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從擦槍走火的「限用衛生棉」事件 談台灣小黨的生死交戰

2022-03-13 06:20

? 人氣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辦公室主辦的記者會,有列席者提議限用一次性衛生棉,引發眾怒。(資料照,陳慧真攝)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辦公室主辦的記者會,有列席者提議限用一次性衛生棉,引發眾怒。(資料照,陳慧真攝)

日前時代立委陳椒華辦公室開記者會,其中有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針對拋棄式衛生棉及尿布等用品,要求政府設法限用,引發了一大堆的網路鄉民出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拋棄式衛生棉若遭到限用,受害最大的女性為此怒火沖天並不奇怪,但「綠粉」跟著生什麼氣?照理來說時代力量和民進黨有選票競爭關係,時代力量搞出天怒人怨的政策,綠粉不是該拍手叫好嗎?

時代力量要找出舉起民進黨的那個支點

這一點要從2018年民進黨一堆「進步」法案的公投,遭到選民無情地教訓說起。在2016年民進黨贏得國會和總統府之後,因為獲得「進步力量」的支持,讓民進黨府院黨都非常認真的要推動這些「進步力量」主張的進步政策,但2018年公投和九合一選舉的慘敗,讓不少綠粉備受震撼,而這些「進步力量」從此開始成為這些綠粉防備和怨恨的對象。

由於許多「進步力量」追求的政策太過極端且違反常理,主張這些政策的政黨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很難成為大黨。但也因為政策理念的極端,會讓它們吸引到一群死忠的支持者。小黨能做的,就是利用這些少數且死忠的支持者當成槓桿,壓迫也需要這些支持者選票的大黨去支持這些政策。2016年後到2018年,民進黨的施政就受到這些「進步槓桿」制約,搞出不少不為平常人接受的政策。

問題是公投案證明不被接受的政策,民進黨動用公權力去硬推動,不但政策沒過,連民進黨選舉都受到重挫。對於堅信台灣政治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讓民進黨永續執政、從中央到地方一黨獨大,一席都不給紅統勢力,才不會被中國有機可乘的綠粉來說,「進步力量」用可能傷害民進黨的方式去推動自己的理想、夢想,是非常可惡的事情。

20181128-民進黨中常會前,總統蔡英文發表「給黨員的一封信」,會後蔡英文也和黨工擁抱致意。(民進黨中央提供)
2018年選舉和公投民進黨慘敗,蔡英文在選後的首次中常會和黨工擁抱致意。(民進黨中央提供)

所以當陳椒華辦公室的記者會說出要推動會被公幹的政策的時候,綠粉第一件事是害怕民進黨又被「進步力量」釣上鉤,去推動那些可能讓自己都陪葬進去的荒謬政策──尤其是這個黨名裡面有進步二字的黨,又非常容易被「進步力量」釣上鉤,綠粉除了嚴正要民進黨不要心志不堅受騙上當之外,當然也臭罵小黨「不識大體」,用這些鳥事破壞「抗中愛台」的大局。

在2005年國民黨和民進黨聯手修憲,將國會選舉席次減半、選制也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後,台灣的政治中心國會,就已經變成兩黨制、沒有小黨生存空間(所以在台灣喊要當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基本上是非常沒有政治常識的表現)。或許你會問,台灣目前國會裡面還是有小黨存在啊!不過你也很難否認,這些小黨就算媒體、網路聲量再大,一到真要投票的時候,其實是相當無足輕重的。甚至一屆期滿後,到了下次選舉,誰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再獲得席次。

基進黨的生存之道

先說這兩屆曾經在區域勝選立委的小黨黨員,有2016年時力的黃國昌、林昶佐、洪慈庸,以及2020年基進黨的陳柏惟。雖然這4位都是在民進黨不要的所謂「艱困選區」打出漂亮的勝仗才當選,但大家也心知肚明的是,如果民進黨自行派人而「不讓」,他們勝選的機率就會非常低。講非常低的原因,是有人真的做到過,台北市長柯文哲當初就在民進黨「不讓」的情況下,成功在台北市連任市長(總統和地方首長也是一種單一選區),不過這個情況實在太特殊,我相信應該沒有幾個政治人物認為自己也做得到。

事實上在2018年選完後,時代力量的黃國昌開始嘗試要帶黨「走出自己的路」,想辦法要和民進黨做出市場區隔以在國會的不分區有更多的斬獲,但在區域需要民進黨禮讓才有機會勝選的林昶佐、洪慈庸,都選擇退黨保住自己的政治前途。雖然2020年國會選舉時代力量在一大籃子的負面消息下仍然跨過門檻,取得不分區席次,但區域從3席直接歸0也是一個事實。

這種極度「仰人鼻息」的狀態,讓台灣的小黨大概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種是徹底放棄在國會的席次,想辦法用極端的理念「綁定」一定數量的選民,例如前面提到的時代力量用環保、廢除外公外婆稱呼這種「進步政策」,或是新黨用中統(放棄主權,接受中國的統治),利用這些選民成為藍綠兩極對抗下的關鍵少數,來綁架大黨去執行自己希望的政策路線。

20211116-立委林昶佐16日在立法院質詢。(柯承惠攝)
林昶佐在2020年立委選舉退出時代力量,改以無黨籍參選。(資料照,柯承惠攝)

另外一種是基進黨這種路線,其實基進黨一開始走的是綠色新黨路線,也就是利用鮮明的「左獨」路線,去壓迫民進黨不要偏離左派、台灣獨立之路(做法容筆者複製貼上,想辦法用極端的理念「綁定」一定數量的選民,利用這些選民成為藍綠兩極對抗下的關鍵少數,來綁架大黨去執行自己希望的政策路線)。只是在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以及民進黨追求的「進步價值」在2018年底選舉和公投被選民毫不留情地揮下制裁的鐵鎚後,「左」這個字在綠營忽然變得臭不可聞。至於獨,新黨能用「統」去左右國民黨是因為國民黨一輸再輸,有些人開始對「追求統一」這件事產生動搖。但民進黨在「獨立、抗中」上,「現在」可是堅定的很,缺乏行政資源的基進黨根本沒那個本錢去和民進黨競爭「獨立、抗中」,更別說拿「獨立、抗中」去壓迫民進黨了。

於是基進黨只能走另一條路,利用自己不是大黨的這個身分,去幫大黨幹它們很想幹又沒辦法幹的髒活(例如罷韓、修理黃郁婷,因為自己不是大黨、大黨可以很容易地切割自己做的事情),然後等待大黨的「論功行賞」。只是這種做法一是仍然是極度「仰人鼻息」,誰也不知道髒活幹完會不會真的有賞,還是被徹底切割一腳踢開──大家都覺得髒的活幹多了,恐怕連大黨都會覺得你髒,話說誰還記得當年幫陳水扁幹髒活的張晉城是誰啊。

另一是幹髒活等於將自己暴露在敵人的火線之下,成為敵人的箭靶,陳柏惟、林昶佐還有許多小黨的市議員,都因為這個原因成為藍營罷免的標靶。陳柏惟的故事是最悲慘的一個,自己承受罷免案的衝擊提前卸任,然後因為這場罷免讓對手被看破手腳,民進黨的反應就是推自己的人去撿,這已經不是前人耕耘後人收割了,簡直是「化為春泥更護花」的狀況啊。

不當老三的民眾黨

這時候可能會問,那民眾黨呢?民眾黨就國會席次來說當然是小黨,不過這個黨在柯文哲的帶領下,從來不以當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為目標。原因是柯文哲在自己2018連任台北市長的選戰中,親眼目睹大黨民進黨的候選人姚文智,一旦被打成第三名後,那可憐兮兮的得票率,從此深信台灣的政治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必須以成為前兩名為目標。柯文哲沒有信心和民進黨競爭抗中愛台的選票,於是把目標瞄向積弱不堪的國民黨。

2018年11月24日台北市長選舉投票,25日凌晨開票結束,柯文哲宣布勝選(AP)
柯文哲在2018年的台北市長連任選戰艱辛獲勝,卻也開始調整自己的政治路線。(資料照,美聯社)

雖然柯粉(白粉)和綠粉在網路上咬成一團,不過這種戲碼其實不但難以傷害民進黨的支持度,甚至在批判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時,還造成大量「愛台灣」的支持者回歸綠營的情況,結果是讓民進黨更加壯大。反而是柯營藉由咬綠打造自己是「反綠第一品牌」的過程中,默默地讓民眾黨和國民黨的支持度呈現死亡交叉的狀況。

總之時代力量變成越來越激進的政黨,是很難改變的事情,提議類似限用衛生棉、廢止外公外婆稱呼這種「非常識」政策的動作,未來會越來越多。而基進黨割肉餵英能不能讓自己永續生存,還是成為國會的「一屆」拳王,完全得看民進黨的臉色。至於民眾黨,和國民黨的割喉戰恐怕隨時要開打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