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投資「打得到中國內陸」昂貴武器 李喜明:應發展不對稱作戰

2022-03-13 13:07

? 人氣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兩岸國防資源極端懸殊,正確的防衛戰略對台灣而言無比重要。(資料照,蘇仲泓攝)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兩岸國防資源極端懸殊,正確的防衛戰略對台灣而言無比重要。(資料照,蘇仲泓攝)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外界將此類比台海情勢。對此,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近期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表示,兩岸國防資源極端懸殊,正確的防衛戰略對台灣而言無比重要,台灣應建立高存活特性的武力,並運用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優勢,結合大量的民間資源,建立堅實的不對稱作戰能力,據以嚇阻中共的武力犯台企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喜明指出,從現實來看,台灣在「能力」上很難與中共抗衡,如果雙方用同樣的方式建軍及交戰,台灣幾乎沒有勝算。他以《孫子兵法》的「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舉例,資源明顯不足的一方,如果處處都想投入資源準備交戰,則注定處處資源不足容易失敗,設法找出敵人的阿基里斯腱,集中力量給予重點打擊才是弱勢者合理的戰略,這也就是所謂「不對稱作戰」的本質。

李喜明說明,不對稱作戰的意義在每個國家的備戰目標不盡相同,若中共為了統一而對台灣發動侵略戰爭,它的目標就是在軍事及政治上完全占領與統治台灣,相對台灣只需要想辦法讓敵人的奪島任務失敗就達成了勝戰目標,沒有必要在每個戰場都企圖與敵人爭戰取勝。

台灣應聚焦有限資源 以「拒止」取代「控制戰場」

李喜明解釋,可以把台海戰爭想像成一場拳擊賽,中共一定要把台灣擊倒才算贏;但台灣只要在比賽結束的鐘聲響起時還屹立不倒,就是成功。了解雙方差異之後,就可以依據台灣的戰略目標,聚焦有限的國防資源、設定優先順序,並做最合理的資源分配,這就是達成戰略目標的方法,也是所謂正確的戰略。

李喜明表示,從地理環境來看,台灣與中國之間隔著100海里的海峽,中共不可能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樣,直接把坦克開進台灣,因此,全面武力犯台的第一步,一定是發射飛彈及空中攻擊摧毀台灣指管、偵蒐、機場及基地等軍事設施,再進一步控制台灣海空域,最後才可能是從空中及海灘登陸奪島。

李喜明直言,如果台灣資源無限,可以具備制空及制海的能力,那麼共軍也不可能以武力犯台,但實際上中共的先進飛機和船艦數量,都比台灣多上太多,所以台灣沒有能力控制台灣附近的海空域,在這種實力懸殊的形勢下,台灣應該用「拒止」的作戰概念,來取代傳統「控制」戰場的作法。

籲投資大量、低成本武器 「並非主張不買戰機」

李喜明提到,他反對資源過度投注在能打到中國內陸的遠程飛彈、戰機、坦克、大型火砲等這類華麗的昂貴武器上,台灣更需要的是優先投資在具有高存活能力的小型、大量、分散、機動、精準、致命的低成本武器上。

不過李喜明也說,他並非主張不要買戰機、坦克等這種昂貴武器,畢竟傳統戰力是國家的門面,台灣還是要具備能夠應對中共灰色侵犯,反制中共對台灣武力威懾的能力,以維持民心士氣。只是台灣不需要在這方面做軍備競賽,因為中共的軍費將近是台灣的20倍,這是很現實的差距。

李喜明分析,中共以海空方式運送大量兵力與重裝備時,戰力會受到極度限制,是敵人最為脆弱的時刻,我們必須掌握這個有利時機,給予敵人決定性的一擊,而非處處都想與敵人交戰及獲勝。

李喜明力推「微型飛彈突擊艇」 人去政息被撤

據了解,李喜明參謀總長任內,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DC)概念,大力推動「微型飛彈突擊艇」作為該構想下的不對稱作戰武器,建造60艘排水量約45至50噸的飛彈快艇,不過這項計畫的效益當時便備受爭議,最終於2021年正式撤案取消。外界推測,除了人去政息因素,我國後來採購大量陸基魚叉飛彈,在作用重疊、經費排擠下,最終導致微型飛彈突擊艇計畫被撤銷。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秉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