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離岸風電黑船來襲 核電幫最後保衛戰

2018-04-18 18:40

? 人氣

離岸風電需大量依靠外資技術,讓藍營痛罵「喪權辱國」。(郭晉瑋攝)

離岸風電需大量依靠外資技術,讓藍營痛罵「喪權辱國」。(郭晉瑋攝)

日前核二廠二號機重啟引發軒然大波,而台電董座楊偉甫也在同時拋出震撼彈,透露核四廠燃料棒六月即將送出國,等於正式宣布核四走入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隨核二廠二號機才營運一天就跳機,台電內部核電幫結合外圍團體也蠢蠢欲動,發動最後一波核四保衛戰,除前廠長出來跳腳,相關團體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要求把核四燃料棒暫時留在台灣,「給人民選擇的機會」。

藍營猛批離岸風電「割地賠款」

蔡政府當初曾明確表示「核四不再是台灣選項」,但如今核二已重啟,當夏季供電壓力逐漸逼近,面對核四是否也會急轉彎?

蔡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但近期國民黨及不少能源相關人士開始大力抨擊離岸風電由外商投資「圈地」,本國廠商所占的比率甚少,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行為,不但抬高電價,還會有兩兆元巨款將被丹麥、德國等外商公司賺走。

這一波批評由前台電廠商陳立誠開始啟動,強調離岸風電為「三倍庚子賠款」,二○二五年離岸風電每年可提供兩百億度電,「與核四廠兩部機每年可提供兩百億度電正好相同。但核四廠幾近完工。」他批評說,全國人民為了蔡政府的廢核政策,要負擔近兆的施工費用及未來二兆元電費。國民黨也於四月十三日跟進舉辦記者會,強調歐洲與東南亞等國家離岸風電每度只要二.六元新台幣,台灣竟以六元採購,較國外離岸風電競標價格高出一倍以上。

楊偉甫透露核四廠燃料棒將送出國,引發核電幫聚集反制。(郭晉瑋攝)
楊偉甫透露核四廠燃料棒將送出國,引發核電幫聚集反制。(郭晉瑋攝)

國民黨強調,在服務業創造每個工作機會,「成本約五十萬元」,而離岸風電一兆建設經費可「創造」一萬八千個工作機會,「換句話說,創造每個工作的成本超過五千萬元」,質疑為何將花百倍以上。

這些論述引發蔡政府、反核團體及國民黨與連帶能源人士又一波論戰。無論論述內容是否正確,的確是近期難得能引動國民黨全體政治動作的議題。然而,這個組織性作戰,在此時此刻到底只是針對離岸風電?抑或有其他檯面上不可見的誘因讓此議題浮上檯面?

一名能源業界相關人士說,綠能與核能,在台灣的能源政治脈絡下,向來是互相牽動的。「當蹺蹺板的一側大反彈」,該人士說:「你就知道,是另一邊的機會受到了非常大的損害。」

先放下離岸風電議題,回頭檢視「另一邊」目前的狀況。蔡政府雖已擬定二○二五非核家園目標,但賴內閣也於二月大妥協,拍板重啟冰封六百多天的核二廠二號機,非核政策看似板上釘釘,但也不乏階段性妥協。若近期對離岸風電的強烈批評與核能利益受損有關,究竟是受損多大才會引出如此程度反映?

重啟核二廠二號機,反核團體大反彈

先檢視核二二號機重啟的原因與其政治效應。為預防夏季缺電,賴清德二月正式拍板重啟這台因安全問題停機六百多天的機組。其敏感程度,甚至使行政院必須先放話給特定媒體「帶風向」,定義成「再轉」而非「重啟」。

無論使用什麼名詞,對該機組安全性的質疑,使反核團體發出自從非核家園目標確定以來最大的反對聲浪。

而為了平衡此方面的反彈,三月五日原能會確認核二廠二號機符合再啟動標準後,十五日台電董事長楊偉甫也正式宣布核四燃料棒處理已決標,將於六月送回美國原廠處理。一七四四束燃料棒將分批運回原廠公司進行拆解,正式確認核四走入歷史。

「核四走入歷史」,顯然是當初讓蔡政府得以獲得民心而當選的重要政治承諾之一。蔡政府執政當初給予相關利益方的退場適應時間,但兩年後似乎仍未發生效果,仍舊勾起相當強大的抵抗效應。

五千「民眾」提點子反燃料棒送出國

首先是三月十五日「民眾」在國發會「提點子」平台提案,之後累積附議超過五千人要求暫緩核四燃料棒送出國,「給人民選擇的機會」,也要求台電召開公聽會,說明為何急著把燃料棒送出。之後國民黨問政系統開始總動員,包括賴士葆、曾銘宗、李彥秀等人都對此議題進行過質詢,給予經濟部及台電壓力。

甚至連做為國家通訊社的《中央社》都專訪核四前廠長王伯輝,強調「就算真的全數轉售成功,想要回本根本不可能」;而《中國時報》更以社論主張「不要送走核四燃料棒」。

一名台電內部、能夠接觸到核能有關通訊群組的人士透露:「綠營常常覺得核四已經是過去式,也給了足夠的退場『倒數』空間,但站在台電資產以及相關工程利益的角度上,核四一年八、九億元的維護費,以及不得不面對的從資產變負債認列問題,從來都不是能夠隨時間『適應』,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值得拚死維護的。」

事關數億「資產管理維護」經費

去年核四封存到期時,媒體曾報導三年封存經費為三十七.八億元,包括十二.八億元「維護保養費與廠區管理費」及二十五億元「廠商停工補償費」,相當於一年十億元。而在封存到期後,去年以「資產管理維護」名目第一年續編,又編列一年八億元。

被綠營視為「宣布死亡」的核四廠,其實仍在苟延殘喘。(新新聞資料照)
被綠營視為「宣布死亡」的核四廠,其實仍在苟延殘喘。(新新聞資料照)

而這一年八億元的前提,就是台電所強調的「核四未來仍有改建或變賣的可能性,須維護資產以保存價值」。但在燃料棒取出後,核四其餘改變或變賣的可能性相當低,未來「資產管理維護」費用將大幅銳減,甚至歸零,影響相關利益甚巨。

而回到離岸風電近期的爭議,這一波高漲起的能源論戰又出現在台灣每年夏季前奏的能源議題三位一體時間點上:夏季供電系統性檢視、明年預算編列、總統就職周年五二○,今年又再加上離岸風電遴選。

而爭論此時間發動,又一開始就與核四議題卡在一起,無論在政治上、利益上,與明年預算是否要繼續編列核四「資產管理維護費」的議題,很難完全撇清關聯。

一名能源工程顧問公司的專家,就轉述在台電外圍包商業者聚會時,一名業者忿忿不平地說:「離岸風電有學習曲線,核能就沒有退場曲線嗎?」指的是若政府認為離岸風電因基礎設施不足、且需投資發展產業鏈,因此沒辦法如成熟市場般價格「殺到見骨」走全競標制,那麼核能相關包商也需要「退場曲線」,以尋覓新的生存之道。

而無論離岸風電是否能擔負起下一個兩兆雙星產業的角色,對稱霸台灣能源業七十年的台電來說,遭遇這些離岸風電丹麥、德國外商,的確宛如史無前例的黑船來襲,與當初半導體從無到有的情況完全不同。台電首次必須面對完全不在過去利益相關脈絡中,不需要爭取台電標案,卻既擁有尖端技術,又可獨立進入市場的狠角色。

傳統電力事業外圍重新洗牌

而面對核電的「退場曲線」,也有不少傳統電力事業外圍重新洗牌,加入離岸風電產業的「學習曲線」當中。包括過去與台電關係不錯的中興、華城電機、大亞電纜,甚至本身某種程度就是台電外圍的星能公司等,也被點名為離岸風電概念股。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在台灣尤其如此。不同於執政黨派會輪替,產業固然有賺賠,但像是電影《閨蜜》所說的「吵不散、罵不走、永遠在一起」。轉身快慢固然不同,但落後者的悲鳴,在台灣社會與媒體中,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漣漪效應。對落後者要妥協多久?恐怕還要持續考驗蔡政府的智慧。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