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專家談台灣疫情: 「速戰速決」和「拉長疫情」各有利弊

2022-05-10 19:00

? 人氣

但事實上,地方與中央政府在防疫上的不同步,民眾也很有感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辜小姐便舉例,快篩顯示陽性後,她便去PCR檢測地點,填上個人居住資料後,系統反而是通報了她已經離開20年的戶籍地的衛生單位聯繫她。隔兩天後,她居住多年的台北市衛生局才與她聯繫。

之後,還有另一個中央防疫單位撥打「關心電話」詢問她的徵狀。辜小姐向BBC說:「我一個輕症個案,需要那麼多不同單位打電話來,然後負責隔離的單位依舊尚未聯繫我……一個簡單的工作,需要4個人做,而且彼此還沒有互相通知……其實,若不看清楚整個制度流程,大家就會覺得是基層公務員沒有效率,他們很無辜。」

辜小姐認為,醫療人力就浪費在這些繁複甚至不夠實用的系統當中。

在台灣疫苗施打率最低的台東,一位民眾Julie也告訴BBC中文,她認為有關台東的疫情一開始但都沒有透明化,「他們不公布自己內部有多少人確診,一開始公布有一級首長確診和一位議員確診,後來就沒下文了。這些案件好像都混在另一個鄉鎮的案中帶過,所以我們不知道台東市區這麼嚴重了,都以為是另個鄉鎮(成功鎮)。」

不過,辜小姐和Julie都說,她們對這波疫情,都沒有去年Delta疫情來襲時擔心,唯一憂慮的是老人或小孩的健康安全。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5月5日宣佈,輝瑞兒童疫苗預計5月12日抵台,第一批共77.76萬劑,最快約20日提供接種。

兩種路徑優缺點

王智弘向BBC分析,面對Omicron,台灣第一個方法就是讓確診數快速上升,之後也會快速下降,譬如美國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大概一兩個月的時間,確診數就會下來,但這樣會造成很多人病逝,因為醫療資源沒法跟上,特別是老人或慢性病患者情況會比較危殆,而且醫院的床數或藥可能不夠。

第二種方法就是把確診曲線拉平或延長。但這會讓疫情拖延時間較久,但也讓醫院有時間準備病床,呼吸器或藥物。但要拉平曲線,便需要緩解策略(mitigation),包含要求民眾減少活動,可能增加在家工作天數,避免群聚,捷運或大眾運輸管制也要考慮,室內用餐也要注意等。

王智弘建議,台灣現在需要趕緊把好好把所需要的東西,模擬出來:「新加坡很早就做model,所以模擬得很成功。他們一開始分流的時候就把需要醫療資源幾乎都準備好了。香港想走清零路線,結果沒辦法清零,根本沒辦法清零。台灣可能要花一點時間思考,現在怎樣做,可以減少死亡率。」他告訴BBC。

台灣疫苗政策諮詢委員、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在台媒「寶島聯播網」分析,參照各國疫情發展,確診高峰數從出現到下降約3至5個月不等,而台灣尚未到確診數頂峰。他呼籲全台醫療機構要未雨綢繆。李秉穎又說,參考H1N1流感的經驗,第一次大流行後3年,感染高峰期還是出現,只是峰波一次比一次減弱,他個人評估新冠肺炎會有5到6個高峰波段,再慢慢減弱:「隨著大部分人有免疫力後,感染的人數會逐漸減少,但只要有流行,還是會造成可觀的重症跟死亡人數。」

加州柏克萊大學呂淳祺教授則分析,根據台灣指揮中心數據,截至5月4日,台灣的Covid-19病床,不到一半 (43.7%) 被使用,且多數確診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居家護理。他觀察台灣的醫院正在採取明智的分層護理方法維持醫院病床量:「只要台灣民眾和政府不驚慌,並繼續採取科學方法來應對預計未來 2-3 周內達到頂峰的新冠疫情,我認為台灣沒有必要封城。」他告訴BBC。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