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中立」真能讓普京甘心撤軍嗎?關於俄烏和談與烏克蘭中立的四個Q&A

2022-03-30 18:08

? 人氣

2022年3月28日,在基輔郊區防止俄軍入侵的烏克蘭士兵。(美聯社)

2022年3月28日,在基輔郊區防止俄軍入侵的烏克蘭士兵。(美聯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滿五個星期,許多觀察家都認為「現在還看不到戰爭的盡頭」,不過持續推進的停火談判已摸索出和平的可能條件。普京下令執行「特別軍事行動」時曾主張烏克蘭應該「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不過雙方在打了一個多月之後,似乎都同意「烏克蘭中立」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俄軍甚至願意大幅減緩對基輔方向的攻勢,「藉以增加互信、創造談判的必要條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解釋性媒體VOX指出,俄羅斯原本對於烏克蘭的目標其實更為「遠大」。但在烏克蘭軍民英勇抵抗超過一個月之後,克里姆林宮不得不改弦更張,「讓烏克蘭成為俄國與西方的中立橋樑」再次被擺上了普京的解決方案清單。VOX認為,雖然烏克蘭的談判代表也願意討論頓巴斯與克里米亞的地位,不過和平協議的關鍵還是在於「烏克蘭中立」,烏方則藉此交換俄羅斯提供的「安全保證」,克里姆林宮的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也說,為了達成「烏克蘭中立」或許可以達成「某種妥協」。

曾經「中立」的烏克蘭

在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院任教的帕斯卡‧路塔(Pascal Lottaz)認為,「中立」可能是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美國與北約在內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唯一選項,不過「中立」的細節顯然才是重點。其實烏克蘭當年被趕下台的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曾在2010年簽署《對內和對外政策原則法》,確立了烏克蘭的不結盟立場。但隨著亞努科維奇遭到罷黜,克里米亞與頓巴斯又遭俄羅斯併吞與入侵,烏克蘭國會便在2014年以壓倒性多數放棄了不結盟條款,甚至將「加入北約」寫入憲法,表明「脫俄入歐」的決心。

2022年3月24日,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舉行反戰示威,參與者拉開一面超大烏克蘭國旗表示聲援。(美聯社)
2022年3月24日,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舉行反戰示威,參與者拉開一面超大烏克蘭國旗表示聲援。(美聯社)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俄國極力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普京甚至將其視為動武紅線,然後就是今年2月24日的突然入侵。VOX認為,普京在開戰前的怒氣,遠遠不僅只是針對烏克蘭可能加入北約,因此克里姆林宮對於「烏克蘭中立」的想像,恐怕也不會是恢復亞努科維奇時代的《對內和對外政策原則法》那麼簡單。哈佛大學冷戰研究計畫主任馬克‧克萊默(Mark Kramer)就認為,俄羅斯所謂「中立」並非僅止於字面的含義,「而是一種完全的屈從,也是烏克蘭人不可能接受的東西」。

普京真心接受烏克蘭中立嗎?

VOX指出,當年烏克蘭在脫離蘇聯後也曾承諾要保持中立。烏克蘭確實逐漸偏向歐洲,最後甚至乾脆取消了中立路線,但烏克蘭每次發生偏離,通常都是要回應俄羅斯的威脅或是入侵。對俄國來說,北約擴及邊境當然值得憂心,但普京下令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甚至拒絕承認烏克蘭的獨立國家地位,這些極端主張對烏克蘭來說,同樣構成嚴重的安全威脅,而且光是中立顯然不能解決上述疑慮。

2022年3月19日,僅有一歲大的小Penny圍著烏克蘭國旗顏色的圍巾,在羅馬尼亞跟父母一起參加反戰遊行。(美聯社)
2022年3月19日,僅有一歲大的小Penny圍著烏克蘭國旗顏色的圍巾,在羅馬尼亞跟父母一起參加反戰遊行。(美聯社)

除此之外,由於攻擊烏克蘭的俄羅斯等於是踐踏了自己簽署的國際協議與相關義務,這使得普京對「烏克蘭中立」提供的安全保證嚴重貶值, 在哈佛大學研究冷戰的克萊默指出,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簽署的許多國際協議中,至少有十幾條牽涉到俄羅斯對於1991年12月俄烏國界的承認與尊重,但是俄羅斯並未展現出想要遵守這些義務的樣子。由於沒人願意相信普京簽字的意義,這也使得俄烏之間的和平協議勢必要引入其他強權,這些安全保證國也必須決定他們願意介入到什麼程度。弔詭的是,若原本俄羅斯極力抗拒的北約也加入保證,那麼烏克蘭的「中立」看來也就「不那麼中立」。

2022年3月28日,烏克蘭從俄軍手中奪回距離基輔400公里的城市特羅齊亞涅茲(Trostsyanets),圖為烏克蘭的裝甲兵。(美聯社)
2022年3月28日,烏克蘭從俄軍手中奪回距離基輔400公里的城市特羅齊亞涅茲(Trostsyanets),圖為烏克蘭的裝甲兵。(美聯社)

在牛津大學研究東歐與前蘇聯加盟國轉型的烏克蘭學者弗拉德·邁許恩科(Vlad Mykhnenko)也認為,烏克蘭光是跟俄羅斯簽訂和平協議、宣稱烏克蘭會保持中立,「這是不夠的」。因為就算條約簽好了,根本就沒有人能阻止俄羅斯違反條約。邁許恩科說:「未來的情況大概就是普京說『好吧,其實我們不喜歡這樣,我們要進去囉,烏克蘭有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我們必須進去消除這些東西』。」

誰能保證烏克蘭的中立?

如果普京跟俄羅斯不可信,那該找誰來當保人?VOX認為,這正是談判烏克蘭中立地位時的最大問題。如果美國及其盟友願意蹚這場渾水,問題就變成他們願意容忍什麼程度的風險,以及烏克蘭能不能接受他們的保證。邁許恩科指出,如果烏克蘭中立後再次遭到攻擊,相關國家應該保證提供軍事協助,甚至出動地面部隊。雖然經濟制裁或其他懲罰的設計也是選項之一,但對一個懇求西方設立禁航區而不可能的烏克蘭來說,恐怕很難接受軍事行動以外的保證。

烏克蘭戰爭:基輔戰況3月29日

一般認為,包括歐洲、美國與北約都該參與進來,也有人指出中國也不該置身事外,以讓俄羅斯更願意簽署這項協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關係教授特倫斯‧霍普曼(Terrence Hopmann)則說,在烏克蘭的中立性受到破壞時,美國或其他北約國家是否願意承諾出兵協防,將關係到俄羅斯日後是否會遭遇「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霍普曼也說,如果找不到適當的安全保證國,面對前科累累的普京,烏克蘭恐怕確實不太可能接受這樣的協議。

「中立的烏克蘭」會是什麼樣子?

VOX指出,中立國家對歐洲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19世紀的近代歐洲、或者是冷戰時期的當代歐洲。德國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政治學教授烏利卡‧穆勒(Ulrika Möller)表示,「中立」是小國守住自己政治完整性的一項工具,藉此抵禦強鄰或者區域強權。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戰爭史家馬杰‧阿本胡斯(Maartje Abbenhuis)表示,我們談論「中立」(neutrality)的時候,往往說的都是「中立化」(neutralization),也就是「世界各國同意去除外交政策中的某些項目,換取大家都同意不攻擊這個國家」。

2022年3月28日,烏克蘭從俄軍手中奪回距離基輔400公里的城市特羅齊亞涅茲(Trostsyanets),圖為烏克蘭士兵爬上遭到擊毀的俄國戰車查看。(美聯社)
2022年3月28日,烏克蘭從俄軍手中奪回距離基輔400公里的城市特羅齊亞涅茲(Trostsyanets),圖為烏克蘭士兵爬上遭到擊毀的俄國戰車查看。(美聯社)

至於「中立的烏克蘭」會是什麼樣子,同樣位於歐洲的奧地利、芬蘭、瑞典、愛爾蘭、馬爾他與瑞士提供了參考的範例。這些國家雖然保持中立或者宣稱「不結盟」,但他們依舊擁有軍隊,如果其他國家破壞了中立原則,這些國家也有權保護自己。其中瑞士與瑞典已經中立了好幾個世紀,芬蘭則是在外力之下「被迫中立」,因爲鄰國俄羅斯在1939年發兵入侵,芬蘭避免舊事重演,於1948年跟俄國簽訂了「友好條約」、並在冷戰期間保持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但VOX也強調,其實芬蘭在冷戰期間忍受了俄羅斯大量的干涉與影響。

2022年3月13日,遭到俄軍猛烈空襲過後的馬里烏波爾。(美聯社)
2022年3月13日,遭到俄軍猛烈空襲過後的馬里烏波爾。(美聯社)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烏談判正在討論奧地利模式或者瑞典模式的可能性,而專家則認為奧地利對烏克蘭來說最具參考價值。VOX指出,奧地利跟德國一樣,在二戰結束後都遭到了美法英蘇四個同盟國的佔領。為了終結被佔領狀態,奧地利同意宣布中立,並且在聯軍完全撤出奧地利的隔天(也就是1955年10月26日)通過《中立宣言》(Neutralität),並將「永久中立」寫進奧地利憲法—奧地利不會加入軍事聯盟、不參與交戰國的戰爭、不允許外國在奧國領土設立軍事基地。

2022年3月9日,馬里烏波爾遭到俄軍炸毀的婦幼醫院。(美聯社)
2022年3月9日,馬里烏波爾遭到俄軍炸毀的婦幼醫院。(美聯社)

不過路德維希·波茲曼戰爭影響研究所(Ludwig Boltzman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he Consequences of War)的副主任彼得‧魯根塔勒(Peter Ruggenthaler)表示,無論一個國家的中立是由自己決定亦或是遭到強加,都可能會與該國的政治認同密切相關。以當年「被迫中立」的奧地利來說,時至今日奧地利各政黨仍對加入北約謹慎以對,大多數奧地利人也反對加入北約,「這已經不是安全性的問題,而是身份認同的問題」。此外,中立性本身也是重要的地緣政治工具,因此冷戰期間各國總是在赫爾辛基討論歐洲安全問題,維也納如今也時常扮演伊朗核談判的東道主。

在中立之外?

烏克蘭中立雖然重要,但畢竟只是俄烏和談的條件之一,普京也不太可能放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承認頓巴斯與克里米亞的地位」等目標。VOX甚至認為,「烏克蘭中立」原本並不是普京想要的目標,只是俄軍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受挫,而且烏克蘭軍民士氣高昂、甚至相信他們會贏得最後勝利,「烏克蘭中立」對俄羅斯來說的重要性才顯著提升。

2022年3月26日,守衛哈爾基夫的烏克蘭士兵爬上一輛遭到擊毀的俄羅斯軍車。(美聯社)
2022年3月26日,守衛哈爾基夫的烏克蘭士兵爬上一輛遭到擊毀的俄羅斯軍車。(美聯社)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霍普曼教授認為,願意挺身作戰的烏克蘭人,恐怕也很難接受俄羅斯用軍事手段脅迫他們簽約。何況烏克蘭人大概也不會相信普京只要「烏克蘭中立」就好,基輔—莫希拉大學(Kyiv-Mohyla Academy)的社會學家莫亥洛‧溫尼斯基(Mychailo Wynnyckyj)就說:「俄羅斯不會遵守任何安全保證,因為他們只想要毀掉烏克蘭」、「這不是國家狀態的問題,而是國家存續的問題。」

2022年3月24日,烏克蘭哈爾基夫,民眾在此避難(美聯社)
2022年3月24日,烏克蘭哈爾基夫,民眾在地鐵站避難(美聯社)

即便烏克蘭人願意接受中立作為停火的關鍵條件,烏克蘭的「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依舊費解。雖然「去納粹化」可能牽涉到宣布「亞速營」與其他極右派團體為非法組織、禁止設立曾與納粹合作的烏克蘭「獨立之父」斯捷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的銅像等等,不過VOX認為「去納粹化」根本就是個幌子,普京所謂的「納粹」就是指容忍上述作為的基輔政權,所以「去納粹化」事實上就是推翻哲連斯基政府,不過這點現在顯然已不可能做到。

2022年烏克蘭戰爭,哈爾基夫(Kharkiv)的避難所(AP)
2022年烏克蘭戰爭,哈爾基夫(Kharkiv)的避難所(AP)

至於「去軍事化」所指為何?《經濟學人》曾說「莫斯科希望烏克蘭將軍隊裁減到5萬人,也就是目前軍隊規模的五分之一」,VOX也認為應該是限制烏克蘭的軍隊人數以及攻擊性武器的數量。不過《經濟學人》與VOX都認為,在烏克蘭遭到俄羅斯大規模入侵後,他們根本不可能接受大規模裁軍的要求,中立國也不必然意味著要放棄武裝。

2022年3月14日,一位消防員在頓內次克街頭看著烏克蘭Tochka-U飛彈的殘骸。(美聯社)
2022年3月14日,一位消防員在頓內次克街頭看著烏克蘭Tochka-U飛彈的殘骸。(美聯社)

關於頓巴斯地區的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與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以及承認克里米亞半島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哲連斯基政府倒是願意跟俄羅斯進行磋商。在3月29日的伊斯坦堡談判中,烏克蘭已經提出了「就克里米亞與賽凡堡(Sevastopol)的地位舉行為期15年的雙邊會談」、以及「跟普京總統就頓巴斯問題舉行當面對談」。不過俄方已經排除「協議內容談定前,讓兩國領袖見面」的可能性,VOX也說,相關討論畢竟是在戰爭期間進行,戰場上的變化讓單純的外交努力變得更為困難與複雜。

2022年3月10日,基輔近郊發生一場激戰過後,一輛被擊毀的戰車被棄置在路邊。(美聯社)
2022年3月10日,基輔近郊發生一場激戰過後,一輛被擊毀的戰車被棄置在路邊。(美聯社)

邁許恩科的父母已從基輔逃往立陶宛,但他被困在馬里烏波爾的親人至今沒有音訊。這位在牛津任教的烏克蘭學者對於和談抱持悲觀看法。他認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談判結果,最終仍會是在戰場上而非談判桌上決定。無論雙方在白羅斯或伊斯坦堡討論、協商、決定了些什麼,這些最終都會成為這場戰爭的插曲。

不過那些支持與相信中立談判的學者相信,越早在談判桌上達成共識,就越能讓烏克蘭擺脫戰爭的悲劇。鑽研國際關係與中立國家的路塔說,他相信俄烏兩國要是談得出結果,這將成為獨一無二的「烏克蘭模式」—但要是談不成,烏克蘭就會成為另一個阿富汗,而且他看不出會有第三種結局。

烏克蘭戰爭:3月29日戰況

致各位讀者,

在對抗暴政與無端侵略的戰爭中,每一個堅持自由民主信念的人們都很重要。關於協助烏克蘭,我們能做的事包含:

─ 加入世界各地的支持烏克蘭集會或組織團結活動。

─ 分享有關烏克蘭的真實資訊,拒絕接受錯假訊息。

─ 為烏克蘭與所有受影響的人們祈願。

─ 透過小額捐款支持烏克蘭:協助烏克蘭軍人與其家人的NGO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募資網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