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侯市長千字文的省思看到的迷思

2021-12-21 06:00

? 人氣

我有興趣的倒不是侯市長的立場如何,而是他在文中對理念的執著與苦心孤詣的所在是否真能影響這個社會的現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就拿「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這段話來討論。我相信不管藍、綠陣營或夾在中間的民眾,絕大多數都會同意這句話的義涵。況且這句話也不是侯市長首創,說過這段話的政治人物也如過江之鯽,但這段話可曾起到震聾啟聵的作用?

如果我們認真去思考這篇文章引發的社會回應,有多少人是真正去思考侯市長對台灣社會的憂心這件「事」上?我想絕大多數人在意的卻是侯市長這個「人」對公投議題的立場是否同意。侯市長心裡想的「對事不對人」,是否只是說出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景,一個無法落實的迷思?

「對事不對人」這句話,你、我也都不陌生,甚至在與人討論事情時也會常常不經意地說出口。只是大家對這句話的期待經不起考驗,時常落空。

請各位回想一下,當我們與別人約定會面時,對方遲到了三十分鐘,通常我們會這麼想:「這個人真不守時」,馬上為這個「人」貼上一個標籤。但如果情況相反,是我們遲到了三十分鐘,我們會希望對方理解遲到是因為塞車的原因。

我們對別人的「不當」行為,通常會從對方的「人」來解讀,依心理學的說法,叫做內部歸因;但對於自己的「不當」行為,卻會從「事」來解讀,也就是外部歸因。而更有趣的是,當人們在解讀自己及對方「恰當」的行為時,卻常用完全相反的方式。例如,我的考試成績拿到了A+,我會從我的「人」來解讀,那是因為我聰明;但當別人拿到A+的時候呢,我們卻會從「事」來解讀,那是因為他運氣好。這種人性認知上的偏誤,叫做「基本歸因謬誤」以及「自我服務偏誤」。

涉及到人性的偏誤,要「對事不對人」這個問題就麻煩了。所以,侯市長的期待恐怕要落空了。

除了「對事不對人」之外,侯市長還有更大的願景,像是凡事都要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擺在最前面,爾後才有黨、才有派,至於個人可以完全置之度外。在政治的現實裡,我還沒有看過這樣的領導人,至少在台灣沒有。

侯市長說:「人民都厭煩了,都累了。」這句話說得沒錯。政客在選舉時提出的政見,在當選後能努力實踐者幾希?因為在政客心裡也明白這些支票根本實現不了,也不需要實現。就像一個強調「最會溝通」的政府,何致於淪落到用公投來對決。不斷地給百姓期待,又不斷地讓百姓的期待落空,人民怎麼會不厭煩,心怎麼會不累呢?但這或許就是民主制度下,必須付出的基本代價吧!

因此,我寄期待於侯市長的是不要對這些無法短時間改變的現象太執著。我不是說願景不好,一個領袖當然要有願景,我也希望侯市長未來如有可能登上層峰,亦不忘今日的初衷。但對侯市長目前的處境而言,與其花力氣給百姓這些遙不可及願景的期待上,不如回到現實來,擔負起意見領袖的責任,大聲說出自己的理念,努力爭取志同道合的民眾,取得執政的機會,並用自己的理念來建立典範,讓人民「比較」不厭煩,「比較」不累,這就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幸福了,我想這也是侯市長從政的初衷吧。

*作者為中正大學博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