這波貿易戰還出現了另一個出乎意料的情況,深圳現在更加註重國內的技術發展,以擺脫對美國供應商的依賴。深圳目前為企業家提供了優惠的稅收、資金和其他政策支持,與此同時還慷慨地向大學和其他機構撥款,鼓勵它們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前沿技術,這類補貼正是美國想要讓中國取消的。

達特茅斯學院的經濟學家Chor研究了中國夜間天空的衛星圖像,以尋找關於貿易戰影響的線索。他說,關於誰贏誰輸的辯論將繼續下去。他說:「我們在25年和50年後都還將討論這個問題。」

(本文作者Lingling Wei是《華爾街日報》記者,Bob Davis曾是《華爾街日報》記者。他們合著了2020年出版的《超級大國的對決:川普與習近平之間的鬥爭如何引發新冷戰》(Superpower Showdown: How the Battle Between Trump and Xi Threatens a New Cold War)。)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