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專訪學者辜學武:德國、歐洲、美國對中國態度和政策的異同

2022-01-04 16:10

? 人氣

2021年12月8日,德國新任總理蕭爾茨宣誓就職。(美聯社)

2021年12月8日,德國新任總理蕭爾茨宣誓就職。(美聯社)

在美中對立乃至對抗的當今國際關係大格局中,屬於工業化發達國家和民主國家陣營的歐洲聯盟對中國是一種什麼態度?觀察家們認為,中國共產黨政府顯然對人們關注的這個問題相當焦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的小報《環球時報》英文版12月14日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似乎是透露出這種焦慮。該文的標題是,「歐盟2022年在跟中國的意識形態較勁中會跟美國走多遠?」,其副標題是,「人權、民主是可能的摩擦發生點,有可能虛弱合作的基礎」。

在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和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看來,美國和德國、歐盟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和立場的相似和不同跟這些國家在全球化中的各自處境和內部政治狀況密切相關。

辜學武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所表達的是個人觀點,不代表美國之音。

全球化令歐美各國感受不一

金哲:在美國有許多認為全球化導緻美國勞工階級受損,使他們實際上要跟沒有基本人權和工會集體談判權利保障的中國廉價勞工爭下游。美國前總統川普甚至公開聲言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損害堪稱強姦。在歐洲國家,在德國,社會大眾對這種問題怎麼看?

辜學武:從我們這邊做學術的觀點來看,全球化這個事確實是做了四十年。參與全球化的所有國家從絕對的利潤來講大家都獲益了,包括美國在內。這可以找到很多數字證明。比如說出口額、金融收入等,但是各個國家受益的程度不一樣,相對的獲益不一樣。美國可能會有這方面的抱怨。

但是我要說的不是這一點,我要說的是有數據表明,參加了全球化的國家像中國,它發展得很快。但也有西方國家像德國,全球化融入的程度不亞於美國。對全球市場的依賴並不亞於美國,它的產業鏈轉移也很厲害,但並沒有出現像美國那樣的工薪階層受損的狀況。德國的民調表明,大部分人都覺得受益了,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剛才說的,把全球化看成是國內問題的主要原因這個思路是不對的。

我覺得主要是各個國家內部的再分配問題,一次不行,二次不行,三次再分配也不行的話,也就是說全球化帶來的利潤你國內沒有分配好,最後出現這些社會危機。歐洲國家像德國做得相對好一些,全球化也給它帶來很多利潤,但是他並沒有出現很嚴重的這類問題。這是因為德國的稅收體制、分配體制、社保體制都做得很完善。比如說你生了病之後基本上沒問題,不會出現像很多美國的朋友那樣沒法看病的情況。在德國,國家把你看病的問題都保障了,所以這是體制的問題。

再比如說在新加坡,全球化融入的程度也很高啊,它做得也很好。我舉的這些例子就是說,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參加全球化的廣度、深度和程度並不一定導致你這個國家出現社會矛盾,矛盾的產生主要還是取決於參與全球化獲得利潤之後怎麼分配。我估計美國的分配更多的是向富人方向走了,華爾街的朋友得的太多,鐵鏽地帶的工人兄弟們被忘卻了。很多的文章在我們學界發表出來,我覺得這印證了一種觀點。這就是全球化是帶來了衝擊產業鏈的離走,但是更多的問題是國內的體制改革沒有跟上,就會引起一些社會矛盾。

歐洲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說希臘就是這種情況。你看它也出現了那些問題,現在才慢慢緩過勁來。你看荷蘭這個小小的國家,全球化深入的程度比美國高多了,但是它的社會福利做得好,所以老百姓相對受益多,就沒有出現這些問題。法國稍微差一點,經常出現街頭暴動,這就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國內的改革沒有跟上全球化速度的話,肯定會出現這些問題。我對美國的情況不是太了解,我只是從理論上推論。

面對中國,德國和歐盟跟美國的立場異同

問:美國認為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在價值觀、軍事和經濟、技術領域的諸多所作作為有損於美國的利益,在這方面,德國和歐盟的立場跟美國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答:這就是現在讓歐洲感到焦慮的一個主要問題。歐洲對中國的感覺,跟美國對中國的感覺有些差距。無形中造成了美歐合作上產生一些困難。現在大家比較擔心的是,自從2017年川普政府推出的國家安全指南,到拜登政府今年三月份推出的臨時國家安全指南,四五個文件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擔憂中國取代美國,全方位的取代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取代美國老大的地位。

包括我們在政治學界,只要是搞現實研究的,都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現在唯一美國能做的就是要延緩、放慢中國的崛起。爭取時間讓美國再次偉大,重新做大做強。

這個感覺歐洲沒有,因為歐洲本來就不是老大,本來就是一個分化的歐洲。歐盟是想崛起,但是它內部的矛盾很多。歐洲的狀況就像中國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有七個國家。現在歐盟有二十多個國家,不好統一起來。所以他們沒有我們老大的地位被中國取代的擔憂。

他們最大的擔憂是,中美兩強相鬥的時候,我們怎麼辦。這是歐洲現在討論最多的問題。有人主張徹底站在美國這一邊,有人主張要跟中國加強聯繫,跟美國祇能慢慢磨。還有人主張我們要自立。獨立出來,等距離外交。現在可能更多的人是主張保持獨立,自己做強做大。

所以現德國政府在他們的聯合宣言裡面花了很大的篇幅,提到我們新政府上台之後怎麼樣讓歐洲變得更強大。所以歐洲跟美國還是有些區別的。

美國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理解歐洲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他們老覺得歐洲是不是跟中國走得太近了。但是歐洲人現在在心裡對美國也不是太放心,覺得美國是不太可靠了。梅克爾前幾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說,我們完全依靠美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美國,第一它的重心可能轉到亞太去了。第二個是阿富汗撤軍,歐洲人傷心死了。因為拜登說撤就撤,歐洲說你稍微放緩一個星期撤行不行?我們還有很多歐洲公民和替我們工作的阿富汗員工要撤出來。結果被一下子回絕了,這個傷了歐洲人的心,這一點美國人可能還不太清楚。

所以現在在歐洲,德國新政府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建立一支歐洲軍,從現在開始打造法國總統和歐洲的一些外交官所說的一支五千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假如未來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自己可以派部隊去把阿富汗機場接管,在那裡堅持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把人都撤出來。這些事情看似小事,但我感覺歐洲的焦慮現在是在這些方面。它跟美國的焦慮不一樣。美國的焦慮是在太平洋的那邊,歐洲的焦慮是夾在美中之間如何活下去,這還是他們的一個大問題。

美國面對中國有急迫感,歐洲如何?

問:美國朝野都對中國在全球的行為和意圖有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歐洲尤其是英法德等西歐大國有沒有類似的緊迫感?為什麼?

答:德國現在有一種緊迫感主要是局限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擴展到了歐洲地區,尤其是巴爾幹地區,中、東歐地區。德國在這方面到是有點焦慮感。「一帶一路」 說白了就是東端的起點在中國,西端的終點在歐洲,有七個通道,其中有三個都是從中國橫跨歐亞大陸,把俄羅斯聯邦一起帶進來,德國是其中一站。

剛開始大家還不覺得「一帶一路」多麼有影響力,現在發現中國確實是越來越深入到歐洲的中心地帶。歐洲感覺要應付它。所以歐盟前不久推出了一個全球通道戰略,拿出三千億美元來應對中國「一帶一路」的衝擊。但是你看他們的方案,也不是說一定要把你給滅掉。而是說你這個大項目把歐洲的向心力都拔到北京那邊去了,我現在要拽回來一點,並不是要把你擠出去,大家一起來做。

歐洲的急迫感就是擔心中國進入歐洲的勢力太大。巴爾幹地區,前南斯拉夫地區,包括塞爾維亞這些地區。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的動作很大,包括疫苗方面。現在德國新政府要做的就是,下一步趕快把這些國家都拉到歐盟這邊來,讓俄羅斯和中國的抓手小一點。歐洲的戰略還是局限在自己的版塊之內,在全球的層次上歐洲覺得自己還使不上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